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鹿鄂温克人是我国鄂温克族的一支,人口不足200人(鄂温克族总人口近三万人)。解放以前从事农耕的鄂温克人被称为“索伦”;游牧于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被称为“通古斯”:使用驯鹿游猎这部分鄂温克人被称为“雅库特”;解放以后经过民族识别,通称为鄂温克族。
历史传说中也曾记载使鹿鄂温克人是野生驯鹿的早期驯化人之一,被称为“森林之舟”的驯鹿是他们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更使这个民族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使鹿鄂温克人就在北纬51°以北,53°以南,以52°为中心,东京122°以西,120°以东茫茫如海的大兴安岭地区狩猎。这里交通不便,是尚未砍伐的原始密林地区,也是高原藻泽地带。野兽,野禽,野生植物种类繁多,独有驯鹿的主要饲料:苔藓类植物,还有数种草木和菌生物,是稀有的天然驯牧场和猎场。他们守着山林靠打猎为生,也饲养驯鹿,以“撮罗子”为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与世隔绝的淳朴生活。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性格。使鹿鄂温克人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文字,但夹杂俄语词汇。在信仰方面他们和鄂伦春人很相似,都信奉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对火也敬重。所不同的是沙俄势力东侵以后,东正教对使鹿鄂温克人产生很深的影响。
每年东正教的“帕斯克(复活节)”,使鹿鄂温克人也到教堂做礼拜,新生婴儿要到教堂接受洗礼,起俄式的名字。使鹿鄂温克人的墓地也跟俄罗斯的非常相像,插有木制十字架。他们的撮罗子里敬奉的“玛鲁神”就是东正教的耶稣像。虽然使鹿鄂温克人接受的是东正教的宗教形式,但是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仍然以原始宗教为主流。
“玛鲁”是祖先神的意思,每个“乌力楞”都有,平时“玛鲁”神挂在撮罗子后面的树上,有时也挂在撮罗子里面对门的“玛鲁”席的上方,而这些地方都是不允许妇女接近的。到了60年代政府为了扶持鄂温克猎民,从1961年开始收购驯鹿鹿茸,从此鹿茸的收入是使鹿鄂温克主要的经济来源。1965年,鄂温克猎民迁到敖鲁古雅河畔安家,成立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乡,部分人实现了定居。2003年使鹿鄂温克人以生态移民的方式进入市郊的新定居点,禁猎也随之来临,但是失去森林和猎枪使部分使鹿鄂温克人不能适应离开森林的生活,且圈养驯鹿的饲料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随着驯鹿一部分猎民又回到山林,重新开始了传统的生活,他们被称为“最后的狩猎部落”。这样一群不足800头驯鹿,一个不足200人的群体,依然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随着鹿铃声的远逝,这个“微弱群体”——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引起了全世界的民族人类学者的关注。
历史传说中也曾记载使鹿鄂温克人是野生驯鹿的早期驯化人之一,被称为“森林之舟”的驯鹿是他们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更使这个民族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使鹿鄂温克人就在北纬51°以北,53°以南,以52°为中心,东京122°以西,120°以东茫茫如海的大兴安岭地区狩猎。这里交通不便,是尚未砍伐的原始密林地区,也是高原藻泽地带。野兽,野禽,野生植物种类繁多,独有驯鹿的主要饲料:苔藓类植物,还有数种草木和菌生物,是稀有的天然驯牧场和猎场。他们守着山林靠打猎为生,也饲养驯鹿,以“撮罗子”为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与世隔绝的淳朴生活。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性格。使鹿鄂温克人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文字,但夹杂俄语词汇。在信仰方面他们和鄂伦春人很相似,都信奉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对火也敬重。所不同的是沙俄势力东侵以后,东正教对使鹿鄂温克人产生很深的影响。
每年东正教的“帕斯克(复活节)”,使鹿鄂温克人也到教堂做礼拜,新生婴儿要到教堂接受洗礼,起俄式的名字。使鹿鄂温克人的墓地也跟俄罗斯的非常相像,插有木制十字架。他们的撮罗子里敬奉的“玛鲁神”就是东正教的耶稣像。虽然使鹿鄂温克人接受的是东正教的宗教形式,但是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仍然以原始宗教为主流。
“玛鲁”是祖先神的意思,每个“乌力楞”都有,平时“玛鲁”神挂在撮罗子后面的树上,有时也挂在撮罗子里面对门的“玛鲁”席的上方,而这些地方都是不允许妇女接近的。到了60年代政府为了扶持鄂温克猎民,从1961年开始收购驯鹿鹿茸,从此鹿茸的收入是使鹿鄂温克主要的经济来源。1965年,鄂温克猎民迁到敖鲁古雅河畔安家,成立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乡,部分人实现了定居。2003年使鹿鄂温克人以生态移民的方式进入市郊的新定居点,禁猎也随之来临,但是失去森林和猎枪使部分使鹿鄂温克人不能适应离开森林的生活,且圈养驯鹿的饲料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随着驯鹿一部分猎民又回到山林,重新开始了传统的生活,他们被称为“最后的狩猎部落”。这样一群不足800头驯鹿,一个不足200人的群体,依然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随着鹿铃声的远逝,这个“微弱群体”——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引起了全世界的民族人类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