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f0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河北省南和县的县域特点和教育现状出发,研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为义务教育健康、深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入学难”;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08-02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各地义务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很不相同。虽然在近年来在经济社会以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地义务教育事业都有了普遍的提高和发展,但发展的差异性却更加明显,使得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在新的形势下又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一、南和县小学“入学难”的现状
  近几年南和县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务工人员进入县城,农民迫切渴望自己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入学难 ,入小学更难”是南和县教育面临的现状。但是这个“入学难”是相对的,它是指入县城小学难,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小学来说学生数明显减少,一个班只有几名、十几名学生,甚至有的小学面临倒闭。大量学生涌入县城,导致县城小学班容量猛增,一个班七八十人,教师资源缺乏,负担加重。
  二、影响师资资源优化配置的障碍
  一是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教师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差,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长期以来,对农村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社会的结构状态,人们向往城市生活。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人才管理体制变得越来越灵活,经济发达地区、热点学校和城市学校的经济待遇与教师专业成长条件和前景对农村中的优秀教师越来越有诱惑力。三是师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教育改革的需要,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补充师资。四是以省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形成,大大缓解了农村教育经济环境,但教师工资依然由县(市)、区财政统筹,许多县(市)、区为了减少财政支出,大大减少教师编制,阻止教师合理流动和进入。
  三、解决入学难的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城区学校办学规模
  政府要切实把教育发展纳入县域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发展教育,做到学校建设与县城建设同步发展。为了缓解县城入学难及大班额现象,应对城区小学和初中学校进行改扩建,或重新规划中小学。
  (二)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
  加快推进农村学校建设步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校际间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从源头上遏制“择校”带来的入学难问题。
  (三)严格按政策招生
  严格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不招收“择校生”,从起始年级着手,严格将班额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学校要严格学籍管理,严把转学关。
  (四)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学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弥补政府公共财政不足、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南和县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学位不足的矛盾。我们要继续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部门要认真履行对民办教育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业务指导,切实提高民办教育质量。
  四、促进师资资源优化配置
  (一)建立有效的师资管理机制
  1.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体系,做到教师录聘与评价、使用与管理,监督与权力保障相分离。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育系统人才交流与管理中心,负责教师的录用、聘用、管理和调配;学校负责对教师的使用与评价。乡镇教育中心根据学校生源的变化和实际需要进行及时、快速地调配师资资源,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教师使用规划和要求,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乡镇教育中心提供相应资质教师。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做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的评价,每年向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教育中心提供评价结果。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教育诉讼,经核实后,进行处理。教育工会要肩负起维护教师权益的责任和义务。
  2.建立有效的教师录用与流动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允许师范院校和社会机构参与教师资格培训工作,鼓励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参加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获取教师准入资格。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总编制中拿出一部分编制作为机动,做好教师储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级教师流动状况,向社会招聘和录用优秀的准资格教师,严把教师录用关。新教师录用后,及时进行岗前培训,暂时分配到相应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再根据实际需求调配到相应学校工作,原则上新录用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3~5年。要建立健全教师的合理流动和轮岗机制,引导教师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摆脱对单位的依赖和束缚。
  3.建立区域内平等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制度。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应由国家或省级财政买单,使全国或省域内相应阶段教师工资平衡。坚决制止学校擅自搞福利或者实行双份工资,以防人为拉大学校间的收入差距,造成教师不均等的流动和校际间师资资源的不均衡。要实施阳光工资和阳光收入。政府应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考核奖励资金,按人数拨付到学校,学校根据对教师绩效考核按月进行分配。在县域内无论农村小学还是城镇小学,在年人均考核奖励资金分配上要均等,不能出现差距。两个学校之间同一级别的教师如果存在工资差距,不应因为学校间差异造成,而是因为教师本人的绩效考核差异所形成。在区域内其它福利方面也要统一标准,不能存在校际间差异。学校不得筹集资金为教师发放奖金或搞生活福利。
  4.建立政策导向机制,促进师资资源优化配置。在评定职称、评优、职务晋级和评选学科教学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进修过程中分配指标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保证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不因指标有限或没有,影响评选和推荐。
  (二)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是建立正常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大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真正安居乐业。二是大力支持引导青年教师去农村偏远地区任教,实行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至少一年,教师职称评定应有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的制度。三要强化培训,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全县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三)加强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教育合作与交流
  1.建立支教机制。要经常组织城市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定期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支教,经常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送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帮助他们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师资资源和教育成果的共享。
  2.开展手拉手活动。由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帮助城乡学校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结成对子,实现优质教育和师资资源的共享,加强城乡间和校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他文献
关注和研究现实伦理问题,既是当代伦理学应用特征的表现,也是伦理学发挥其实践功能的必然要求。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城市,既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和人类
<正>~~
期刊
阅读教学中,“读中感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但由于“感悟”没有实在的衡量标准,多数走向了泛化与随意.只有明确了感悟的指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悟义、悟象、悟情、悟旨、悟境
论文以摩尔自然主义谬误概念为出发点,指出摩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评是不恰当的,并分析了摩尔对康德的误解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康德以理性事实概念为基础,解决了关于善与道德法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道德价值观指引下进行的。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儒家商务伦理思想之义利观、忠信观、仁爱观、中和观对当今企业构建义利合一、忠实诚信、以人为本、
康德确信道德律是理性自我立法的结果,且对一切有限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可如何证明之一直困扰着康德,并为之付出诸多了的努力。康德对道德律有效性的证明先后经历了先天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