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高质高效培养服务经济建设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方面这个角度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互动运行;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优化和整合教育教学、实验实训资源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互惠双赢,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为动力,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作为一家缺乏行业背景和优势的民办高职院校,历来十分重视加强校企合作,其一系列加强校企合作的文件、规范、政策的出台是在对高校院校办学定位、我校办学定位的深刻分析基础上产生的。
首先,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来看,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 学、研)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性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与企业结合, 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是学校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
其次,从我校的办学定位来看,我校秉持“企业搭台,专家唱戏”的办学理念。办学十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加强素质教育,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确定了办学思路与定位后,选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便是加快实施校企合作步伐,通过扩大校企合作单位范围、举行校企合作论坛等等形式,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与途径,为社会与企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当然,包括我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在实施与加强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与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最终实现共赢的局面。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从高职院校的角度
1.与企业缺乏深度高层次的合作
目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形成和谐共振:校企双方对合作中各自的利益,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自身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学校缺乏主动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把校企合作当做解决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而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且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知己”不“知彼”,不深入了解企业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企业给学生提供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岗位。综上,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与企业的合作还远没有形成最大合力。
2.学校忽视了自身的建设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只关注企业的用人需求,而不关注本校的专业特色和课程改革,而不关注本校的专业特色和课程改革,不能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因而在校企合作中屡屡受挫、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学校输送的人才和企业需求不对路,导致了企业不愿意继续合作。在这样的情形下,学校要和企业继续合作下去,只有将学生的就业岗位下一。这样的校企合作无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至少须从如上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将校企合作更好发展下去。
二、对策与方向——从高职院校的角度
(一)从与企业合作层面:构建校企合作双赢的互动运行机制
1.建立校企双方互动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管理协调机构,成立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的校企合作处作为办事机构, 并在校企会单位确立联络员,通过组建网络、完善制度、推进落实,使校企会步入良性运作的轨道。
二是制定基础文件,例如:《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合作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
三是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根据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与处罚。①
2.校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核心平台
近年来,高职院校努力探索与企业建立新型的深度合作的关系,搭建坚实的合作平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个平台就是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即学院吸引企业互补的优质资源,构建校企资源互通渠道,实现资源共享,例如,以各自优势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合作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为基础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校企共引共享行业技术大师和高级人才;共建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等。学校把企业的设备、师资、需求拿过来,把学校看成虚拟企业的一部分;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训室,派驻兼职教师。有了这样的一个管理平台,行业、企业可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学院办学,形成校企“共定教学方案、共选订单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的新局面。
(二)从学校自身层面,既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同时亦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在新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加强内涵建设
(1)推进“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的一切问题的核心是课程问题,无论是高职定位、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案,最终都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的课程教学才能实现。因此,具体课程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高职院校要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企业合作开发一批职业特色鲜明的以任务引领、项目主导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柔性管理体系
要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基于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工”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要体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实行柔性管理,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如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大型展会以及企业用人急需等, 可以灵活地安排一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承担工作任务,同时制定实习的考核办法,把教师到岗率、学生评教、企业评教作为对指导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把学生到岗率、教师评学、企业评学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
(3)加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
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建设品牌专业的关键, 也是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要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必须累计下企业顶岗实践半年。同时,聘请大批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接受理论与技术规程培训,并承担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及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实现“教师与师傅”互补。②
2.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及时、高质量的向社会输送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做到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专业需求不断出现,同时很多行业的人才需求却日渐萎缩,高职院校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及时、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首先,调整二级院系设置,要实行抓大放小,根据波士顿矩阵或通用电气公司模型的分析,选择应该发展、维持或收缩甚至放弃的院系,所有院系的资源配置不能搞一锅端,要突出本院校的特色院系和特色专业。其次,及时增设新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如根据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对连锁专业人才的需求,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在对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进行深入分析后,今年预申请开设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③
(2)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订单为主要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与北京博杰纵横国际集团合作成立“阳光海天班”、2011年与济南凯嘉伟业合作成立“凯嘉营销班”、与由企业派出授课教师,学校提供学习场所,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训。经过培训后学生可以直接上岗,现订单班的同学已奔赴各地开展营销工作。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式教学,缩短毕业生对现场岗位的适应周期,降低了教学成本,为学生创造了良好择业条件,深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2005】,35号.
[2]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 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
[4]张锋:《地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4期.
[5]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0年第6 期.
[6]钱吉奎:《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 34期.
注 释:
①张锋:《地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4期.
②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0年第6期.
③钱吉奎:《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 34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互动运行;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优化和整合教育教学、实验实训资源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互惠双赢,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为动力,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作为一家缺乏行业背景和优势的民办高职院校,历来十分重视加强校企合作,其一系列加强校企合作的文件、规范、政策的出台是在对高校院校办学定位、我校办学定位的深刻分析基础上产生的。
首先,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来看,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 学、研)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性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与企业结合, 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是学校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
其次,从我校的办学定位来看,我校秉持“企业搭台,专家唱戏”的办学理念。办学十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加强素质教育,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确定了办学思路与定位后,选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便是加快实施校企合作步伐,通过扩大校企合作单位范围、举行校企合作论坛等等形式,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与途径,为社会与企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当然,包括我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在实施与加强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与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最终实现共赢的局面。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从高职院校的角度
1.与企业缺乏深度高层次的合作
目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形成和谐共振:校企双方对合作中各自的利益,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自身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学校缺乏主动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把校企合作当做解决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而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且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知己”不“知彼”,不深入了解企业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企业给学生提供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岗位。综上,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与企业的合作还远没有形成最大合力。
2.学校忽视了自身的建设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只关注企业的用人需求,而不关注本校的专业特色和课程改革,而不关注本校的专业特色和课程改革,不能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因而在校企合作中屡屡受挫、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学校输送的人才和企业需求不对路,导致了企业不愿意继续合作。在这样的情形下,学校要和企业继续合作下去,只有将学生的就业岗位下一。这样的校企合作无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至少须从如上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将校企合作更好发展下去。
二、对策与方向——从高职院校的角度
(一)从与企业合作层面:构建校企合作双赢的互动运行机制
1.建立校企双方互动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管理协调机构,成立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的校企合作处作为办事机构, 并在校企会单位确立联络员,通过组建网络、完善制度、推进落实,使校企会步入良性运作的轨道。
二是制定基础文件,例如:《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合作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
三是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根据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与处罚。①
2.校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核心平台
近年来,高职院校努力探索与企业建立新型的深度合作的关系,搭建坚实的合作平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个平台就是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即学院吸引企业互补的优质资源,构建校企资源互通渠道,实现资源共享,例如,以各自优势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合作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为基础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校企共引共享行业技术大师和高级人才;共建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等。学校把企业的设备、师资、需求拿过来,把学校看成虚拟企业的一部分;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训室,派驻兼职教师。有了这样的一个管理平台,行业、企业可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学院办学,形成校企“共定教学方案、共选订单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的新局面。
(二)从学校自身层面,既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同时亦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在新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加强内涵建设
(1)推进“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的一切问题的核心是课程问题,无论是高职定位、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案,最终都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的课程教学才能实现。因此,具体课程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高职院校要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企业合作开发一批职业特色鲜明的以任务引领、项目主导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柔性管理体系
要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基于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工”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要体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实行柔性管理,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如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大型展会以及企业用人急需等, 可以灵活地安排一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承担工作任务,同时制定实习的考核办法,把教师到岗率、学生评教、企业评教作为对指导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把学生到岗率、教师评学、企业评学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
(3)加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
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建设品牌专业的关键, 也是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要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必须累计下企业顶岗实践半年。同时,聘请大批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接受理论与技术规程培训,并承担一些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及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实现“教师与师傅”互补。②
2.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及时、高质量的向社会输送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做到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专业需求不断出现,同时很多行业的人才需求却日渐萎缩,高职院校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及时、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首先,调整二级院系设置,要实行抓大放小,根据波士顿矩阵或通用电气公司模型的分析,选择应该发展、维持或收缩甚至放弃的院系,所有院系的资源配置不能搞一锅端,要突出本院校的特色院系和特色专业。其次,及时增设新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如根据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对连锁专业人才的需求,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在对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进行深入分析后,今年预申请开设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③
(2)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订单为主要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与北京博杰纵横国际集团合作成立“阳光海天班”、2011年与济南凯嘉伟业合作成立“凯嘉营销班”、与由企业派出授课教师,学校提供学习场所,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训。经过培训后学生可以直接上岗,现订单班的同学已奔赴各地开展营销工作。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式教学,缩短毕业生对现场岗位的适应周期,降低了教学成本,为学生创造了良好择业条件,深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2005】,35号.
[2]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 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
[4]张锋:《地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4期.
[5]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0年第6 期.
[6]钱吉奎:《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 34期.
注 释:
①张锋:《地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4期.
②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0年第6期.
③钱吉奎:《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 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