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程教育形态: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服务型教育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cd920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新技术、新经济与新业态不断涌现,人们的学习、交流与合作方式正发生新的变化,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人才。在未来社会,高校的使命不仅是培养合格毕业生,更要努力保持和提升学生在其终身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为此,高校现有的学历教育模式将逐步向自定义节奏的服务型教育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未来工程教育形态将发展成为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服务型教育。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服务型教育发展的动态与趋势,提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不断变化的可持续竞争力人才需求观,探讨了服务型教育形态与模式,阐述了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服务型教育体系及新模式、服务型教育建设与发展的关键要素、面向服务型教育的开放教育生态,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新工科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可持续竞争力;服务型教育;敏捷教学;开放教育生态;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
  一、信息化社会变革及可持续竞争力人才
  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快速变化和令人激动的信息化新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了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变革,也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在产业与社会等领域的不断渗透,推动了技术与产业的跨界融合,人类的经济、生产、社会、教育、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剧烈变化。新的经济形态与业态、新的工业生产方式、新的社会与实体形态、新的教育模式与技术、新的文化与媒体形式、新的生活与社交方式等层出不穷。由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化社会变革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人们具备越来越强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这样一个多变的信息化社会中,每个人的知识与能力需要多样化并不断更新,才能保持适应未来技术与社会变化的可持续竞争力。对于教育而言,其新使命就是如何保持学生的终身可持续竞争力——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经验、不断提升能力。中国“计算机教育20人论坛”近几年来一直在研究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人才的问题,并撰写了《计算机教育与可持续竞争力》[1]。我们认为,“可持续竞争力”是指面对未来社会变化和竞争的适应能力、基于使命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發展与科技进步的行动能力[1-2]。未来的高等工程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而且还要不断地保持和提升学生终身职业生涯中的职业胜任力,也就是可持续竞争力。这对于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驱使高等工程教育不断改革与创新。
  二、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高等工程教育
  为了培养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大学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在变化,高等工程教育的形态也在变化。在新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下,工程技术及产业呈现出交叉融合性、复杂系统性、跨界连通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相应地,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学科交叉、注重能力、项目实践、智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未来、国际合作、终身教育等新特点[3]。
  近年来,围绕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培养,人们一直在探讨未来高等工程教育新形态。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了“开环大学”(Open Loop University),把固定式四年制本科教育模式转为面向学生终身教育的自定节奏式六年制,采用“先能力后知识”的“轴翻转”教学方式和“目标性学习”(Purpose Learning)模式支撑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4];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推行了“新工程教育转型”(NEET: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计划,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新机器与新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造就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界和社会发展的工程领军人才[5-6];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适应新技术、新经济与新业态发展的新形势,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与再造,大力实施新工科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教育,以新理念、新模式与新方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7-9];“计算机教育20人论坛”提出了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体系”(Agile Education)[1,2],培养适应未来变化的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人才。“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慕课”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都是赋能高等教育的推动力,被用于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社会与经济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高校办学将从“职业型知识传授”向“持续型终身能力培养”方向转变,这将引发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服务型教育”(Service Oriented Education)的产生[3],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服务型教育与敏捷教学
  “服务型教育”概念的提出,是从服务型社会和服务型制造得到的启发。当前,互联网社会与经济、制造产业都呈现出一种服务化的趋势。以服务产品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正在转向以服务顾客为中心的新兴现代服务业;以产品制造与销售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也在转向以产品服务为主导的服务型制造业,制造与服务不断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与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门在《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中指出,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是有效改善供给体系、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10]。在服务化趋势下,互联网世界将出现一种以服务为中心的新形态——“务联网”(IoS:Internet of Services)[11]。实际上,由于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也呈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化趋势。以学位制教育项目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将转向以学生终身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服务型教育模式。高等学校既要培养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格毕业生,还要通过建立更多的新型教育模式与服务提供机制,尽可能支撑学生的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
  服务型教育是指通过对传统的学制学位型教育体系重构而形成的一种“以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的多阶段、交叉型、持续性、应变式的教育新形态,它能够为学生提供多阶段敏捷教学与持续的终身教育服务,以保持和提升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竞争力[3]。服务型教育是一种对传统高校教育体系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将在2035年前后成为未来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主流形态。   服务型教育将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志向和职业发展变化需要提供多学科、多阶段、多领域、多元化的增值教育服务,将重构高校的办学体系、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建立面向未来的更加灵活的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与服务机制。服务型教育的主要特点为:目标多元化、定制服务化、培养个性化、学习多科化、教育多轮化、应变持续化、迭代敏捷化、跨界交叉化、开放协同化、智能网络化、评价多维化、认证行业化等。
  为实现服务型教育,高校首先要实施“敏捷教学”。敏捷教学是一种主动响应社会需求变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行目标不断进化的教学形态。《计算机教育与可持续竞争力》蓝皮书给出了敏捷教学的定义描述:“敏捷教学”是应对新时代教学目标多元化和人才需求个性化的特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理论、技术、实践教学的交叉并行与快速重构,以及跨校跨界教育资源的高效协同,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多轮迭代,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的一种教学形态[1]。敏捷教学面向大规模个性化学生培养目标,实施针对培养目标与要求的精准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和智能教育等先进信息技术汇聚各类跨域跨界跨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动态分解教学内容、课程与环节,对教学内容实行非线性组合及混合式并行编排与多轮迭代,通过校内与跨校教学团队和学生之间交互式协作、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精准优化的协同教学与培养进程,实现学生的探究式、主动式、渐进式学习过程和能力的逐步增强。敏捷教学是一种理论、知识、能力、素质等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一种不断激发增长学生潜能优势的教学过程[2]。
  在此基础上,服务型教育需要重点考虑:面向未来产业发展与可持续竞争力,面向学生终身职业能力需求导向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规模个性化教育定制服务提供,多阶段迭代式与累加式敏捷教育服务,跨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跨界合作协同育人,在校与离校相结合的持续教育,网络化智能教育服务支撑,学习者价值提升及行业能力评估与认证,等等[3]。
  服务型教育将建立跨界交叉融合的持续型智能教育服务机构,以全新的形态为学生提供多阶段敏捷教学与持续的终身教育服务,不断保持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持续应变的竞争力。
  与当前高等教育相比较,服务型教育更多地强调以受教育者的需求(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学生能力的提升来施教,面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培养;教育服务对象由在校生延伸到毕业生和从业者,构建分级多元化的大学入口与出口,采用自定义节奏的弹性学制;教育教学体系采用更加灵活的敏捷教学体系,更多地采用跨学科的实体教学组织加虚拟教学中心;教育服务也扩展到网络化线上线下教育服务的提供,并通过整合大学内部和外部优质教育资源来提供最适合学生各阶段发展的教育服务。
  四、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模式及关键因素
  为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需要对高等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全面的更新,并对教育模式与教育过程进行再造,从而建立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服务型、开放式、联合协作与持续应变的教育服务系统。服务型教育可借鉴或采用的典型模式与形态有:
  (1)基本型“基础+技术+能力”教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承担起教育学生的基本职能,需要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教育,只是要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习成效为驱动”的原则和“学做并行、交叉融合、灵活组合、多创机会”的方式实施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自定义节奏的多阶段终身教育模式。参照斯坦福大学的“开环大学”模式,采用基于完全学分制的自定义学习节奏和灵活的多阶段终身教育体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在其职业生涯中多次回到学校分阶段进行学习充电,并按照累加考试与学分机制进行学习获得相应的学位。各阶段的专业学习内容及层次可以有所不同,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变化
  之需。
  (3)基于慕课的跨校“1+M+N”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模式。借助慕课优质教育资源和网络平台开展跨校的线上课程教学服务和跨校“1+M+N”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服务,即依托1门慕课及名师团队对M所大学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使N个学生受益[12]。通过提供学生跟名师学习的机会,既可提高教学质量,又促进了教育公平。
  (4)按需升級型赋能敏捷教学与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针对学生发展志向和目标的不同,可以按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教育服务模式实施按需升级型赋能敏捷教学。通过跨校跨界教育资源的高效协同,实现知识、实践、能力训练的交叉并行与多轮迭代,按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赋能,提升其知识学习与问题求解能力。
  (5)不脱产的业余教育与全脱产的在校赋能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与工作状态,可以把学制型学历教育与职业型继续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可以选择全脱产的在校全日制赋能教育学习方式或不脱产的业余教育学习方式,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为此,高校除了建立敏捷教学体系外,还得将目前的继续教育学院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服务型教育。
  (6)基于第三方服务网络平台与虚拟教学中心的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为了支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型教育,高校或教育机构可以建立跨学科甚至跨校的虚拟教学中心,并借助第三方服务网络平台建立教育服务提供机构,整合多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学生或学习者提供按需教育培训服务。这是服务型教育得以实施的关键平台与机制。
  (7)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教育模式。考虑到学生终身多阶段学习的后续阶段多半与其职业发展密切相关,为此,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将是服务型教育的重要形态。借助企业或科研机构的支持,可以使学生在接近其当前或未来职业发展的场所或项目中进行实习实践和学习锻炼,将有助于其职业竞争力与创造力的提升。
  (8)国际合作“X+Y”型联合培养模式。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与教育也在全球化发展中。国内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实施“1+3”“2+2”“3+1”或其他“X+Y”型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经历,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的特色与需要采用上述一个教育模式或若干教育模式的组合。
  为了实现服务型教育,高校需要组织和改造好教育教学体系及相关要素,并对高校组织运行与教学管理进行改革。服务型教育的关键要素包括(但不限于):
  (1)建设敏捷教学体系。制订个性化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微课程,实现跨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再造,实施跨专业学习与跨校的联合连续培养,通过灵活组合、学做并行、交叉融合、多輪迭代,逐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竞争力。
  (2)建立多阶段自定学制与累加式教育教学机制。实施完全学分制与累加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支持学生的自定义灵活学制与转专业学习;实现学制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实现适应分阶段学习的分级学历与学位改革,可分阶段授予学生的多种学位与微学位。
  (3)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与慕课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托网络化慕课服务平台,建立高校的云课堂,整合校内外、产学研、国内外等共建共享的在线优质课程及教育资源,实现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协同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得在校或离校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受所需的跨校协同教育教学服务。
  (4)建立项目学习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行基于课堂的教学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深化融合,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与企业实习实训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协同与接力育人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创造力。
  (5)建立面向行业或领域的交叉教学服务中心与网络化服务平台。构建基于“智能+教育”的多学科与多元化虚拟教学中心与教育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教学支撑系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按需提供教育服务与按服务计费方式,支持多种形式的协同化教学与学习服务,并建立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良性运行机制。
  (6)按照服务型教育的要求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改革。通过整合校内外与校企师资资源,改变教师队伍的构成,建立多元化的教师与导师制队伍;同时,更加强调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项目创新的能力、以问题导向实施教学的能力、将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运用智能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等,使各类教师在服务型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7)结合服务型教育对学校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大胆改革。要对高校的传统学制、学校组织机构与教学管理体系及机制政策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开环的、多阶段、累加式的自定义学制的服务型教育;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与学分银行、转专业与跨专业学习、多样化分级学历与学位(如双学位、微学位等)等都是很好的改革探索。
  (8)建立适合服务型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认证体系。采用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与大数据分析方法是服务型教育质量保障的改革方向;通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公信力的行业能力等级认证等都是颇具价值的质量评价方法。另外,还需要开发出一套面向多阶段学习状态与晋级的递阶式质量评价方法支持服务型教育的过程评价。
  五、支持服务型教育的开放式教育生态
  服务型教育需要一个开放式教育生态作为支撑和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由教育系统内外部相关要素组成的多元环境体系。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推动、制约和调控作用。为了支持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与服务型教育,高校需要建立一个“开放教育生态”,即能够充分建立与外部乃至国际教育相关要素多渠道多元化联系与合作的教育体系,并能够调动与整合校内外资源用于敏捷教学、服务型教育与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1-2]。
  服务型教育所需要的开放教育生态应是开放、协作、服务、应变、持续的。该开放教育生态包括:(1)建立跨校跨院的人才培养环境与协调中心,以整合资源支持各类行业技术人才与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2)建立面向协同育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面向行业或领域的学生实习实训与能力训练;(3)建立面向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与创客空间,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创业平台;(4)建立面向全人培养的书院与社会实践平台,以支持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多种能力提升;(5)建设“智能+教育”与信息化服务支撑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对各类学生的多阶段教育服务与质量评价;(6)建立面向服务型教育的校园文化环
  境,以丰富不同层次学生的校园体验与文化熏陶;(7)建立国际化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际交流与深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竞争力;(8)建立面向用人需求的教育质量评价与行业能力认证体系,实现学生与业界企业的无缝连接与沟通,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要建立这样一个良性的服务型教育的开放教育生态,需要政府部门、高校、师生、企业、研究所、职业培训机构、社会、国际伙伴的共同力量共建共享才行。
  图1给出了一个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开放式服务型教育体系的示意。
  六、结语
  本文从信息化社会变革与培养可持续竞争力人才的需求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服务型教育的概念与内涵,重点探讨了服务型教育的教学模式、服务型教育体系关键要素、面向服务型教育的开放教育生态等。这是对于15~20年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形态给出的前瞻性描述与刻画,也是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发展途径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教育20人论坛报告编写组. 计算机教育与可持续竞争力[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 徐晓飞,李廉,战德臣,等. 新工科的新视角: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敏捷教学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0):44-49.
  [3] 徐晓飞.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未来高等工程教育态势及服务型教育[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9(4):10-15.
  [4] Stanford University. Open Loop University - Stanford 2025[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5] Ruth Graham. The Global State of Art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M].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March 2018.
  [6] 肖凤翔,覃丽君. 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改革”的形成、内容及内在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Z]. 教高司函〔2017〕6号. 2017.
  [8]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 国办发〔2017〕95号,2017.
  [9] 吴爱华,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10]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的通知[Z]. 工信部联产业〔2016〕231号,2016.
  [11] 徐晓飞,王忠杰. 未来互联网环境下的务联网[J]. 计算机学会通讯,2011(6):8-11.
  [12] 徐晓飞,等. 发展中国特色的慕课模式,提升教改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是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产教融合的成功。文献、调研对比分析发现,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存在课程管理“路径依赖”、教师发展“本领恐慌”、质量保障“文化缺失”等困境。解决这一困境,需要校企共施课程管理,重塑一流课程建设内涵与特色;产教协同教师发展,满足一流课程建设应用型师资需  求;厚植工匠质量文化,保障一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
期刊
摘 要:结合物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育人要求,以理论力学课程为例,对物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对于物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论文提出要以专业思政要求为主线,落实课程思政元素,调整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同时提出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关键在教师,重点在学生,难点是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以培养社会主
期刊
摘 要:本文在TPACK框架指导下尝试利用SPOC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两轮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发现两方面显著成效:一是SPOC混合教学模式能有效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的提高。二是在TPACK框架下架构的课程可以实现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的获取。研究后期还发现,由于教学时间不足,教师没有合理区分SPOC和课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北京大学教学档案袋的建设思路与方法,重点探讨如何利用教学档案袋对教师提供过程性支持与基于数据的指导,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教学发展综合体系,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专业化和整合性发展。  关键词:教学档案袋;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师教学发展  近年来,许多高校正在积极推进教师教学档案袋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高校教师汇总教学资源和展示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比如清华大学在2019—20
期刊
摘 要:结合对课程思政的若干错误或片面的观点进行分析,提出应完整理解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负责的“电路原理”课程,从如何立德树人,开展价值塑造同时进行能力培养等不同层面加以阐释。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价值塑造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
期刊
摘 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经进入 2.0 时代,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一系列举措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国际新闻采编播”课堂上连线驻外记者的创新教学实践为例,分析在当今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中,我国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国际视野、政治素养和职业精神,并探讨如何打造一支全媒化、复合类、专业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队伍。  关键
期刊
摘 要: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已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识。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人才,本文对此提出了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绿色发展;全球治理;创新;学科交叉  一、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环境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一是环境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更加清晰。目前国际上有
期刊
摘 要: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是通过技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慕课研究新的关注点。研究对发表于2012—2019年间相关国际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与内容分析,从混合模式、实施成效、未来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建议几方面总结了目前关于基于慕课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共识,并指明了未来研究与实践的注意事项及潜在的研究方向。未来的工作应加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设计与实施层面的研究与实践,加强理论研
期刊
摘 要: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驱动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元化需求,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急需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为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不高、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工程科学家、复合性人才、国际化人才和“一带一路”留学人才等六种机械工程
期刊
摘 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思政课的价值性不仅是由课程的政治属性决定的,还是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价值性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我们既见“思想政治”,又见“理论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凸显课程价值引导与知识教育双重职能,努力将课程打造成为兼具思想性与时代性的优质“金课”,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关键词:思政课;改革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