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成功通常源于策略成功,而失败通常源于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标准化,包括教育产品、教育技术、管理作业三个方面的标准化。高职院校只有各个管理单元清楚“应是什么”,每位员工明白“每天的每件事”、把握“我要怎么做”的要义,才能在大规模内涵式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高职院校急需在推进内涵建设中,充分认识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与纠正标准化中的问题,切实把标准化作为内涵建设的核心并加大工作力度。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含义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学校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要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因此,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标准化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标准化的重要性分析
(一)高职教育增长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系统内的发展不平衡,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过高的目标和超过能力的许诺使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人们的就业观念和社会现实相脱离;三是教育财政预算跟不上教育的投资需要;四是学校规模扩张和内涵建设没有同步发展,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适应,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建设跟不上形式,部分学生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离,失业和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二)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大多数是在中专的基础上升格起来的,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与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下对高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其原因一是办学定位不准,目标不明。办学理念上追求大而全,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圈地发展规模上,教学模式上沿袭本科的压缩,造成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本科生,在实践动手上比不过技校生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二是盲目扩大规模,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教学质量。某些高职院校由于教资力量、教学资源跟不上规模的发展,只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其结果是学校越办越差进入到恶性循环的圈子。三是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老化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步伐。
(三)本科高等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挤压
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同样越来越凸显。为了摆脱困境,本科教育开始向职业教育渗透。他们通过专业甚至职业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底蕴深厚、条件优越,品牌效应强,只要他们在课程上具有一定的就业取向,其竞争优势就会大大强于高职院校。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标准化的特点
(一)复杂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标准化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高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内涵建设的重心是如何实现发展创新、提升质量的同时提升层次。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建设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解决生存与发展二个方面的问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东部地区输送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重点。由上可见,东、中、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存在层次、重心的差异,也存在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各自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这些情况决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复杂性特点,在实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绝不能简单化。
(二)多样性
从功能上有只服务本区域高职院校,也有跨区域、跨国界服务高职院校。如此丰富多彩多样性的高职教育本身构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突出特色。这种多样化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政府办的高职院校在保障稳定办学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改革体制与机制,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提高院校建设与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要迅速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民办运转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紧跟市场,办出特色,提高生存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示范。中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特征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在标准化方面相对存在更多问题与较大差距
标准化在教育领域,国外教育组织继承了企业对标准化应用的热情,而国内教育组织大多数处于“不发不动”的状态。从实际来看,国家注册教育专业高级咨询师、高级审核员王化义认为,教育界人士不大了解标准,认证咨询界人员不太懂教育的矛盾,不能正确地认识素质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特性等问题,形成了教育界贯彻标准的突出障碍。
不仅如此,教育界对实施标准化时有不同的抵触情绪,高职院校受急剧发展与任务压力而对标准化实施时有更大的抵制行为。尽管标准化的内容与方法,如“简化”、“系列化”等已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应用,但没有形成系统化、群众化、长期化,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领导、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对标准化的认识,更谈不上自觉实施标准化的意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虽然十分重视工作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常常出现“习惯性违规”、“应付性做事”。
许多的高职院校既没有形成工作的一般标准,也没有开展教育认证的工作准备,事实上,高职院校工作与教育认证所要求的标准化相比,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高层领导重视不够。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标准化是小事,只是简单的流程而已,对标准化的重要性还不了解,因而存在对标准化的要求不高,更舍不得花精力、财力投入建设的问题;二是思想认识不统一。有的院校领导层非常重视标准文件的制定,但是中层管理者和基层人员却不能自觉地执行文件,有的院校出现了重“建”不重“用”的问题;三是组织工作不到位。标准化涉及每位员工、每个部门、每项活动,要求“全员投入、全方位开展、全过程控制”,然而,有的院校却出现了“一时风”、“局部雨”的问题;四是过程管理不系统。管理标准化的核心在于强调过程管理和以文件形式对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然而,有的院校却发生了环节规范、程序对接、记录要求缺失的问题;五是管理行动不协调。有的院校管理中存在大量的写了没做、做了没写、做了没记、记录没有评价、评价后没有跟进措施等许多不协调的问题。
探究高职院校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标准化的共识问题与贯彻问题。大量事实证明,高职院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无论采用什么有效的办学模式和管理理念,无论聘用了多么出色的专家,也无论准备进行怎样的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达成标准化的认识与执行,通过对人、机、物和管理方法和技术实施标准化,在简化、统一化、系列化等形式的改造、整合过程中和基础上,才能使办学要素有机的融合到高职院校的肌体中并发挥出要素的威力和作用。
六、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标准化为核心加大工作力度的对策
(一)加强标准化意义、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宣传,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全员在内涵建设中的标准化意识
1、大力开展高职教育全员标准化知识的普及轮训工作。高职院校有特色的标准化轮训,是强化员工标准化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这对各个高职院校来说既应该坚持,也应做到长期坚持。
2、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管理全方位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要让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标准化是高职院校灵魂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强化标准化的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
(二)突出重点、创新手段、强化激励,不断推进标准化审查与运用的全员化、便捷化、电子网络化
1、高职院校要公布、公示相关的通用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使员工在需要时易于见到,创造全员实施的基本条件。为此,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就,建设校园内部局域网,让员工在网上随时可以浏览。
2、研制高职院校全员标准化审查与运用的专用程序软件,用这种专用的软件将标准化审查加以简化,使得人人稍加培训都可轻松便捷地实施标准化行为。这一软件至少应包括教育教学模块、管理作业模块、操作规程模块等等。专用的标准化程序软件,是全员化的必然要求,也将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3、从目前高职院校最需要标准化的方面入手,通过努力做出实效。培育高职院校标准化宣传与推广的审查机制、持续改进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以高职院校内部二级单位为主体,以教职员工为主角,加强环节与过程的管理,及时开展激励与奖惩,促使标准化工作实实在在地开展、扎扎实实地推进。
(三)构建合作团队,提升教师素质,为高职内涵建设标准化提供软件设施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演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但目前高职校教师队伍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双师素质教师偏少、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当前高职校师资水平与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求不相适应,加快师资队伍培养步伐刻不容缓。
(四)充分发挥专业协作委员会作用
积极与相关学科的专业协作委员会联系,可以在牵头学校的精心组织、各成员学校的参与下,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活动,加强校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主干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制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通过教研活动,推进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制订专业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标准、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专业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办法等。同时对目前专业协作委员还没有被利用好的方面,进行强效的利用,如: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核心职业能力应统一标准,统一测试,学生技能等级考证要严格标准;学习高职院,对全体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能力测试,让每个专任教师掌握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还有凡是两个学校开设的专业都应成立专业协作委员会,使专业老师有交流的平台。
七、结束语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虽然层出不穷,但标准化却是所有方法与途径必不可缺少的。标准化既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高职院校加大标准化的力度,就等于加大了内涵建设的力度。如果首先抓住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高职院校必将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标准化为核心之时,就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高速发展之日!
(王维雅,江苏连云港人,上海政法学院讲师)
高职院校的成功通常源于策略成功,而失败通常源于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标准化,包括教育产品、教育技术、管理作业三个方面的标准化。高职院校只有各个管理单元清楚“应是什么”,每位员工明白“每天的每件事”、把握“我要怎么做”的要义,才能在大规模内涵式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高职院校急需在推进内涵建设中,充分认识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与纠正标准化中的问题,切实把标准化作为内涵建设的核心并加大工作力度。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含义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学校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要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因此,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标准化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标准化的重要性分析
(一)高职教育增长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系统内的发展不平衡,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过高的目标和超过能力的许诺使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人们的就业观念和社会现实相脱离;三是教育财政预算跟不上教育的投资需要;四是学校规模扩张和内涵建设没有同步发展,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适应,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建设跟不上形式,部分学生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离,失业和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二)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大多数是在中专的基础上升格起来的,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与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下对高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其原因一是办学定位不准,目标不明。办学理念上追求大而全,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圈地发展规模上,教学模式上沿袭本科的压缩,造成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本科生,在实践动手上比不过技校生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二是盲目扩大规模,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教学质量。某些高职院校由于教资力量、教学资源跟不上规模的发展,只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其结果是学校越办越差进入到恶性循环的圈子。三是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老化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步伐。
(三)本科高等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挤压
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同样越来越凸显。为了摆脱困境,本科教育开始向职业教育渗透。他们通过专业甚至职业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底蕴深厚、条件优越,品牌效应强,只要他们在课程上具有一定的就业取向,其竞争优势就会大大强于高职院校。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标准化的特点
(一)复杂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标准化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内涵建设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高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内涵建设的重心是如何实现发展创新、提升质量的同时提升层次。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建设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解决生存与发展二个方面的问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还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东部地区输送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重点。由上可见,东、中、西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上存在层次、重心的差异,也存在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水平的差异,各自负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这些情况决定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复杂性特点,在实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绝不能简单化。
(二)多样性
从功能上有只服务本区域高职院校,也有跨区域、跨国界服务高职院校。如此丰富多彩多样性的高职教育本身构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突出特色。这种多样化决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也必须是多样性的。政府办的高职院校在保障稳定办学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改革体制与机制,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提高院校建设与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要迅速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民办运转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紧跟市场,办出特色,提高生存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示范。中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特征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在标准化方面相对存在更多问题与较大差距
标准化在教育领域,国外教育组织继承了企业对标准化应用的热情,而国内教育组织大多数处于“不发不动”的状态。从实际来看,国家注册教育专业高级咨询师、高级审核员王化义认为,教育界人士不大了解标准,认证咨询界人员不太懂教育的矛盾,不能正确地认识素质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特性等问题,形成了教育界贯彻标准的突出障碍。
不仅如此,教育界对实施标准化时有不同的抵触情绪,高职院校受急剧发展与任务压力而对标准化实施时有更大的抵制行为。尽管标准化的内容与方法,如“简化”、“系列化”等已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应用,但没有形成系统化、群众化、长期化,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领导、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对标准化的认识,更谈不上自觉实施标准化的意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虽然十分重视工作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常常出现“习惯性违规”、“应付性做事”。
许多的高职院校既没有形成工作的一般标准,也没有开展教育认证的工作准备,事实上,高职院校工作与教育认证所要求的标准化相比,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高层领导重视不够。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标准化是小事,只是简单的流程而已,对标准化的重要性还不了解,因而存在对标准化的要求不高,更舍不得花精力、财力投入建设的问题;二是思想认识不统一。有的院校领导层非常重视标准文件的制定,但是中层管理者和基层人员却不能自觉地执行文件,有的院校出现了重“建”不重“用”的问题;三是组织工作不到位。标准化涉及每位员工、每个部门、每项活动,要求“全员投入、全方位开展、全过程控制”,然而,有的院校却出现了“一时风”、“局部雨”的问题;四是过程管理不系统。管理标准化的核心在于强调过程管理和以文件形式对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然而,有的院校却发生了环节规范、程序对接、记录要求缺失的问题;五是管理行动不协调。有的院校管理中存在大量的写了没做、做了没写、做了没记、记录没有评价、评价后没有跟进措施等许多不协调的问题。
探究高职院校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标准化的共识问题与贯彻问题。大量事实证明,高职院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无论采用什么有效的办学模式和管理理念,无论聘用了多么出色的专家,也无论准备进行怎样的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达成标准化的认识与执行,通过对人、机、物和管理方法和技术实施标准化,在简化、统一化、系列化等形式的改造、整合过程中和基础上,才能使办学要素有机的融合到高职院校的肌体中并发挥出要素的威力和作用。
六、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标准化为核心加大工作力度的对策
(一)加强标准化意义、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宣传,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全员在内涵建设中的标准化意识
1、大力开展高职教育全员标准化知识的普及轮训工作。高职院校有特色的标准化轮训,是强化员工标准化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这对各个高职院校来说既应该坚持,也应做到长期坚持。
2、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管理全方位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要让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标准化是高职院校灵魂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强化标准化的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
(二)突出重点、创新手段、强化激励,不断推进标准化审查与运用的全员化、便捷化、电子网络化
1、高职院校要公布、公示相关的通用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使员工在需要时易于见到,创造全员实施的基本条件。为此,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就,建设校园内部局域网,让员工在网上随时可以浏览。
2、研制高职院校全员标准化审查与运用的专用程序软件,用这种专用的软件将标准化审查加以简化,使得人人稍加培训都可轻松便捷地实施标准化行为。这一软件至少应包括教育教学模块、管理作业模块、操作规程模块等等。专用的标准化程序软件,是全员化的必然要求,也将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3、从目前高职院校最需要标准化的方面入手,通过努力做出实效。培育高职院校标准化宣传与推广的审查机制、持续改进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以高职院校内部二级单位为主体,以教职员工为主角,加强环节与过程的管理,及时开展激励与奖惩,促使标准化工作实实在在地开展、扎扎实实地推进。
(三)构建合作团队,提升教师素质,为高职内涵建设标准化提供软件设施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演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但目前高职校教师队伍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双师素质教师偏少、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当前高职校师资水平与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求不相适应,加快师资队伍培养步伐刻不容缓。
(四)充分发挥专业协作委员会作用
积极与相关学科的专业协作委员会联系,可以在牵头学校的精心组织、各成员学校的参与下,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活动,加强校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主干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制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通过教研活动,推进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制订专业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标准、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专业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办法等。同时对目前专业协作委员还没有被利用好的方面,进行强效的利用,如: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核心职业能力应统一标准,统一测试,学生技能等级考证要严格标准;学习高职院,对全体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能力测试,让每个专任教师掌握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还有凡是两个学校开设的专业都应成立专业协作委员会,使专业老师有交流的平台。
七、结束语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虽然层出不穷,但标准化却是所有方法与途径必不可缺少的。标准化既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高职院校加大标准化的力度,就等于加大了内涵建设的力度。如果首先抓住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高职院校必将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标准化为核心之时,就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高速发展之日!
(王维雅,江苏连云港人,上海政法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