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方为“格”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u38sbf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给地球画上了格子,于是有了今天GPS的神奇无比;微软给Excel画上格子,于是融简单之美、艺术之美、数学之美于一体,比起另两大软件Word和PowerPoint功能强大多了;蜜蜂给蜂巢画上了格子,节约了材料和空间,管理显得十分有序;古人给日晷画上了格子,于是可以用来记录时间;科学家为指南针画上了格子,于是可以用来指引空间方向;八卦图画上了格子,于是可以用来思考万事万物。总之,“画格子”是种功能十分强大的方法论,能极大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课堂教学能否画格子呢?师生用的指导书能否画格子呢?完全可以,而且产生的质效立竿见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两段四分”指导书,也称之为“画格子”指导书。“两段四分”指导书是建设以“合作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工具书。它的主旨是要构建一种教学范式,解决困扰师生的内容设计繁杂、费时低效的问题。在课堂操作中配合“互动诊断仪”,形成交融式、顺承式、回环式、蕴含式等四种操作程式。“画格子”的方法,将指导书划分为两段(学什么)、四分(怎么教)、小组怎么学(精细结构)、学习目标(据量例)、测评(两个层级)、每课一问(自学质疑)和资源卡(拓展整合)。其中“两段四分”是它的核心部分。“两段”从“动机”和“动作”两个维度编写,“四分”则从“任务”和“步骤”两个维度编写。
  一、“格”是品质之格,是“品格”
  “两段四分式”的最简模式,留给我们各学科教师的,只须挥笔一描。手起刀落,一刀两断,这谁都容易做到。难的是落点在哪?“学什么”和“怎么学”都必须找准落点。一节课,要渗透的知识点、能力点、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随便一捋,都有一箩筐。关键是要甄选出什么是学科性的,什么是非学科性的;什么是传统浮华的,什么是革新有效的。去莠存良,找准黄金分点,方能体现一节课的品质,方能体现裁剪师高超的刀功。
  一节作文课,“即兴点评”和“当堂动笔”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落点。“分两段”,必须从这两点着落,再根据年段的差异,确定“学什么”。而那些“精彩纷呈”的所谓习作方法指导,像如何观察、如何用词,在小学都是画蛇添足,只会把“作文”这个抽象的概念更加抽象化了。当学生真正“动笔”的时候,老师刚才的“精妙指导”早已化为泡影。
  因此,这一刀不是随意砍的,这“两段”也不是随意切的,是要有语文味,要有语文思想,要有语文的“魂”。在这个案例中,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来自“点评”与“动笔”,那就抓住了课堂的“魂”,附上了格子的“魂”,这才是有品格的课。
  二、“格”是标准之格,是“准格”
  “两段四分式”设计思路,使我们的课堂结构更为优化。它清爽而明丽,思维是清的,流程是明的。“两段四分”不期而至,使小语科组的“融合阅读”理念和“单元主题”教学思想如鱼得水。回顾一下“一个核心问题”,其本质就是“单元主题”,让学生有主题地进行单元整组阅读,思维是简晰的,合作是多彩的。在“两段四分式”教学的滋养下,小语课堂的“学得怎样”将会更有“向心力”,学生将在“单元整组教学”上立足更稳。
  为此,“两段四分”是学科组的“准格”,是大格子;“科组特色”是我们教师的“准格”,是小格子,里应外合,前呼后应。当科组的特色突显了,科组教学也就卓而不群了,科组画的格子也就有自己的“魂”了。
  三、“格”是推究之格,是“格致”
  教学同样是件“格物致知”的事。画完格子,接下来我们就应从内容上去格究,以使我们的“两段四分式”教学形神兼备。
  格物致知,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要反复揣摩,犹似读透一篇课文,须得再读上好几本其它相关的书籍才算读到位。教师对教材吃得越透,把控越准,教学才会越简单明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也许填完“两段四分”的格子所需的文字,可能只用十分钟,但背后的深思熟虑却是十倍于此,甚至穷此一生,也还在寻找相对精妙的“两段”与“四分”,这是一个教研型教师应有的态度。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草船借箭》时,就只设计了两个问题,即“学什么”的“两段”内容:“一是诸葛亮事先都想好了什么?二是诸葛亮笑谁?”这两段内容的设计令人拍案叫绝,至今传为佳话。事实上,许多名师的课都是如此“简单”,然而背后都花了十倍于教学的时间去“格致”。我们坚信这一点,因为“格致”教材,方能“格物而后知”,方能抓住教材的“灵魂”之所在。
  总之,梅花有“魂”才显气节,格子有“魂”更添品质。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颜 媛
其他文献
在以前的数学教学当中,老师都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比较少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因而,学生往往是数学知识掌握得多,实际运用知识的机会却少。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之潮一浪高过一浪,《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所学和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应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并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就成为思品课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思品课,甚至对思品课存在抵触情绪。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在增强,但是逆反心理也在增长,他们不喜欢“被”教育和死记硬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探究现实问题,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真正“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