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意义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主动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我认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维。下面谈谈基本做法:
一、指导自学,自我赏析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就是""授之以渔"的重要方法。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有同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应让学生自己走进文章中去,轻声自读或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笔到。学生通过自读,从文章中找出精炼的字词、精彩的句段、绝妙的标点,学生会无比兴奋。他们的发现也常常会令教师惊喜,很多地方便是教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教学相长"真是奇妙无穷,不但如此,学生还能从文章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想知道的疑难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个疑是学生知识的断层,能力的缺陷和思维的空白,不是老师提出来的,而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以个体的需要为出发点,与被动接受相比,学生更乐于做这样的探索,当然,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读书,确保学生熟读课文、熟悉内容,这是质疑的前提。
二、互相质疑,提出问题
学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把自己想探索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又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能力、方法、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赖于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也许有人认为: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于低年级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用眼观察着这个世界,用耳聆听着这个世界,用脑思考着这个世界,用心解读着这个世界。进了学校,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探究着成人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来丰富、充实、深化自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质疑是一种需求,从而产生质疑的内驱力。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都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其次,要指点质疑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提不出问题,提问可以从三个基本形式入手:"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再向丰富性、多样性发展,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去文中探索,发现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民主、融洽、活跃,也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选疑导学,讨论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五花八门的。由于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深刻性,提出的问题会比较单一、杂乱、无章、流于表面。这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要进行筛选、优化、组合,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选疑问的标准是:⑴能展现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的;⑵有丰富知识容量的;⑶有典范的语言训练价值的;⑷有以小见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功能的;⑸有另辟蹊径,思维视角独特,具有创新意识的。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每个学生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互教互学,互补互促,许多问题不用老师讲,凭着集体的智慧,通过讨论交流,得以解决。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我不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什么"寻求解决,也可以是"我学懂了什么"展示收获。交流是多向性的,有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可由学生作出选择,教师做好组织,把握全局。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对他的理解,你有什么看法?"这样把学生推进讨论的漩涡里。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的读书习惯,做到敢于补充修正他人意见,善于发现他人长处,向他人学习,大胆发表自己不同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发挥,在愉快的合作中解决了问题,享受到了探索的乐趣,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得到激发。
四、点拨引导,实践创新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对有些问题依然理解的不够深入,不准确,甚至有些重点的问题没涉及到,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点拨引导,补充归纳。对有些问题,教师可抓住要害,组织学生争论,激发他们探索精神,使他们大胆争辩、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争辩中激活思想、激活语言、激活知识,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发挥,使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这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感知学习方法,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导尝试运用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在以后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我们知道"课文无非只是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赏析例子,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领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如果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争辩,就可以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让学生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辩论常使思路清"。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也会在一次次的争辩中向更高层次扩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积极有效地教学模式。
一、指导自学,自我赏析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就是""授之以渔"的重要方法。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有同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应让学生自己走进文章中去,轻声自读或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笔到。学生通过自读,从文章中找出精炼的字词、精彩的句段、绝妙的标点,学生会无比兴奋。他们的发现也常常会令教师惊喜,很多地方便是教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教学相长"真是奇妙无穷,不但如此,学生还能从文章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想知道的疑难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个疑是学生知识的断层,能力的缺陷和思维的空白,不是老师提出来的,而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以个体的需要为出发点,与被动接受相比,学生更乐于做这样的探索,当然,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读书,确保学生熟读课文、熟悉内容,这是质疑的前提。
二、互相质疑,提出问题
学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把自己想探索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又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能力、方法、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赖于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也许有人认为: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于低年级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用眼观察着这个世界,用耳聆听着这个世界,用脑思考着这个世界,用心解读着这个世界。进了学校,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探究着成人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来丰富、充实、深化自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质疑是一种需求,从而产生质疑的内驱力。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都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其次,要指点质疑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提不出问题,提问可以从三个基本形式入手:"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再向丰富性、多样性发展,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去文中探索,发现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民主、融洽、活跃,也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选疑导学,讨论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五花八门的。由于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深刻性,提出的问题会比较单一、杂乱、无章、流于表面。这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要进行筛选、优化、组合,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选疑问的标准是:⑴能展现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的;⑵有丰富知识容量的;⑶有典范的语言训练价值的;⑷有以小见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功能的;⑸有另辟蹊径,思维视角独特,具有创新意识的。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每个学生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互教互学,互补互促,许多问题不用老师讲,凭着集体的智慧,通过讨论交流,得以解决。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我不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什么"寻求解决,也可以是"我学懂了什么"展示收获。交流是多向性的,有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可由学生作出选择,教师做好组织,把握全局。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对他的理解,你有什么看法?"这样把学生推进讨论的漩涡里。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的读书习惯,做到敢于补充修正他人意见,善于发现他人长处,向他人学习,大胆发表自己不同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发挥,在愉快的合作中解决了问题,享受到了探索的乐趣,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得到激发。
四、点拨引导,实践创新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对有些问题依然理解的不够深入,不准确,甚至有些重点的问题没涉及到,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点拨引导,补充归纳。对有些问题,教师可抓住要害,组织学生争论,激发他们探索精神,使他们大胆争辩、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争辩中激活思想、激活语言、激活知识,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发挥,使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这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感知学习方法,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导尝试运用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在以后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我们知道"课文无非只是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赏析例子,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领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如果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争辩,就可以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让学生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辩论常使思路清"。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也会在一次次的争辩中向更高层次扩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积极有效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