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物流创新人才现状的分析,明确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并对相关问题给出了培养策略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物流;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01-03
1 我国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虽然现在众多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特色,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相比差距较大。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特别是大专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虽然已经铺开,但缺乏指导,比较混乱。上岗资格培训进展相对缓慢。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培养物流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1.1理论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够。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首先面临的是物流理论研究和师资课题,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形成“物流热”更是最近几年的事,现有的物流学科理论尚不成熟,多为舶来品,还没有形成结台中国实际的一整套现代物流理论体系。现有的师资力量大多是从计算机、管理、交通运输或其他专业转移过来,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很不系统,再加上大多没有物流实践的经验,不少教师在从事物流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即使这样还不能满足物流专业正常教学的需要。
1.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校目前物流专业教育由于起步晚,硬件设施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普遍理论基础不牢,动手能力弱,甚至对在校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感到困惑。
1.3 教学方法落后。任何教学过程的展开都离不开一定的方式方法,目前物流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高校教学仍然主要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直接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物流专业学生更需要针对不同物流系统解决特定物流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存在缺陷。
2 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而人才培养却远远滞后的现实情况下,为我国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型物流人才,既是企业的心声同时也是学校的机遇。我们知道创新人才开发和培养的关键在于有效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获得除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实践训练。在现行教育资源特别是实践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实行资源信息共享,借助多種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校企合作,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式。
西方发达国家多元化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促使了大多数物流从业人员具有高层次、应用型的物流专业知识,大大增强了其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为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了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的物流经理、主管或副总裁等。该调查结果显示:在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中,大约92% 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资格证书。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人才要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目前我国企业物流人才的发展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由被动的顾客服务转向主动的客户关系管理;由原来的供应链局部利益对立转向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联合;由事先预测转向适时监控与调整;由传统的经验主义转向适时判断和调整策略;由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由功能整合转向业务流程系统改造;由封闭式信息管理转向信息管理;“事先上岗培训式训练”转向即学即用式培训;由“现有现管”的管理会计方式转向综合价值管理模式。
3 我国物流创新人才培养建议对策
3.1因地制宜,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各院校的专业培养能力、企业能否为毕业生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提供和创造一定的个人事业发展空间以及毕业生能否为企业提供较为长期稳定的服务和个人对企业的诚信度三个因素。
3.2 “三段式”培养模式。由学生光在学校进行第一个阶段的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掌握物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乃至基本理念,并对主要物流作业环节的作业流程、操作规范作预备性的学习,然后由企业对学生在实际物流作业中进行分岗位、分时间段地培训。最后学生再返回学校学习,建立系统化的物流学科知识体系。对实训,实习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进行总结.并由实习指导教师予以指导完善。
3.3 综合型培养模式,即建立“宽基础、活模块”培养模式。由学校对学生先进行宽泛的物流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再根据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物流作业各环节的特征建立物流实训和管理教学模块,并把其纳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建立与各教学模块相适应的物流实训基地,在最后一个学期或学年由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4 大力加强科研环境建设,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不仅在经费方面予以资助, 在时间方面也应提供方便,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带薪学术休假、模仿国外的学术制度,给正高级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配备学术助手等模式;破除官本位思想,在政策上向一线科技人才倾斜,为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进行中外学术交流、接触世界前沿科技提供更多条件,可采取预留名额的方式为一线科技人才提供进修、交流的机会。
3.5 强化物流职业教育、从业资格认证制度。由于学历教育时间较长,为解决目前物流人才紧缺问题,应强化物流职业教育,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等。特别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职业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要有不同的层次,适应不同情况的需要。在培养方式上,可采取组织培训、挂职学习等方式,如选派人员到国外教学和科研单位进行物流专门和系统的学习;引入外国物流专家指导企业物流运作,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物流人才;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可以更细一些,把学和用更好的结合起来,特别是短期培训,针对性应更强。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重视专业培训。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提高,不能片面地强调实用。
3.6 采用校企合作,实行优势互补,构建有利于创新型物流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和教育环境。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也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它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等诸多部门。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良性互动,获得校企双赢,这是目前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最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严锋.现代物流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 何其超.高校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思考 物流科技,第28卷总第120期
[3] 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6年第二期
[4] 卫锦文.如何培养适用型物流人才 经济师2007第三期
[5] 杨柳.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 商场现代化 2007年5月总第502期
收稿日期:2008-4-26
【关键词】 物流;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01-03
1 我国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虽然现在众多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特色,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相比差距较大。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特别是大专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虽然已经铺开,但缺乏指导,比较混乱。上岗资格培训进展相对缓慢。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培养物流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1.1理论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够。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首先面临的是物流理论研究和师资课题,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形成“物流热”更是最近几年的事,现有的物流学科理论尚不成熟,多为舶来品,还没有形成结台中国实际的一整套现代物流理论体系。现有的师资力量大多是从计算机、管理、交通运输或其他专业转移过来,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很不系统,再加上大多没有物流实践的经验,不少教师在从事物流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即使这样还不能满足物流专业正常教学的需要。
1.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校目前物流专业教育由于起步晚,硬件设施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普遍理论基础不牢,动手能力弱,甚至对在校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感到困惑。
1.3 教学方法落后。任何教学过程的展开都离不开一定的方式方法,目前物流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高校教学仍然主要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直接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物流专业学生更需要针对不同物流系统解决特定物流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存在缺陷。
2 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而人才培养却远远滞后的现实情况下,为我国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型物流人才,既是企业的心声同时也是学校的机遇。我们知道创新人才开发和培养的关键在于有效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获得除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实践训练。在现行教育资源特别是实践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实行资源信息共享,借助多種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校企合作,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式。
西方发达国家多元化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促使了大多数物流从业人员具有高层次、应用型的物流专业知识,大大增强了其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为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了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的物流经理、主管或副总裁等。该调查结果显示:在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中,大约92% 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资格证书。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人才要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目前我国企业物流人才的发展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由被动的顾客服务转向主动的客户关系管理;由原来的供应链局部利益对立转向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联合;由事先预测转向适时监控与调整;由传统的经验主义转向适时判断和调整策略;由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由功能整合转向业务流程系统改造;由封闭式信息管理转向信息管理;“事先上岗培训式训练”转向即学即用式培训;由“现有现管”的管理会计方式转向综合价值管理模式。
3 我国物流创新人才培养建议对策
3.1因地制宜,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各院校的专业培养能力、企业能否为毕业生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提供和创造一定的个人事业发展空间以及毕业生能否为企业提供较为长期稳定的服务和个人对企业的诚信度三个因素。
3.2 “三段式”培养模式。由学生光在学校进行第一个阶段的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掌握物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乃至基本理念,并对主要物流作业环节的作业流程、操作规范作预备性的学习,然后由企业对学生在实际物流作业中进行分岗位、分时间段地培训。最后学生再返回学校学习,建立系统化的物流学科知识体系。对实训,实习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进行总结.并由实习指导教师予以指导完善。
3.3 综合型培养模式,即建立“宽基础、活模块”培养模式。由学校对学生先进行宽泛的物流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再根据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物流作业各环节的特征建立物流实训和管理教学模块,并把其纳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建立与各教学模块相适应的物流实训基地,在最后一个学期或学年由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4 大力加强科研环境建设,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不仅在经费方面予以资助, 在时间方面也应提供方便,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带薪学术休假、模仿国外的学术制度,给正高级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配备学术助手等模式;破除官本位思想,在政策上向一线科技人才倾斜,为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进行中外学术交流、接触世界前沿科技提供更多条件,可采取预留名额的方式为一线科技人才提供进修、交流的机会。
3.5 强化物流职业教育、从业资格认证制度。由于学历教育时间较长,为解决目前物流人才紧缺问题,应强化物流职业教育,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等。特别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职业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要有不同的层次,适应不同情况的需要。在培养方式上,可采取组织培训、挂职学习等方式,如选派人员到国外教学和科研单位进行物流专门和系统的学习;引入外国物流专家指导企业物流运作,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物流人才;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可以更细一些,把学和用更好的结合起来,特别是短期培训,针对性应更强。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重视专业培训。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提高,不能片面地强调实用。
3.6 采用校企合作,实行优势互补,构建有利于创新型物流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和教育环境。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也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它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等诸多部门。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良性互动,获得校企双赢,这是目前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最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严锋.现代物流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 何其超.高校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思考 物流科技,第28卷总第120期
[3] 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6年第二期
[4] 卫锦文.如何培养适用型物流人才 经济师2007第三期
[5] 杨柳.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 商场现代化 2007年5月总第502期
收稿日期:200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