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贝幸铭先生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尝试着对中国当前设计中的文化性这一议题进行思考。具有年历史的苏州古城需要保护,但又需要发展。新馆坐落在苏州的古城区,周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区,进行全新的设计,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新馆的成功,对今后在设计的文脉传承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贝幸铭;苏州博物馆;空间环境
一、贝幸铭与苏州博物馆
贝幸铭是世界建筑界取得卓越成就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作品散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建造了众多的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唯一的展览馆类作品。这使我们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幸能以更直观的方式领略到大师的风采。并有机会能够对我们身边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年建立,年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建筑师贝幸铭,同时也是他在家乡的唯一作品。对设计师本人的文化考量确实很高,贝幸铭把苏州人文性、地域性元素融入其中,对建筑的空间形式的不断追求,也使其做到与周边环境和睦相处。
二、对“中而新,苏而新”的思考
2.1符号性和象征性
贝幸铭在追求“传承”和“发扬”时,用现代主义几何形构图是创作的一种手法,贝幸铭用具体的象征和复杂的形态来表达设计理念,此手法在苏州博物馆新馆项目中得到了完美的运用,贝幸铭用“中而新,苏而新”的观点发展了传统,采用了风格比较明显的地域性符号来强调地方性传统元素和民俗风格。与复兴传统风格设计相比较,这种手法更加讲究符号性和象征性。
这种符号性和象征性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上得到了创造性运用。比如,苏州园林里的花窗、粉墙黛瓦的色调,坡屋顶等等,这些元素的采用是贝幸铭对苏州本地文化的尊重的体现。同时也给苏州博物馆新馆带来了一些亲切感,但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位日本人来到苏州,从外貌上不容易分辨他是外国人,但当你接近时,便能发现其言行举止的不同。在前面我们己经对日本美秀博物馆做了简单的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后,原本带有苏州元素符号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应该是一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分格的建筑。但其特征与日本美秀博物馆却有着很多共同点,日本与中国虽然同属东方文化体系,但毕竟是两个国度,民族特性应有许多不同,只是在这两座博物馆中没有出现应有的最大限度的不同之处。
2.2新馆与日本美秀博物馆的相似之处
在日本美秀博物馆中出现的建筑色调、门厅设计,天棚以及灯饰的形式与苏州博物馆新馆都颇为雷同。日本美秀博物馆为了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便在建筑形体上提炼了日本江户时代农舍的形象,传统的歇山式屋顶用四面体进行抽象化设计,大框架跳出的部分让人联系到日本江户时期农舍的轮廓。这种手法,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外形体上也有类似处理图。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在建筑几何外观上继承了美秀博物馆的气质,在光环境的营造上也颇为类似。顶棚和山墙大面积使用玻璃,用来引进光线,使得博物馆整体通透。顶部天窗玻璃和钢管支撑杆之间的铝合金格栅是直接从美秀博物馆移植而来。
三、从苏博新馆引发对文脉传承的思考
当前,中国城市的美化运动己经来到,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景观大道席卷大江南北。这种城市化运动的到来,随之带来很多问题。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对地域性文脉的关注,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3.1城市文脉传承的断裂
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决策者的权利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形象工程。“其本质问题,是封建专制意识、暴发户意识与小农意识的综合反映。一个民族,它的艺术或文化生活领域出现了一些低级趣味,虽然不好,但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它的优秀作品不能面世,它追求真理的冲动受到极大的压抑。
一些老旧建筑,比如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或是苏州的传统民居,时常能看到,这些建筑如果屋瓦毁损了,一般就用很简单很便宜的铁片去搭盖,很少有人会按原先建筑的形式,用原来的建材、风格去修复。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原因,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几年前发现北京很多胡同、四合院都在拆,因为要迎接奥运。虽然知道拆掉那些老旧胡同是为了整个城市建设的需要,可还是觉得很可惜。因为“胡同”是北京的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一种有形的文化资产。
3.2城市规划中的文脉传承
我们的城市规划主要还是以建设、商业为目的去进行。老旧建筑汰旧换新的速度很快,现在大家都在讲全球化,但有没有想过,出国旅游什么最吸引你就是那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去印度,看到印度教的僧侣在冥想去西班牙,看到他们在斗牛去南美洲感受桑巴舞去日本看他们传统的樱花祭,就是那股异国的情调与神秘感在吸引着我们。如果全世界的建筑都盖的一模一样,所有的人穿着打扮也都一样,饮食、庆典、风土民情也不再有各自的特色,那其实已经没有观光的必要了,因为去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全球化应该指的是经贸方面的交流,而绝对不应该是文化上的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虽然争论不断,但还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贝幸铭用作品告诉我们,要对地域性文化的尊重。并与我们的设计语言相结合,要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的设计之路。
四、结语
从贝幸铭的作品中能够很清晰的看出现代主义建筑师对他的影响,但贝幸铭并没有停滞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教条里,而是不断的尝试。贝幸铭与密斯的不同主要在密斯采用钢和铝的部位,贝幸铭多用混凝土取而代之。密斯的路子过于严峻、缺乏人情味,那种“皮包骨”的建筑格调与贝幸铭所追求的空间和体量的表现差距感大。贝幸铭与柯布西耶不同,主要表现在贝幸铭虽然对柯布西耶多有借鉴,但在风格上,却一反柯布西耶的粗犷野性,充分表现了工业化的无比精美。正因为贝幸铭的不断尝试,才使得他的设计别具一格,为现代主义设计拓宽了道路。后期,贝幸铭设计中最大特点是对已有环境的延续,并从传统文脉中提取抽象的几何元素,加载到建筑装饰体系中。这种手法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新馆是贝幸铭对中国建筑所做的探索,对以后我们的设计具有启示作用。在如今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新馆的建成虽然有争论和一些遗憾之处,但笔者认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在设计手法上不断创新,并关注与地域性文脉的结合,试着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建筑之路,这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尊重的。
参考文献:
[1]《博物馆建筑设计》皱瑚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状态研究》杨玲潘守永北京学苑出版社,
[3]《城市景观》魏向东宋言奇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
【关键词】:贝幸铭;苏州博物馆;空间环境
一、贝幸铭与苏州博物馆
贝幸铭是世界建筑界取得卓越成就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作品散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建造了众多的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唯一的展览馆类作品。这使我们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幸能以更直观的方式领略到大师的风采。并有机会能够对我们身边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年建立,年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建筑师贝幸铭,同时也是他在家乡的唯一作品。对设计师本人的文化考量确实很高,贝幸铭把苏州人文性、地域性元素融入其中,对建筑的空间形式的不断追求,也使其做到与周边环境和睦相处。
二、对“中而新,苏而新”的思考
2.1符号性和象征性
贝幸铭在追求“传承”和“发扬”时,用现代主义几何形构图是创作的一种手法,贝幸铭用具体的象征和复杂的形态来表达设计理念,此手法在苏州博物馆新馆项目中得到了完美的运用,贝幸铭用“中而新,苏而新”的观点发展了传统,采用了风格比较明显的地域性符号来强调地方性传统元素和民俗风格。与复兴传统风格设计相比较,这种手法更加讲究符号性和象征性。
这种符号性和象征性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上得到了创造性运用。比如,苏州园林里的花窗、粉墙黛瓦的色调,坡屋顶等等,这些元素的采用是贝幸铭对苏州本地文化的尊重的体现。同时也给苏州博物馆新馆带来了一些亲切感,但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位日本人来到苏州,从外貌上不容易分辨他是外国人,但当你接近时,便能发现其言行举止的不同。在前面我们己经对日本美秀博物馆做了简单的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后,原本带有苏州元素符号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应该是一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分格的建筑。但其特征与日本美秀博物馆却有着很多共同点,日本与中国虽然同属东方文化体系,但毕竟是两个国度,民族特性应有许多不同,只是在这两座博物馆中没有出现应有的最大限度的不同之处。
2.2新馆与日本美秀博物馆的相似之处
在日本美秀博物馆中出现的建筑色调、门厅设计,天棚以及灯饰的形式与苏州博物馆新馆都颇为雷同。日本美秀博物馆为了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便在建筑形体上提炼了日本江户时代农舍的形象,传统的歇山式屋顶用四面体进行抽象化设计,大框架跳出的部分让人联系到日本江户时期农舍的轮廓。这种手法,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外形体上也有类似处理图。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在建筑几何外观上继承了美秀博物馆的气质,在光环境的营造上也颇为类似。顶棚和山墙大面积使用玻璃,用来引进光线,使得博物馆整体通透。顶部天窗玻璃和钢管支撑杆之间的铝合金格栅是直接从美秀博物馆移植而来。
三、从苏博新馆引发对文脉传承的思考
当前,中国城市的美化运动己经来到,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景观大道席卷大江南北。这种城市化运动的到来,随之带来很多问题。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对地域性文脉的关注,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3.1城市文脉传承的断裂
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决策者的权利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形象工程。“其本质问题,是封建专制意识、暴发户意识与小农意识的综合反映。一个民族,它的艺术或文化生活领域出现了一些低级趣味,虽然不好,但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它的优秀作品不能面世,它追求真理的冲动受到极大的压抑。
一些老旧建筑,比如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或是苏州的传统民居,时常能看到,这些建筑如果屋瓦毁损了,一般就用很简单很便宜的铁片去搭盖,很少有人会按原先建筑的形式,用原来的建材、风格去修复。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原因,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几年前发现北京很多胡同、四合院都在拆,因为要迎接奥运。虽然知道拆掉那些老旧胡同是为了整个城市建设的需要,可还是觉得很可惜。因为“胡同”是北京的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一种有形的文化资产。
3.2城市规划中的文脉传承
我们的城市规划主要还是以建设、商业为目的去进行。老旧建筑汰旧换新的速度很快,现在大家都在讲全球化,但有没有想过,出国旅游什么最吸引你就是那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去印度,看到印度教的僧侣在冥想去西班牙,看到他们在斗牛去南美洲感受桑巴舞去日本看他们传统的樱花祭,就是那股异国的情调与神秘感在吸引着我们。如果全世界的建筑都盖的一模一样,所有的人穿着打扮也都一样,饮食、庆典、风土民情也不再有各自的特色,那其实已经没有观光的必要了,因为去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全球化应该指的是经贸方面的交流,而绝对不应该是文化上的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虽然争论不断,但还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贝幸铭用作品告诉我们,要对地域性文化的尊重。并与我们的设计语言相结合,要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的设计之路。
四、结语
从贝幸铭的作品中能够很清晰的看出现代主义建筑师对他的影响,但贝幸铭并没有停滞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教条里,而是不断的尝试。贝幸铭与密斯的不同主要在密斯采用钢和铝的部位,贝幸铭多用混凝土取而代之。密斯的路子过于严峻、缺乏人情味,那种“皮包骨”的建筑格调与贝幸铭所追求的空间和体量的表现差距感大。贝幸铭与柯布西耶不同,主要表现在贝幸铭虽然对柯布西耶多有借鉴,但在风格上,却一反柯布西耶的粗犷野性,充分表现了工业化的无比精美。正因为贝幸铭的不断尝试,才使得他的设计别具一格,为现代主义设计拓宽了道路。后期,贝幸铭设计中最大特点是对已有环境的延续,并从传统文脉中提取抽象的几何元素,加载到建筑装饰体系中。这种手法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新馆是贝幸铭对中国建筑所做的探索,对以后我们的设计具有启示作用。在如今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新馆的建成虽然有争论和一些遗憾之处,但笔者认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在设计手法上不断创新,并关注与地域性文脉的结合,试着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建筑之路,这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尊重的。
参考文献:
[1]《博物馆建筑设计》皱瑚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状态研究》杨玲潘守永北京学苑出版社,
[3]《城市景观》魏向东宋言奇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