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学在职业教育各个环节中居于基础的、关键的、核心的地位,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整个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备受关注,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提出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笔者通过参加“中德职教师资跨专业的教学论与方法论项目培训”,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现尝试从所讲授的《网络信息采集与利用》课程出发,结合对现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梳理,对将“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作为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条路径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行动能力;教学模式改革;放弃式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44-04
一、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网络信息采集与利用》是出版与发行专业网络编辑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网络编辑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本课程通过讲述网络编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习网络信息筛选、采集、编辑、原创与整合等专业技能,使学生熟悉网络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全面了解网络编辑的工作性质及特点,具备网络编辑的基本业务素质,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从而树立浓厚的网络编辑职业意识,为全面提高网络编辑技能、进一步成为出版业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门课是网络编辑专业学生掌握网编工作的一个基础入门课。
该课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将课程设计分为多个能力训练项目,每个能力训练项目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能力训练任务,旨在通过各个训练项目和任务使学生达到预计的各种能力。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以理论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有不少优点,例如比起枯燥的理论教授,学生对项目更感兴趣,可以通过策划设计好的项目来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另外以能力为目标使得教学更具指向性和层次性,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就实际的教学实践和效果看,这种模式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知识点杂而多,学生难以把众多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在现有教学模式下,教師依旧占有主导、主要地位,有责任感的教师普遍认为,作为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有义务将最全面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课程大体上分为一些项目或者任务,但并没有要求一定要是任务驱动的,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会自然地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去掌握这门课的知识上来,于是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往往知道利用课堂练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增强授课的效果。但实际效果是,虽然学生整体对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但却很难把众多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系统。从课程结束后的实训来看,很多学生反映很多知识点学过,单独提出来也明白,但是放在一个具体真实的实际工作项目中,却根本想不到,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第二,对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能力目标,缺乏科学准确的验证方法。如何体现能力实现,上表中并没有设计。因此在现有教学模式下,课程主要围绕着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展开,很难有时间、有机会让教师去准确验证每个学生的各项能力究竟是否提升、提升多少。
第三,素质目标的设计是现有教学模式设计中缺陷最多的一个部分。提出素质目标的初衷是好的,因为高职教育培育的人才不是单独的技能人才,除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其他能力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生存的本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成功欲、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等,都应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但在此处,提出的所谓的“素质目标”的核心要义并未准确地界定清晰,“素质”这个词包含的意义很广,能力是否也算一种素质呢?如何区分“能力”和“素质”,即如何区分“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严格来讲都是存在争议的。另外在培养专业能力和其他“素质”的时候比重应如何划分,关系究竟怎样等等,很多问题都没有界定或者解释清楚,所以简单区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欠缺严谨论证,外延和内涵的边界模糊,在具体设计与执行中势必难以起到很好的目标达成的效果。
(二)现有教学模式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分析
第一,现有教学模式已经固化,亟需创新。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讲授式教学,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中心,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示范、展示、演示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学习来达到教育目的,这种模式下教出的学生学习具有被动性,学生感觉枯燥无聊、思想不易集中、无积极性,即使死记硬背也可以达到目的;第二阶段为探索式教学,教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设计一些任务,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比纯讲授式教学效果有很大提升,但培养出的学生独立性、职业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第三阶段是放弃式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或者虚拟项目,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监督、指导、提点、控制全局的作用,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独立性强、动手能力强,学生完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滋味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接受新的任务,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上述的教学模式基本属于第二阶段或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探索的范畴,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需要,因此必须及时更新观念,借鉴放弃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二,多数教师仍持传统教育观念,理念上未能实现面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能力甚至是万能的化身,他们需要把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那些无知的学生,这种模式下的教育观念就是灌输式教育的观念,它片面夸大了教师的力量,却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主观能动性强的、个性强的个体,这种教育下学生收获最多的仅是知识,而不是实际能力。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可以用各种手段获取,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能力才是劳动者增强竞争力、获得成功的关键。 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则认为,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转变,应从执教者变为学习陪同者以及学习辅助者。教师应认清并且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构思学习的途径,给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另外,要求教师能够因人施教,良好控制每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关键时刻进行适度的点拨。这些都需要教师有相当高的、全面的素质,而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教师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动地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们还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学习力度,不断完善自我、总结经验,要怀有极大的教育热情和耐心,大力提高本身的职业素养。
第三,教学目标指向性不明。高职教育究竟要培育学生最终具备什么能力,“能力”、“知识”与“素质”三个目标是什么比重,没有明确的说明,直接导致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如果按照现代职业教育观念来看,教学目标是明确指向“行动能力”的,即在利用项目驱动等方式获得行动能力的过程中,由学生主动获得了知识,并不断练就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获得了其他素质能力。
二、将“职业行动能力”引入课程设计
(一)职业行动能力概述
知识的特点即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实际是非常有限的。况且学生掌握显性的知识并不能代表同样掌握了行动的能力。即使在课堂上模拟工作的环境,但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中面临的每一个具体工作也同样具备陌生的环境、可能不熟悉的同事、不同的管理者的做法、熟悉的任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等。因此,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很难及时传授工作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知识,教师虽然期待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但是效果难以保证。因此,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亟需被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所取代。
为此,德国职业教育通过设计出适合不同阶段教育目的的学习领域(即专业课题),以行动导向的授课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目的。按照教学计划,教学的重点不再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需要。
职业行动能力被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专业能力即学生学习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选择高职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专业能力,以便毕业后直接可以进入企业一线工作。
关键能力则是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主要又分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谈到职业能力,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专业能力,有的甚至简单认为就是专业能力。事实上,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三个方面,也是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三个维度,而且方法能力远比专业能力重要,因为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没有专业之分,是一种“巧”能力和“通适”能力。学生的方法能力不可能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只能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获得,并通过任务的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来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要求教师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采用的是六步学习法,即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对执行过程进行检查、结果评定。其中在“做出决策”和“结果评定”时,教师才是参与者,其他时候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和监控着,帮助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二)以职业行动能力為导向的《网络信息采集与利用》课程设计
这门课经过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设计改造后,把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全部融入到一个真实的项目中来,通过这门课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不但可以掌握网编日常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团队合作、自我评价、报告展示等多种模式的工作环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门课促使学生具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并能独立地想办法去实现,工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不懂的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也可以自己主动去查找资料、去学习,积极与教师或自己的团队小组探讨各种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方法能力;而顺利地与团队合作,不懈地去改进,努力去做好网络编辑的本职工作,使学生具有了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三)关于深化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1.树立以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指导思想,将职业行动能力引入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不只是简单地对某个课程的要求,它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
第一,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就要积极去进行社会调查和论证,根据社会的发展实际情况和用人的能力需要来设置专业,我们现有的专业设置比较老旧,变化少,没能做到每年都去科学调查、分析、研究,所以每个专业的更新程度不同,不确定因素大。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应由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或至少应该是学校参考其他企业意见制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每个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目前院校多是根据对业界的了解由学校单方面制定的,所以职业行动能力导向性不强。
第三,专业方向设计、课程设计、培养计划等多是由资质深的教师例如系部教学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决定的,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提倡成立教学团队,共同努力完成上述任务,教师间互相了解个性特点、了解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把学生的职业教育看成一个整体的过程,而不是各自上好自己的课就行,要树立共同的以职业能力行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团结合作,明确各个教师在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每个教师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在进行职业能力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每次都要接受不同的项目和任务,但是从整体看,难免在某些知识点或者具体的任务上有重复或重叠,正确的做法不是去掉重复内容,因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是建立在一定的重复记忆或者重复操作上,熟能生巧,如果建立了教学团队机制,一方面每个教师在具体课程设计上可以尽量避免重复的知识点或任务,另一方面遇到重复的情况时也可以掌握自己在这个知识点或任务上教育和指导的度,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 第四,可以加强柔性制度的建设。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目前的高职教育更多的是依靠硬性制度来保障的,这一点值得肯定,我们要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让各种教学行为可以有章可循,但是一项尝试或具体做法能够上升到制度阶段,是需要时间的考验和反复论证的,单独靠硬性制度建设来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可以利用教学团队机制加强柔性制度的建设,例如形成共同的教育观念,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培养定期研讨的习惯,积极进行团队科研等等。以柔性制度来加强专业交流和建设,挖掘各方潜力,从而提高教师和整体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性。
第五,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要求以职业行动能力的获得为方向,在专业设置好后,就应该分析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什么职业行动能力,然后按照这些能力设置所必须的课程,最好每个课程就是对应一个能力的获取,任课教师在具体设计课程的时候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引进具体项目或任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校内实训基地等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将职业行动能力引入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
当然,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已趋于稳定,要想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革命式的改革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单门课程开始做改革尝试,或者从专业开始进行改革尝试,以点带面,由课程扩大到专业,再到院系,再到整个学校,再到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在经验积累过程中逐渐变革,并且不是简单照抄照搬,而要找到真正实用的、适合的新的教育模式。
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已有一定的成果。但现有的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先进行课堂讲授式的理論学习,再进入企业或者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或实践,笔者认为如果能把校企合作或实训的关口前移,更有利于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校企合作或实训不应该只是在理论课之后,在课程教学的开始阶段、过程之中和完成之后,都可以深度参与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国的国情决定着在德国很成功的“双元制”很难在中国实现,中国的企业参与教育的程度低、热情不够跟我国的国情、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价值观等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强求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样也有利于把课程改革与校企合作模式改革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但具备专业能力,也具备较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周立红.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构成和教学过程综述[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4).
[3] 吴霏,徐朔.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关键词:职业行动能力;教学模式改革;放弃式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44-04
一、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网络信息采集与利用》是出版与发行专业网络编辑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网络编辑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本课程通过讲述网络编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习网络信息筛选、采集、编辑、原创与整合等专业技能,使学生熟悉网络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全面了解网络编辑的工作性质及特点,具备网络编辑的基本业务素质,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从而树立浓厚的网络编辑职业意识,为全面提高网络编辑技能、进一步成为出版业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门课是网络编辑专业学生掌握网编工作的一个基础入门课。
该课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将课程设计分为多个能力训练项目,每个能力训练项目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能力训练任务,旨在通过各个训练项目和任务使学生达到预计的各种能力。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以理论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有不少优点,例如比起枯燥的理论教授,学生对项目更感兴趣,可以通过策划设计好的项目来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另外以能力为目标使得教学更具指向性和层次性,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就实际的教学实践和效果看,这种模式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知识点杂而多,学生难以把众多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在现有教学模式下,教師依旧占有主导、主要地位,有责任感的教师普遍认为,作为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有义务将最全面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课程大体上分为一些项目或者任务,但并没有要求一定要是任务驱动的,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会自然地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去掌握这门课的知识上来,于是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往往知道利用课堂练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增强授课的效果。但实际效果是,虽然学生整体对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但却很难把众多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系统。从课程结束后的实训来看,很多学生反映很多知识点学过,单独提出来也明白,但是放在一个具体真实的实际工作项目中,却根本想不到,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第二,对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能力目标,缺乏科学准确的验证方法。如何体现能力实现,上表中并没有设计。因此在现有教学模式下,课程主要围绕着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展开,很难有时间、有机会让教师去准确验证每个学生的各项能力究竟是否提升、提升多少。
第三,素质目标的设计是现有教学模式设计中缺陷最多的一个部分。提出素质目标的初衷是好的,因为高职教育培育的人才不是单独的技能人才,除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其他能力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生存的本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成功欲、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等,都应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但在此处,提出的所谓的“素质目标”的核心要义并未准确地界定清晰,“素质”这个词包含的意义很广,能力是否也算一种素质呢?如何区分“能力”和“素质”,即如何区分“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严格来讲都是存在争议的。另外在培养专业能力和其他“素质”的时候比重应如何划分,关系究竟怎样等等,很多问题都没有界定或者解释清楚,所以简单区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欠缺严谨论证,外延和内涵的边界模糊,在具体设计与执行中势必难以起到很好的目标达成的效果。
(二)现有教学模式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分析
第一,现有教学模式已经固化,亟需创新。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讲授式教学,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中心,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示范、展示、演示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学习来达到教育目的,这种模式下教出的学生学习具有被动性,学生感觉枯燥无聊、思想不易集中、无积极性,即使死记硬背也可以达到目的;第二阶段为探索式教学,教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设计一些任务,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比纯讲授式教学效果有很大提升,但培养出的学生独立性、职业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第三阶段是放弃式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或者虚拟项目,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监督、指导、提点、控制全局的作用,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独立性强、动手能力强,学生完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滋味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接受新的任务,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上述的教学模式基本属于第二阶段或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探索的范畴,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需要,因此必须及时更新观念,借鉴放弃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二,多数教师仍持传统教育观念,理念上未能实现面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能力甚至是万能的化身,他们需要把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那些无知的学生,这种模式下的教育观念就是灌输式教育的观念,它片面夸大了教师的力量,却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主观能动性强的、个性强的个体,这种教育下学生收获最多的仅是知识,而不是实际能力。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可以用各种手段获取,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能力才是劳动者增强竞争力、获得成功的关键。 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则认为,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转变,应从执教者变为学习陪同者以及学习辅助者。教师应认清并且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构思学习的途径,给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另外,要求教师能够因人施教,良好控制每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关键时刻进行适度的点拨。这些都需要教师有相当高的、全面的素质,而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教师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动地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们还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学习力度,不断完善自我、总结经验,要怀有极大的教育热情和耐心,大力提高本身的职业素养。
第三,教学目标指向性不明。高职教育究竟要培育学生最终具备什么能力,“能力”、“知识”与“素质”三个目标是什么比重,没有明确的说明,直接导致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如果按照现代职业教育观念来看,教学目标是明确指向“行动能力”的,即在利用项目驱动等方式获得行动能力的过程中,由学生主动获得了知识,并不断练就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获得了其他素质能力。
二、将“职业行动能力”引入课程设计
(一)职业行动能力概述
知识的特点即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实际是非常有限的。况且学生掌握显性的知识并不能代表同样掌握了行动的能力。即使在课堂上模拟工作的环境,但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中面临的每一个具体工作也同样具备陌生的环境、可能不熟悉的同事、不同的管理者的做法、熟悉的任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等。因此,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很难及时传授工作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知识,教师虽然期待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但是效果难以保证。因此,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亟需被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所取代。
为此,德国职业教育通过设计出适合不同阶段教育目的的学习领域(即专业课题),以行动导向的授课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目的。按照教学计划,教学的重点不再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需要。
职业行动能力被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专业能力即学生学习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选择高职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专业能力,以便毕业后直接可以进入企业一线工作。
关键能力则是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主要又分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谈到职业能力,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专业能力,有的甚至简单认为就是专业能力。事实上,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三个方面,也是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三个维度,而且方法能力远比专业能力重要,因为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没有专业之分,是一种“巧”能力和“通适”能力。学生的方法能力不可能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只能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获得,并通过任务的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来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要求教师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采用的是六步学习法,即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对执行过程进行检查、结果评定。其中在“做出决策”和“结果评定”时,教师才是参与者,其他时候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和监控着,帮助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二)以职业行动能力為导向的《网络信息采集与利用》课程设计
这门课经过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设计改造后,把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全部融入到一个真实的项目中来,通过这门课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不但可以掌握网编日常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团队合作、自我评价、报告展示等多种模式的工作环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门课促使学生具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并能独立地想办法去实现,工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不懂的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也可以自己主动去查找资料、去学习,积极与教师或自己的团队小组探讨各种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方法能力;而顺利地与团队合作,不懈地去改进,努力去做好网络编辑的本职工作,使学生具有了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三)关于深化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1.树立以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指导思想,将职业行动能力引入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不只是简单地对某个课程的要求,它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
第一,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就要积极去进行社会调查和论证,根据社会的发展实际情况和用人的能力需要来设置专业,我们现有的专业设置比较老旧,变化少,没能做到每年都去科学调查、分析、研究,所以每个专业的更新程度不同,不确定因素大。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应由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或至少应该是学校参考其他企业意见制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每个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目前院校多是根据对业界的了解由学校单方面制定的,所以职业行动能力导向性不强。
第三,专业方向设计、课程设计、培养计划等多是由资质深的教师例如系部教学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决定的,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提倡成立教学团队,共同努力完成上述任务,教师间互相了解个性特点、了解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把学生的职业教育看成一个整体的过程,而不是各自上好自己的课就行,要树立共同的以职业能力行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团结合作,明确各个教师在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每个教师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在进行职业能力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每次都要接受不同的项目和任务,但是从整体看,难免在某些知识点或者具体的任务上有重复或重叠,正确的做法不是去掉重复内容,因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是建立在一定的重复记忆或者重复操作上,熟能生巧,如果建立了教学团队机制,一方面每个教师在具体课程设计上可以尽量避免重复的知识点或任务,另一方面遇到重复的情况时也可以掌握自己在这个知识点或任务上教育和指导的度,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 第四,可以加强柔性制度的建设。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目前的高职教育更多的是依靠硬性制度来保障的,这一点值得肯定,我们要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让各种教学行为可以有章可循,但是一项尝试或具体做法能够上升到制度阶段,是需要时间的考验和反复论证的,单独靠硬性制度建设来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可以利用教学团队机制加强柔性制度的建设,例如形成共同的教育观念,树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培养定期研讨的习惯,积极进行团队科研等等。以柔性制度来加强专业交流和建设,挖掘各方潜力,从而提高教师和整体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性。
第五,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要求以职业行动能力的获得为方向,在专业设置好后,就应该分析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什么职业行动能力,然后按照这些能力设置所必须的课程,最好每个课程就是对应一个能力的获取,任课教师在具体设计课程的时候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引进具体项目或任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校内实训基地等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将职业行动能力引入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
当然,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已趋于稳定,要想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革命式的改革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单门课程开始做改革尝试,或者从专业开始进行改革尝试,以点带面,由课程扩大到专业,再到院系,再到整个学校,再到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在经验积累过程中逐渐变革,并且不是简单照抄照搬,而要找到真正实用的、适合的新的教育模式。
2.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已有一定的成果。但现有的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先进行课堂讲授式的理論学习,再进入企业或者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或实践,笔者认为如果能把校企合作或实训的关口前移,更有利于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校企合作或实训不应该只是在理论课之后,在课程教学的开始阶段、过程之中和完成之后,都可以深度参与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国的国情决定着在德国很成功的“双元制”很难在中国实现,中国的企业参与教育的程度低、热情不够跟我国的国情、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价值观等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强求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样也有利于把课程改革与校企合作模式改革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但具备专业能力,也具备较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周立红.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构成和教学过程综述[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4).
[3] 吴霏,徐朔.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