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其生态功能的发挥更有利于营造宜居环境。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如城市道路绿化就是道路园林化、城市道路绿化就是道路的生态化等,提出了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措施,如以构建宜居环境为原则、建设城市道路的生态绿网、生态美革新绿化审美标准等。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道路绿化;生态绿网
【前言】:城市道路的绿化工作关系城市的宜居质量,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更要考量相关地域的生态特征。例如,园林溪谷及生态社区的道路绿化,其绿化标准是营建自然生境,使周围环境与绿化道路相融合,以自然模拟的形式营建起适宜的生存环境。
1. 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有别于工业化时代,城市绿化建设不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悖。现今我国的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立足于生态文明视阈,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城市道路绿化就是道路园林化。在绿化植被的选择上,可有效降低污染的树种未被栽种,如大树冠乔木等;在绿化的形态配置上,银杏、凤尾葵等并不能有效遮蔽阳光,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其二,城市道路绿化就是道路的生态化。虽然城市道路景观得以改善,但城市的生态环境未得到优化,如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相较于耗资巨大的景观大道,自然绿地只需依赖生态系统的调节,如鸟类、昆虫、草籽等,其耗资成本较小,且调节气候的功能更强。其三,园林景观标准就是道路绿化评价标准[1]。近年来,“景观优美”在最美街道评选中占据较大权重,但这种评价标准只适用于欧洲古典园林的审美,并会误导市民的道路绿化观念,使其认为“最美街道”即是生态道路的最优绿化形式,从而对道路绿化的生态建设产生阻碍。
2.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城市道路绿化研究
2.1以构建宜居环境为原则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城市绿化应追求与自然的相融,体现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不是色彩丰富的道路景观,切实减小城市污染指数,并降低热岛效应,为人们构建良好的生存环境。具体而言,关于城市气候环境的改善,应着手于夏季的热岛效应、冬春秋的雾霾等方面。例如,热岛效应,要改变这种状态,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就要致力于道路地表性质的改善,使道路地表接近自然化。为减少阳光对混凝土、柏油等路面的直射,大绿量的植物应被广泛栽培,如叶密、冠阔、树高的乔木,使其通过蒸腾作用吸收空气热能,并最终降低热岛效应。例如,雾霾的治理,就要充分发挥道路绿化在空气净化中的作用,合理选择绿化树木品种,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关于城市道路污染的降低,应着手于尾气排放、噪声污染、尘埃污染等,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可针对城市道路的污染情况,采取具体的植被组合、植被选择等措施。依据植物叶片氮和二氧化硫的含量,小叶榕、秋枫、海桐、夹竹桃、黄葛树等各不相同,对污染的控制效率也存在高低情况。以噪声污染的降低为例,相较于没有屏障的道路环境,由棕竹、迎春、雪松等构成的绿色屏障可降低10%的噪声率,对噪声污染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
2.2建设城市道路的生态绿网
關于城市道路生态绿网的建设,应着手于构建自然的绿化环境、模拟自然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绿网等方面。具体而言,适当减少修剪工整、图案对称的大道景观,并减少“曲径通幽”的绿化景观,在靠田园、近山、滨水等区域的道路绿化中,在设计上实现环境与道路的融合,以达到自然山水的景观形态。例如,自然生态环境的模拟,就要营造类自然的生态系统,使城市道路的绿化工程能够吸引到山雀、松鼠等,而人们就会真正感受到融入自然的乐趣。在布里斯班、法兰克福、纽约等城市,均可在街道上见到野生的哺乳动物及飞禽,就在于道路植被为飞禽等提供了栖身之所,且城市周边存在着大量的绿地。例如,生态绿网的建设,城市道路在交通视阈下就是人流物流的网络,而城市绿化在生态视阈下也是生态呼吸的网络[2]。具体而言,城市道路网络被包含于城市及周边地域的生态环境之中,即城市道路网络的绿化可联系人口聚集区、缓冲带、廊道、郊野生态核心区等,将城市作为自然的延伸,以道路网络为人与自然的联系系统。因此,无论是道路绿化的树种选择,还是绿化植被的配置,都应来源于城市的生态核心区,而外来植被只能作为道路绿化的点缀。
2.3生态美革新绿化审美标准
关于生态美革新绿化审美标准,应着手于道路景观生态美学标准的形成、依照道路功能的绿化定位等。例如,道路景观生态美学标准的形成,可参考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且生态美学尤为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若这种理论反映在道路绿化的评价标准上,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道路绿化工作能否促进道路环境的改善,尤为注重滞尘消霾、增氧降碳、减噪静音、气候调节等;其二,道路绿化工作能否实现地域生态与景观生态的融合,尤为注重城郊道路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的融合,规避人工绿化色彩;其三,道路绿化工作能否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尤为注重模拟自然状态下的植被环境。例如,依照道路功能的绿化定位,由于城市道路的功能不同,道路绿化的评价标准也就不同。探究多元化的城市道路景观,其评价标准的制定可参考以下方面:其一,景观大道一般反映城市文化特色,应采用标志性的植物绿化,如市树、市花等;其二,快速通道的车流量较大,具有严重的氢氧化合物、微尘、噪声、尾气等污染,应重点栽培降低污染、消减噪音的植被;其三,历史街区及文化街区,可采用富有文化内涵的植被进行道路绿化,如名人喜爱的植物、传统人格象征的植物等。
结论:综上所述,在生态文明视阈下,城市道路绿化策略应在营建宜居环境、建设生态绿网等的实践中探究,本文具体分析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并结合夏季的热岛效应、冬春秋的雾霾、模拟自然的生态环境、依照道路功能的绿化定位等,论述了城市生态绿网的构建、生态美的道路绿化标准等,提出了合理选择绿化树木品种、优化绿化植被的资源配置等措施。
【参考文献】:
[1]邵杰城.新时期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24):263-264.
[2]郑晴.现代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4):102-103.
作者简介:张莹(1984.12--);女;学历:本科;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 园林绿化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道路绿化;生态绿网
【前言】:城市道路的绿化工作关系城市的宜居质量,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更要考量相关地域的生态特征。例如,园林溪谷及生态社区的道路绿化,其绿化标准是营建自然生境,使周围环境与绿化道路相融合,以自然模拟的形式营建起适宜的生存环境。
1. 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有别于工业化时代,城市绿化建设不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悖。现今我国的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立足于生态文明视阈,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城市道路绿化就是道路园林化。在绿化植被的选择上,可有效降低污染的树种未被栽种,如大树冠乔木等;在绿化的形态配置上,银杏、凤尾葵等并不能有效遮蔽阳光,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其二,城市道路绿化就是道路的生态化。虽然城市道路景观得以改善,但城市的生态环境未得到优化,如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相较于耗资巨大的景观大道,自然绿地只需依赖生态系统的调节,如鸟类、昆虫、草籽等,其耗资成本较小,且调节气候的功能更强。其三,园林景观标准就是道路绿化评价标准[1]。近年来,“景观优美”在最美街道评选中占据较大权重,但这种评价标准只适用于欧洲古典园林的审美,并会误导市民的道路绿化观念,使其认为“最美街道”即是生态道路的最优绿化形式,从而对道路绿化的生态建设产生阻碍。
2.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城市道路绿化研究
2.1以构建宜居环境为原则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城市绿化应追求与自然的相融,体现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不是色彩丰富的道路景观,切实减小城市污染指数,并降低热岛效应,为人们构建良好的生存环境。具体而言,关于城市气候环境的改善,应着手于夏季的热岛效应、冬春秋的雾霾等方面。例如,热岛效应,要改变这种状态,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就要致力于道路地表性质的改善,使道路地表接近自然化。为减少阳光对混凝土、柏油等路面的直射,大绿量的植物应被广泛栽培,如叶密、冠阔、树高的乔木,使其通过蒸腾作用吸收空气热能,并最终降低热岛效应。例如,雾霾的治理,就要充分发挥道路绿化在空气净化中的作用,合理选择绿化树木品种,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关于城市道路污染的降低,应着手于尾气排放、噪声污染、尘埃污染等,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可针对城市道路的污染情况,采取具体的植被组合、植被选择等措施。依据植物叶片氮和二氧化硫的含量,小叶榕、秋枫、海桐、夹竹桃、黄葛树等各不相同,对污染的控制效率也存在高低情况。以噪声污染的降低为例,相较于没有屏障的道路环境,由棕竹、迎春、雪松等构成的绿色屏障可降低10%的噪声率,对噪声污染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
2.2建设城市道路的生态绿网
關于城市道路生态绿网的建设,应着手于构建自然的绿化环境、模拟自然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绿网等方面。具体而言,适当减少修剪工整、图案对称的大道景观,并减少“曲径通幽”的绿化景观,在靠田园、近山、滨水等区域的道路绿化中,在设计上实现环境与道路的融合,以达到自然山水的景观形态。例如,自然生态环境的模拟,就要营造类自然的生态系统,使城市道路的绿化工程能够吸引到山雀、松鼠等,而人们就会真正感受到融入自然的乐趣。在布里斯班、法兰克福、纽约等城市,均可在街道上见到野生的哺乳动物及飞禽,就在于道路植被为飞禽等提供了栖身之所,且城市周边存在着大量的绿地。例如,生态绿网的建设,城市道路在交通视阈下就是人流物流的网络,而城市绿化在生态视阈下也是生态呼吸的网络[2]。具体而言,城市道路网络被包含于城市及周边地域的生态环境之中,即城市道路网络的绿化可联系人口聚集区、缓冲带、廊道、郊野生态核心区等,将城市作为自然的延伸,以道路网络为人与自然的联系系统。因此,无论是道路绿化的树种选择,还是绿化植被的配置,都应来源于城市的生态核心区,而外来植被只能作为道路绿化的点缀。
2.3生态美革新绿化审美标准
关于生态美革新绿化审美标准,应着手于道路景观生态美学标准的形成、依照道路功能的绿化定位等。例如,道路景观生态美学标准的形成,可参考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且生态美学尤为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若这种理论反映在道路绿化的评价标准上,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道路绿化工作能否促进道路环境的改善,尤为注重滞尘消霾、增氧降碳、减噪静音、气候调节等;其二,道路绿化工作能否实现地域生态与景观生态的融合,尤为注重城郊道路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的融合,规避人工绿化色彩;其三,道路绿化工作能否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尤为注重模拟自然状态下的植被环境。例如,依照道路功能的绿化定位,由于城市道路的功能不同,道路绿化的评价标准也就不同。探究多元化的城市道路景观,其评价标准的制定可参考以下方面:其一,景观大道一般反映城市文化特色,应采用标志性的植物绿化,如市树、市花等;其二,快速通道的车流量较大,具有严重的氢氧化合物、微尘、噪声、尾气等污染,应重点栽培降低污染、消减噪音的植被;其三,历史街区及文化街区,可采用富有文化内涵的植被进行道路绿化,如名人喜爱的植物、传统人格象征的植物等。
结论:综上所述,在生态文明视阈下,城市道路绿化策略应在营建宜居环境、建设生态绿网等的实践中探究,本文具体分析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并结合夏季的热岛效应、冬春秋的雾霾、模拟自然的生态环境、依照道路功能的绿化定位等,论述了城市生态绿网的构建、生态美的道路绿化标准等,提出了合理选择绿化树木品种、优化绿化植被的资源配置等措施。
【参考文献】:
[1]邵杰城.新时期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24):263-264.
[2]郑晴.现代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4):102-103.
作者简介:张莹(1984.12--);女;学历:本科;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 园林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