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西迁精神育人精髓 再铸创新人才培养新辉煌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zhengh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要去哪里,而且会饱含热情”。如同其他西迁教授一样,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西迁教师吴百诗先生在谈到西迁时,一样的义无反顾,一样的铮铮誓言溢于言表。在吴老眼里,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不仅体现在当年的师生响应党的号召,舍弃大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随校西迁,更体现为交大人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一、教育教学中的西迁风骨
  正如武林高手,老一代“西迁人”自成风骨,用他们的脊梁负起西迁的重任,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儒雅之风和硬朗之骨已成为新时代西迁新传人的座右铭和风向标。
  赵富鑫先生和殷大均先生是交大“西迁精神”的卓越代表,是西安交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奠基人。两位先生作为交通大学的前辈和西迁教师的杰出代表,在大学物理教书育人思想的开创、人才培养与创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言传身教在教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王小力教授记忆中,赵老严谨求实,对青年教工关心爱护无微不至,“他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很大的启发,虽然年纪很大,但是他一直参加教研室活动,从不缺席,这给作为教研室主任的我很大的鼓舞和激励,我继承了赵老的很多东西”。作为当时教育部物理课程教材的编审委员,赵老在教材编制方面具有首创之功,早在1962年就参加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工科物理统一教学大纲,组织并审定了我国最早的两套统编物理教材。
  在已年过八旬的李甲科教授记忆中,“殷大均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学术造诣很高,他很热爱我们的国家,非常关心年轻教师,总是问寒问暖,谁家困难他就会主动去接济他,可惜后来被错划为右派,但即便是吃尽了苦头,仍然对党和国家充满了希望,他心胸坦荡、无怨无悔,认真做好每一件安排给他的事情”。殷老是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昔日同事和挚友,曾与胡乔木、蒋南翔、乔冠华、唐明照、李乐光(李大钊之侄)等共事。殷老1956年主导并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工科物理教材《物理学》(共三册),为我国工科物理教材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物理人。赵老和殷老在物理课程教材编制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物理教材传承发扬的源头。
  在老一代前辈先师的带动和影响下,吴百诗、李甲科等西迁教授将老交大的教学传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秀教学传统。
  二、西迁育人精髓的传承与弘扬
  1.教书育人的思想与精神
  老一代“西迁人”对于教书育人的敬畏之心让每一位曾经的学生、如今的教师们铭记于心。赵富鑫先生耄耋之年,从不缺席教研活动;殷大均先生虽遇不公,但胸怀坦荡,无怨无悔;吴百诗先生只用自编教材的自信豪情;何培之教授不顾病痛参与教学;蔡哲雄教授对于教育教学的敬畏之心;杨棣教授96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实验不断。在言传身教中充分彰显教书育人的风骨与魅力,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充分体现,也开创了理学人在教书育人中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自信自强、不懈奋斗的风格和骨气之
  先河。
  2.教师队伍的传承与发展
  在赵福鑫、殷大均等老一辈“西迁精神”卓越代表的积极培育和影响下,西安交大基础物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历经了吴百诗、吴寿煌、李锦泉、焦兆焕、李甲科等几代人的努力,今天的物理学教学团队,以王小力、李福利教授为首,以陈光德、张孝林、徐忠锋、李宏荣、高宏、方爱平等教师为代表,形成了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梯队,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秀教学传统,发扬和传承“西迁精神”,致力于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基础物理改革与研究实践,做出了新的贡献。
  王小力教授現任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长年致力于维护基础物理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李福利教授为西安交大物理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呕心沥血。两位教授的课程一直以来都深受学生的喜爱。“黑板不擦得干干净净,王老师是不会开始讲课的”“逻辑清晰、流畅、享受”,这是钱学森班学生对王小力老师认真对待课堂教学的评价。李福利老师上课时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推导公式,满黑板的公式推导,出现错误时总是可以倒回去找出错误。严谨、求真、创新是新一代交大物理人的特点,他们带领着交大物理人冲出仅服务于工科物理教学的局限,逐步完成了物理本科专业招生培养、获批硕士点和博士点等重要标志性工作,物理学科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新的历史高点。
  3.教材编制的传承与创新
  赵富鑫、殷大均、吴百诗、何培之诸位先生对教材编制具有首创之功,为物理和化学教材编制开创了辉煌的局面。这些教材成为西迁教育教学思想传承的璀璨明珠。在赵富鑫、殷大均、吴百诗等前辈工作的基础上,以王小力教授为首的新一代传人持续努力,完成了《大学物理》教材的系列化、精品化和动态化,其内容体系涵盖工科、人文、经管、医学等,其形式从纸质逐步过渡到电子形态,使我校物理教材发展领先于其他高校。
  4.演示实验的传承与创新
  曾经担任基础物理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的李甲科教授经常为现在的教师讲授交大物理教学的两个重要传统,就是:“实验室的大多数仪器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虽然简单,但是很直
  观,有利于学生对于复杂物理概念的理解”。据吴百诗先生回忆,在准备迁校前,为了能够在迁校后保证教学质量,他们在上海预先订制了一些教学用的演示仪器,因为上海制作这类模型的条件较好。有些模型即便没有图纸,他们也要想尽一切办法给师傅比划比划做出来。这种传统一直被保留到现在。目前,大学物理部的许多教学演示仪器都是我们的教师自己动手做的。2016年刘丹东老师的微课作品《弦线上的驻波》获得了全国第二届微课比赛二等奖,演示驻波用的仪器是实验室高工李普选老师自己动手制作的。像这样的自制仪器在大学物理部演示实验室中有上百套,也包括随交通大学西迁的年过“花甲”的仪器。   5.教学改革的传承与创新
  在西迁教授们手把手地悉心教导中,理学院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今理学院已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队伍结构,结合新时代新特点,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新媒体新载体,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10多年来,西安交大基础物理教学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基础物理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等项目支持,目前已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并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基础物理课程开放共享资源平台,平台资源丰富、体系完整、形式多样。学院坚持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环节的培养,将全国物理学术竞赛引进校园,面向全校本科生每年举办一次时常跨度近10个月的竞赛活动,并以竞赛活动和成果为契机,创建了课程教学学生创新实践平台,育人成果显著。在“西迁精神”感召下,本着人才培养初心,基础物理教学团队率先全面推进过程化考试和小班研讨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新时代新作为,新贡献新印记
  “西迁精神”是老一辈交大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西迁后人不断奋斗的动力。在西迁前辈的奠基基础上,理学院西迁新传人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不断探索、进取,致力打造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理科试验班为示范,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理学院自2009年承担理科物理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来,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配备一流师资、夯实学科基础,注重国际化培养、开拓国际视野,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科交叉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专门通道。依托拔尖班这一平台,理学院对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13年第一届学生毕业算起,物理试验班目前已有5届共137名学生顺利毕业,其中共有129人在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物理试验班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在国际知名物理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理学院将以拔尖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理科大类招生和学校“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通过深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国际化交流着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2.以“名师、名课、名教材”为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理学院设有“大学物理名师工作室”,汇聚了4位省级教学名师,他们担负着理学院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任。
  在课程建设方面,大学物理理论教学自2008年起,建成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物理力学篇(通识类)及大学物理——机械振动、波和波动光学MOOC课程已正式在爱课程网上线。学院将进一步加快探索和实施MOOC模式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理念,以大学物理课程建设为引领,加强理科通识类课程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将推进吴百诗先生大学物理系列教材的修订工作,做好教材宣传和推广发行工作,进一步提升交大大学物理教材在全国的地位和市场占有率,扩大课程团队的影响力,并以此为契机,做好基础课程系列教材出版规划。
  3.以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引领,有机融合教学科研实验资源,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理学院设有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陜西省物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陕西省化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这些教学基地支撑起全校大面积及专业的物理和化学实验教学任务,是学校和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以“基础扎实、理工结合、拔尖创新”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实践体系。几年来,各实验教学中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论课程学习、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学院本科生承担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31项,3位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特等奖、一等奖和三等奖,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各项奖励28次,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6篇。崇尚科学,追求卓越,蔚然成风,有效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开展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学术视野,提高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广泛的学术交流能力是对未来创新、领军人才的基本要求。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国际化培养途径,借助国际优质资源,聘请国际知名学者、科学家访问学校,通过授课、讲座、交流座谈,培养学生和外籍教师的交流能力,使学生感受国际高水平、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模式,拓展思维方式。近年来,学院共邀请了1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做报告,组织学生面对面与科学大师讨论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
  在请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同时,选派优秀学生前往世界一流大学交流学习、参加暑期学校或讨论班,感受国际一流大学学习氛围,师从一流的研究团队或参与著名教授科研小组的科研工作。目前,学院已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11所国外一流大学签订了合作培养学生协议。学生通过国际交流,开拓了学术视野,学术交流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自己未来学术发展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夏鲁惠]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是通过技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慕课研究新的关注点。研究对发表于2012—2019年间相关国际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与内容分析,从混合模式、实施成效、未来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建议几方面总结了目前关于基于慕课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共识,并指明了未来研究与实践的注意事项及潜在的研究方向。未来的工作应加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设计与实施层面的研究与实践,加强理论研
期刊
摘 要: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驱动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元化需求,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急需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为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不高、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工程科学家、复合性人才、国际化人才和“一带一路”留学人才等六种机械工程
期刊
摘 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思政课的价值性不仅是由课程的政治属性决定的,还是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价值性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我们既见“思想政治”,又见“理论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凸显课程价值引导与知识教育双重职能,努力将课程打造成为兼具思想性与时代性的优质“金课”,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关键词:思政课;改革创新
期刊
摘 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新技术、新经济与新业态不断涌现,人们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方式正发生新的变化,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人才。在未来社会,高校的使命不仅是培养合格毕业生,更要努力保持和提升学生在其终身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为此,高校现有的学历教育模式将逐步向自定义节奏的服务型教育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未来工程教育形态将
期刊
摘 要: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建设的基本目标已经完成,主要表现为明确通识教育理念、形成通识教育基本规范、建立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与此同时,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复旦大学通过设立基本课程单元、组建教学共同体、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建立“学术与行政紧密协作”的管理机制等举措,建设具有复旦大学特色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国大学;人才培养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是自身教育
期刊
摘 要:影视艺术是复杂的专业学科,尤其制作需要有大量实践。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专业师资与生源大多都缺乏实践能力,其电影场景设计课程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革,以体现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电影场景的风格化教学是相对实践性教学而言的,它要求学生在场景设计上具有宏观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对电影场景的商业设计、氛围意象设计、象征道具设计进行清晰又富有深度的表述,以形成电影的整体风格。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影视艺术专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兰州财经大学为例,分析了智能化时代该校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172名教师为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校教师智能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对智能化时代新技术在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中作用的接受程度对其智能化改革意愿具有正向关联;高校教师对智能化新技术的认知程度与其智能化改革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让教师
期刊
摘 要:以工程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哲学对工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和新工科建设的初步实践,就工程哲学视域下卓越工程人才“五重”(重系统、重创新、重实践、重人文、重质量)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工程哲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工程哲学是对人类依靠自然、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合理改造自然的工程活动的总体性思考,是关乎工
期刊
摘 要:“马工程”教材《区域经济学》凝聚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心血,大致可以代表国内区域经济学教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应该得到尊重和推广使用。区域经济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讲好、学好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相关学科衔接协调。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则要注意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最好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如与当地发改委、规划部门联合办学,
期刊
摘 要:慕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为提升学时相对较少的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依托“物理化学”中国大学慕课,采用翻转课堂与传统讲授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构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化学;慕课(MOOC);混合教学;翻转课堂  物理化学是一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