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安徽省部分市县举办的农民运动会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体育锻炼意识薄弱是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体育组织和管理机构不健全、体育场馆资源缺乏、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相关赛事组织安排不合理等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05-03
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农村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主要特点是活动形式多样化、项目乡土化,活动时间不定,主要在农闲时间,活动地点分散。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居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我国体育运动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农村体育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通过部分市县举办的农民运动会可以看出,离实际意义上的真正发展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农民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不高,组织纪律较为散漫,竞赛意识薄弱;城乡经济差别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运动员运动成绩突出,专业化水平较高;赛事组织不合理,机构不完善;比赛场馆不健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参赛队员的选择不科学,队员之间水平差距较大,不能很好地体现比赛的公平公正原则。存在这些问题将极大地阻碍安徽省农村体育的发展。笔者通过走访参与部分市县农民运动会的相关人员,针对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为加快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与对象 以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为研究内容,以安徽省近几年部分市縣开展的10余起农民运动会及部分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几年国家及一些省市关于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关文献50余篇,并进行分析归纳,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专家访谈法:走访了安徽省7个市县的体育局相关领导、15个乡镇机关体育工作负责人,了解当地农村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3)实地考察法:参与了12起农民运动会的调查工作、调查30个行政村90户居民体育锻炼参与情况,了解了有关运动会的组织编排、运动员选拔、后勤保障以及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等实情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现阶段,安徽省农村体育活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仍须依赖于有效的组织活动,而有效的组织活动又必须依托于合理的组织机构[6]。目前,安徽省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系统采用省、市、县三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带来高效管理的益处,但同时容易造成协管不力的现象。在工作投入上,相关部门通常以参会议事的形式规划、指导体育工作,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工作力度偏小且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发展力度要远远强于经济落后地区,呈现两级分化的局面。另一方面体现在经费投入上,经费投入差异较大,与发达省份相比较,经费的投入相差甚远,同时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和鼓励力度不足,导致农民运动会比赛成绩也呈现两级分化,这样的不良循环势必阻碍安徽省农村体育的发展,同时也违背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目的与意义。
2.2 农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人口管理模式的显著差异,特别是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地域性,农村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薄弱地区,农村的群众体育发展更是滞后于城市。随着体育强国口号的提出,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的群众体育中的农村体育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离体育强国的标准还相差甚远。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中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的比例达74%,每周参加一次或以上体育活动的人口只占26%[1]。笔者对安徽省部分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为了更好地反映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整体水平,分别选取城市附近的乡村30户、离城市较远的乡村30户、偏远乡村30户进行调查,城市附近的乡村参与体育锻炼的户数为11户,占36.67%,超出全国的26%的比重,参与锻炼的家庭多为从事稳定性职业的家庭,公务员与教师家庭有8户,占总锻炼户数的72.72%,这些家庭多感觉生活比较幸福,认识锻炼身体的益处;离城市较远的乡村参与体育锻炼的户数为6户,占20%,由于这些地区离城市较远,经济较落后,大多数人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较淡薄;偏远乡村参与体育锻炼的户数为4户,占13.33%,这些地区的居民多为留守儿童和老人,中青年人长期在外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只有极少部分条件稍好的家庭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并不了解,体育锻炼意识淡薄。
表1 安徽省部分行政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调查
[\&调查户数\&参与锻炼户数\&占比(%)\&城市附近的乡村\&30\&11\&36.67\&城市较远的乡村\&30\&6\&20\&偏远乡村\&30\&4\&13.33\&]
2.3 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阻碍农村体育的发展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通过表1可以看出,城市附近的乡村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较高,其主要因素是城市附近的乡村居民的经济条件要远远好于偏远乡村的居民,他们在物质方面有更好的保障,同时闲暇时间更充裕,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生活质量,从而进行体育锻炼。而偏远乡村居民收入低,为谋生计,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进行生产劳作,从而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4 赛事组织、场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2.4.1 农民运动会赛事组织不够周到 安徽省目前举行的市县级农民运动会是由体育局和农民体育协会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主办并成立农民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赛事的管理机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赛事推动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扩大农村体育的影响力,对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使人们加深对农村体育和农民体育比赛的认识和了解,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农村体育运动中来,不断壮大农村体育锻炼队伍,加快体育人口数量的增长,推动农村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在走访考察过程中,市级农民运动会体现出开展赛事的目的很明确,组织机构较完善,但是在运动会比赛进行过程中较为混乱,尤其是一些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出现规则不明确,对比赛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缺乏合理解释,临场调度能力较差,对比赛的客观公正公平性把握不够。县级农民运动会开展赛事的目的较为明确,组织机构也较为完善,但是比赛秩序较乱、参赛运动员的编排缺乏科学性,往往出现同一单位运动员分在同一组的现象,这是在大型运动会中不会出现的低级错误,造成决赛缺乏观赏性,从而削弱了比赛的影响力。同时,在运动会举行期间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没有做好预案准备,尤其是对于运动会期间运动员意外受伤没有很好的医疗保障。 2.4.2 农民运动会场馆、场地建设不够完善 体育场地与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农民运动会能否顺利举行的基本保障。根据200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1],我国目前拥有体育场馆60余万个,79.8%的体育场馆资源分布在城镇,广大农村拥有的体育场馆资源只占20.2%。城市由于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拥有较多的场馆资源,而广大农村由于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拥有较少的体育锻炼场馆,尤其是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广大地区,体育场馆的建设就更为缺乏。在此次调查过程中,举行运动会的地点选择大多带有随意性,多数比赛项目的举行地点安排在室外水泥地面,比赛所需要的体育设施较为简陋,不仅对比赛成绩的发挥造成影响,而且对运动员的安全带来隐患。体育场馆资源的匮乏导致农村居民参与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2.5 参赛队员的选择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2.5.1 主观因素影响 农民运动会的举行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但对于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来说,其参加比赛的热情并不是很高,造成很多比赛项目因为参加人数少而不能按照比赛规则正常进行。调查发现,很多有能力参与运动会的农民没有充裕的时间参与农民运动会,他们要为生计进行生产劳作,而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不高,需在保证不影响正常生产和家庭生活的前提下才會选择是否参加农民运动会。
2.5.2 客观因素影响 公平公正原则是保证比赛能够按照预期进行的基本前提,对于农民运动会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公平公正原则也要贯穿始终,这样才能保证通过比赛反映出真实的体育竞赛水平。通过走访调查,在基层的农民运动会只能保证在适当的范围内、在一定的规则内做到公平公正,而对于参赛运动员的选择会出现很大程度的偏差。“假农民”现象频频出现在比赛场上,通过比赛过程的观察可以看出,个别参赛选手的技术动作呈现专业化,这不符合农民运动员的业余性特征,从而造成比赛结果出现一边倒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与运动会组委会有一定的关系,即组委会对运动员参赛资格审查不严格,出现漏洞,造成参赛单位利用规则漏洞,让更多的“假农民”参加比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安徽省农村体育正处于发展阶段,较全国发达地区省份还存在不小差距。(2)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是阻碍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3)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意识较强,偏远乡村农民体育锻炼意识淡薄。(4)安徽省农民运动会赛事组织机构较为完善,而对于个别群众比赛项目,存在随意性,没有形成特定的规则形式。县级运动会经常出现秩序册编排不够合理的现象,在后勤医疗保障方面不能按照运动会比赛要求进行安排。(5)体育场地设施较为落后,农村广大地区仅有低标准的体育设施,部分偏远地区没有体育设施;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差距较大。对于举办农民运动会而言,只有少数地区具有承办比赛的能力,并且场地设施无法适应比赛的要求。(6)运动会的举行规模决定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参赛人员的参赛水平决定其欣赏价值,发达地区的参赛人员的竞技水平要远远高于偏远地区参赛人员的竞技水平,显著地反映地域之间的竞赛水平差距。但是“假农民”运动员的介入,严重影响了运动会的公平公正原则,进而制约农村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3.2 建议 (1)进一步贯彻“全面健身”实施方案,均衡城乡体育发展,发展较好的地区利用地方优势带动较差地区的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经济水平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决定地方体育的发展。政府应尽可能合理地搞好宏观调控,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3)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引入更多的体育人才深入基层,加大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活动,带动更多的农民重视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4)做好农民运动会赛事安排,避免以应付态度举办赛事。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保障,进而提高运动会的举办质量。(5)根据农村场馆建设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体育设施,保证农民基本的身体锻炼需求,并为举办农民运动会提供场地场馆等设施。(6)认真严格地做好农民运动会参赛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以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孙韵,刘建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2(7):31-34.
[2]章赛清.浅析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J].农业经济,2011(9):40-41.
[3]夏冬,刘志敏.近年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8):22-25.
[4]李苏.农民运动会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4):7-10.
[5]周立.对我国农民运动会发展方向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4):164-165.
[6]高维岭,崔立新,卢节生,等.安徽省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4(3):4-10.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05-03
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农村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主要特点是活动形式多样化、项目乡土化,活动时间不定,主要在农闲时间,活动地点分散。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居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我国体育运动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农村体育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通过部分市县举办的农民运动会可以看出,离实际意义上的真正发展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农民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不高,组织纪律较为散漫,竞赛意识薄弱;城乡经济差别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运动员运动成绩突出,专业化水平较高;赛事组织不合理,机构不完善;比赛场馆不健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参赛队员的选择不科学,队员之间水平差距较大,不能很好地体现比赛的公平公正原则。存在这些问题将极大地阻碍安徽省农村体育的发展。笔者通过走访参与部分市县农民运动会的相关人员,针对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为加快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与对象 以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为研究内容,以安徽省近几年部分市縣开展的10余起农民运动会及部分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几年国家及一些省市关于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关文献50余篇,并进行分析归纳,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专家访谈法:走访了安徽省7个市县的体育局相关领导、15个乡镇机关体育工作负责人,了解当地农村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3)实地考察法:参与了12起农民运动会的调查工作、调查30个行政村90户居民体育锻炼参与情况,了解了有关运动会的组织编排、运动员选拔、后勤保障以及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等实情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现阶段,安徽省农村体育活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仍须依赖于有效的组织活动,而有效的组织活动又必须依托于合理的组织机构[6]。目前,安徽省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系统采用省、市、县三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带来高效管理的益处,但同时容易造成协管不力的现象。在工作投入上,相关部门通常以参会议事的形式规划、指导体育工作,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工作力度偏小且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发展力度要远远强于经济落后地区,呈现两级分化的局面。另一方面体现在经费投入上,经费投入差异较大,与发达省份相比较,经费的投入相差甚远,同时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和鼓励力度不足,导致农民运动会比赛成绩也呈现两级分化,这样的不良循环势必阻碍安徽省农村体育的发展,同时也违背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目的与意义。
2.2 农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人口管理模式的显著差异,特别是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地域性,农村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薄弱地区,农村的群众体育发展更是滞后于城市。随着体育强国口号的提出,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的群众体育中的农村体育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离体育强国的标准还相差甚远。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中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的比例达74%,每周参加一次或以上体育活动的人口只占26%[1]。笔者对安徽省部分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为了更好地反映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整体水平,分别选取城市附近的乡村30户、离城市较远的乡村30户、偏远乡村30户进行调查,城市附近的乡村参与体育锻炼的户数为11户,占36.67%,超出全国的26%的比重,参与锻炼的家庭多为从事稳定性职业的家庭,公务员与教师家庭有8户,占总锻炼户数的72.72%,这些家庭多感觉生活比较幸福,认识锻炼身体的益处;离城市较远的乡村参与体育锻炼的户数为6户,占20%,由于这些地区离城市较远,经济较落后,大多数人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较淡薄;偏远乡村参与体育锻炼的户数为4户,占13.33%,这些地区的居民多为留守儿童和老人,中青年人长期在外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只有极少部分条件稍好的家庭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并不了解,体育锻炼意识淡薄。
表1 安徽省部分行政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调查
[\&调查户数\&参与锻炼户数\&占比(%)\&城市附近的乡村\&30\&11\&36.67\&城市较远的乡村\&30\&6\&20\&偏远乡村\&30\&4\&13.33\&]
2.3 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阻碍农村体育的发展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通过表1可以看出,城市附近的乡村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较高,其主要因素是城市附近的乡村居民的经济条件要远远好于偏远乡村的居民,他们在物质方面有更好的保障,同时闲暇时间更充裕,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生活质量,从而进行体育锻炼。而偏远乡村居民收入低,为谋生计,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进行生产劳作,从而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4 赛事组织、场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2.4.1 农民运动会赛事组织不够周到 安徽省目前举行的市县级农民运动会是由体育局和农民体育协会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主办并成立农民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赛事的管理机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赛事推动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扩大农村体育的影响力,对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使人们加深对农村体育和农民体育比赛的认识和了解,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农村体育运动中来,不断壮大农村体育锻炼队伍,加快体育人口数量的增长,推动农村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在走访考察过程中,市级农民运动会体现出开展赛事的目的很明确,组织机构较完善,但是在运动会比赛进行过程中较为混乱,尤其是一些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出现规则不明确,对比赛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缺乏合理解释,临场调度能力较差,对比赛的客观公正公平性把握不够。县级农民运动会开展赛事的目的较为明确,组织机构也较为完善,但是比赛秩序较乱、参赛运动员的编排缺乏科学性,往往出现同一单位运动员分在同一组的现象,这是在大型运动会中不会出现的低级错误,造成决赛缺乏观赏性,从而削弱了比赛的影响力。同时,在运动会举行期间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没有做好预案准备,尤其是对于运动会期间运动员意外受伤没有很好的医疗保障。 2.4.2 农民运动会场馆、场地建设不够完善 体育场地与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农民运动会能否顺利举行的基本保障。根据200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1],我国目前拥有体育场馆60余万个,79.8%的体育场馆资源分布在城镇,广大农村拥有的体育场馆资源只占20.2%。城市由于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拥有较多的场馆资源,而广大农村由于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拥有较少的体育锻炼场馆,尤其是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广大地区,体育场馆的建设就更为缺乏。在此次调查过程中,举行运动会的地点选择大多带有随意性,多数比赛项目的举行地点安排在室外水泥地面,比赛所需要的体育设施较为简陋,不仅对比赛成绩的发挥造成影响,而且对运动员的安全带来隐患。体育场馆资源的匮乏导致农村居民参与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2.5 参赛队员的选择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2.5.1 主观因素影响 农民运动会的举行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但对于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来说,其参加比赛的热情并不是很高,造成很多比赛项目因为参加人数少而不能按照比赛规则正常进行。调查发现,很多有能力参与运动会的农民没有充裕的时间参与农民运动会,他们要为生计进行生产劳作,而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不高,需在保证不影响正常生产和家庭生活的前提下才會选择是否参加农民运动会。
2.5.2 客观因素影响 公平公正原则是保证比赛能够按照预期进行的基本前提,对于农民运动会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公平公正原则也要贯穿始终,这样才能保证通过比赛反映出真实的体育竞赛水平。通过走访调查,在基层的农民运动会只能保证在适当的范围内、在一定的规则内做到公平公正,而对于参赛运动员的选择会出现很大程度的偏差。“假农民”现象频频出现在比赛场上,通过比赛过程的观察可以看出,个别参赛选手的技术动作呈现专业化,这不符合农民运动员的业余性特征,从而造成比赛结果出现一边倒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与运动会组委会有一定的关系,即组委会对运动员参赛资格审查不严格,出现漏洞,造成参赛单位利用规则漏洞,让更多的“假农民”参加比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安徽省农村体育正处于发展阶段,较全国发达地区省份还存在不小差距。(2)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是阻碍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3)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意识较强,偏远乡村农民体育锻炼意识淡薄。(4)安徽省农民运动会赛事组织机构较为完善,而对于个别群众比赛项目,存在随意性,没有形成特定的规则形式。县级运动会经常出现秩序册编排不够合理的现象,在后勤医疗保障方面不能按照运动会比赛要求进行安排。(5)体育场地设施较为落后,农村广大地区仅有低标准的体育设施,部分偏远地区没有体育设施;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差距较大。对于举办农民运动会而言,只有少数地区具有承办比赛的能力,并且场地设施无法适应比赛的要求。(6)运动会的举行规模决定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参赛人员的参赛水平决定其欣赏价值,发达地区的参赛人员的竞技水平要远远高于偏远地区参赛人员的竞技水平,显著地反映地域之间的竞赛水平差距。但是“假农民”运动员的介入,严重影响了运动会的公平公正原则,进而制约农村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3.2 建议 (1)进一步贯彻“全面健身”实施方案,均衡城乡体育发展,发展较好的地区利用地方优势带动较差地区的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经济水平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程度上决定地方体育的发展。政府应尽可能合理地搞好宏观调控,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3)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引入更多的体育人才深入基层,加大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活动,带动更多的农民重视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4)做好农民运动会赛事安排,避免以应付态度举办赛事。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保障,进而提高运动会的举办质量。(5)根据农村场馆建设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体育设施,保证农民基本的身体锻炼需求,并为举办农民运动会提供场地场馆等设施。(6)认真严格地做好农民运动会参赛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以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孙韵,刘建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2(7):31-34.
[2]章赛清.浅析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J].农业经济,2011(9):40-41.
[3]夏冬,刘志敏.近年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8):22-25.
[4]李苏.农民运动会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4):7-10.
[5]周立.对我国农民运动会发展方向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4):164-165.
[6]高维岭,崔立新,卢节生,等.安徽省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4(3):4-10.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