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SP策略效果的评价,既要分析销售量的变化,又要分析产品的性质,企业才能对自己的促销活动是否成功得出正确的结论。
SP是英文SalesPromotion的缩写,直译作销售促进。销售促进包括各种多数属于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消费者较迅速和较大量地购买某一特定产品和服务。如特价优惠、赠送优惠券、折扣优待、赠送礼品、有奖销售、售点陈列、现场演示等,几乎包含了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宣传以外的所有能在短时期内刺激需求和鼓励购买的各种促销手段。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它的含义:SP促销是在特定时间内,企业以某种实惠、某种利益或某种机会作为诱因,诱导和鼓励消费者达成购买行为的促销活动。
卢泰宏、朱翊敏在其编著的《实效促销SP》(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一书中,根据促销期及促销后销售量的变化,归纳了销售量所反映的四类SP效果(如图1所示)。
A型:稳定上升。在促销期内销售量不断增加,促销期过后仍能保持促销期内的销售量。
B型:平起平落。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促销结束后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数量大约等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并没有增加对该品牌的购买量,只是改变了购买的时间。
C型:大起小落。促销期内销售量增长很快,促销结束后销售量略有减少,总体来说销售量增加的数量超过了销售量减少的数量。在促销期间,消费者迅速从别的品牌转向该品牌,购买频率明显提高,购买量也明显增大。
D型:小起大落。这是最糟糕的情形。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的数量还不如促销期过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总体来说销售量减少的数量超过了销售量增加的数量。
对此笔者有几点不同的看法。第一,示意图缺乏严谨性。比如,在图1③中,销售量在直线L的左边递增,右边递减,减少的幅度明显大于增加的幅度,也就是说,“落”大于“起”,所以,此图不能作为大起小落的示意图。第二,这四种类型并不典型。所谓典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从图1看,促销后的销售量刚好恢复到促销前,现实中这些情况是非常少见的,有的可能超过促销前,有的可能低于促销前,还有的可能在促销期间销售量就不断下降。第三,根据销售量对SP策略的短期效果的评价,不能仅看促销期间和促销之后,而应该对促销前期、促销期间、促销后期及促销后后期进行综合分析。第四,对SP策略效果的评价还应该分析产品的性质。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根据销售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将SP策略分为十种类型。
SP策略类型
S-1型:与前述A型相同(如图2①所示)。
S-2型:平起平落上升(如图2②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促销结束后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数量大约等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促销后后期销售量上升,说明接纳该品牌的消费者有所增加。
S-3型:大起小落上升(如图2③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增长很快,促销结束后销售量略有减少,总体来说销售量增加的数量超过了销售量减少的数量。在促销期间,消费者迅速从别的品牌转向该品牌,购买频率明显提高,购买量也明显增大,促销后后期销售量上升。
S-4型:小起大落(如图2④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的数量还不如促销期过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总体来说销售量减少的数量超过了销售量增加的数量,但促销后后期销售量上升。
H-1型:稳定不变(如图3①所示)。促销没有起到刺激需求的作用,促销前与促销后的销售量稳定不变。
H-2型:平起平落恢复(如图3②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促销结束后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数量大约等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促销后后期销售量能恢复到促销前。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并没有增加对该品牌的购买量,只是改变了购买的时间。
H-3型:小起大落恢复(如图3③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的数量还不如促销期过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总体来说销售量增加的数量低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但促销后后期销售量恢复到促销前。
X-1型:持续下降(如图4①所示)。在促销期内销售量不断减少,促销期过后更是无人问津。
X-2型:小起下降(如图4②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有所增加,促销结束后销售量下降。
X-2型:大起下降(如图4③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大量增加,促销结束后销售量下降。
SP策略评价与产品诊断
利用销售量所反映的SP类型,可以对SP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对产品进行诊断。
S-1型:稳定上升。这说明促销非常成功,产品竞争力很强,这是营销者最期望的情形。最典型的成功案例是百事可乐1974年在达斯拉发起并在美国80%的地区开展的免费品尝活动。这次成功的免费试饮SP活动使百事可乐声誉鹊起,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稳步上升。到1977年百事可乐在美国国内超级市场的销售量超过了可口可乐。
S-2型:平起平落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促销前后虽然没有提高产品的销售量,但是促销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所以促销后产品销售量呈上升趋势。如洗衣粉、大米等消费量比较固定的商品的促销,促销期间消费者会大量采购,足以供其在近期或将来一段时间使用,所以促销后的一段时间销售量下降了。当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用完之后,他们的购买就会从原品牌转到促销品牌。这样的SP策略是比较成功的。
S-3型:大起小落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促销提高了产品的销售量和产品的知名度,促销结束后产品销售量呈上升趋势。这样的SP策略是成功的。如啤酒、冰淇淋等,在促销期间消费者会增加购买的数量和频率。如果此类消费者不是某一特定品牌的忠实购买者,他们的购买就会从原品牌转到促销品牌。
S-4型:小起大落上升。促销降低了产品的销售量,促销结束后产品销售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产品的竞争力强。这样的SP策略是不成功的。
H-1型:稳定不变。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产品缺乏弹性,促销不能刺激需求;二是消费者受“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无好货”、“高价等于优质”、“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等观念的影响,对价格折扣、免费赠送等促销无动于衷。
H-2型(平起平落恢复)促销既不能算是失败,也不能算是成功。H-3型(小起大落恢复)促销是失败的,促销后后期销售量能够恢复,是因为产品还有一定的竞争力。
对于X-1型(持续下降),不能简单地推断其失败与否,而是要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分析。比如,中国消费者往往在阴历8月15前购买月饼,从8月16开始各商家就会进行价格折扣促销,促销期间的销售量可能低于促销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商家市场预测准确,月饼的库存不多,只要能在促销期间销售一空,促销便是成功的。但对于一般的商品而言,这是最糟糕的情形,可以据此断定促销非常失败或产品已进入衰退期。
进入衰退期的商品,出现X-2型(小起大落)和X-3型(大起大落)的情形是正常现象。如果产品没有进入衰退期而出现X-2型和X-3型情形,一定是促销失败所至。这类促销失败的案例不少,如胡佛吸尘器欧洲公司1992年“买一台价值100英镑的胡佛(Hoover)牌吸尘器,您将拿到一张到美国去的机票(价值至少250英镑)”促销活动的失败,重庆奥妮化妆品公司1998年“奥妮带你去看瀑布”促销活动的失败,等等。
因此,对SP策略效果的评价,既要分析销售量的变化,又要分析产品的性质。
SP是英文SalesPromotion的缩写,直译作销售促进。销售促进包括各种多数属于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消费者较迅速和较大量地购买某一特定产品和服务。如特价优惠、赠送优惠券、折扣优待、赠送礼品、有奖销售、售点陈列、现场演示等,几乎包含了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宣传以外的所有能在短时期内刺激需求和鼓励购买的各种促销手段。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它的含义:SP促销是在特定时间内,企业以某种实惠、某种利益或某种机会作为诱因,诱导和鼓励消费者达成购买行为的促销活动。
卢泰宏、朱翊敏在其编著的《实效促销SP》(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一书中,根据促销期及促销后销售量的变化,归纳了销售量所反映的四类SP效果(如图1所示)。
A型:稳定上升。在促销期内销售量不断增加,促销期过后仍能保持促销期内的销售量。
B型:平起平落。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促销结束后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数量大约等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并没有增加对该品牌的购买量,只是改变了购买的时间。
C型:大起小落。促销期内销售量增长很快,促销结束后销售量略有减少,总体来说销售量增加的数量超过了销售量减少的数量。在促销期间,消费者迅速从别的品牌转向该品牌,购买频率明显提高,购买量也明显增大。
D型:小起大落。这是最糟糕的情形。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的数量还不如促销期过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总体来说销售量减少的数量超过了销售量增加的数量。
对此笔者有几点不同的看法。第一,示意图缺乏严谨性。比如,在图1③中,销售量在直线L的左边递增,右边递减,减少的幅度明显大于增加的幅度,也就是说,“落”大于“起”,所以,此图不能作为大起小落的示意图。第二,这四种类型并不典型。所谓典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从图1看,促销后的销售量刚好恢复到促销前,现实中这些情况是非常少见的,有的可能超过促销前,有的可能低于促销前,还有的可能在促销期间销售量就不断下降。第三,根据销售量对SP策略的短期效果的评价,不能仅看促销期间和促销之后,而应该对促销前期、促销期间、促销后期及促销后后期进行综合分析。第四,对SP策略效果的评价还应该分析产品的性质。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根据销售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将SP策略分为十种类型。
SP策略类型
S-1型:与前述A型相同(如图2①所示)。
S-2型:平起平落上升(如图2②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促销结束后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数量大约等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促销后后期销售量上升,说明接纳该品牌的消费者有所增加。
S-3型:大起小落上升(如图2③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增长很快,促销结束后销售量略有减少,总体来说销售量增加的数量超过了销售量减少的数量。在促销期间,消费者迅速从别的品牌转向该品牌,购买频率明显提高,购买量也明显增大,促销后后期销售量上升。
S-4型:小起大落(如图2④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的数量还不如促销期过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总体来说销售量减少的数量超过了销售量增加的数量,但促销后后期销售量上升。
H-1型:稳定不变(如图3①所示)。促销没有起到刺激需求的作用,促销前与促销后的销售量稳定不变。
H-2型:平起平落恢复(如图3②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促销结束后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数量大约等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促销后后期销售量能恢复到促销前。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并没有增加对该品牌的购买量,只是改变了购买的时间。
H-3型:小起大落恢复(如图3③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增加的数量还不如促销期过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总体来说销售量增加的数量低于销售量减少的数量,但促销后后期销售量恢复到促销前。
X-1型:持续下降(如图4①所示)。在促销期内销售量不断减少,促销期过后更是无人问津。
X-2型:小起下降(如图4②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有所增加,促销结束后销售量下降。
X-2型:大起下降(如图4③所示)。促销期内销售量大量增加,促销结束后销售量下降。
SP策略评价与产品诊断
利用销售量所反映的SP类型,可以对SP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对产品进行诊断。
S-1型:稳定上升。这说明促销非常成功,产品竞争力很强,这是营销者最期望的情形。最典型的成功案例是百事可乐1974年在达斯拉发起并在美国80%的地区开展的免费品尝活动。这次成功的免费试饮SP活动使百事可乐声誉鹊起,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稳步上升。到1977年百事可乐在美国国内超级市场的销售量超过了可口可乐。
S-2型:平起平落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促销前后虽然没有提高产品的销售量,但是促销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所以促销后产品销售量呈上升趋势。如洗衣粉、大米等消费量比较固定的商品的促销,促销期间消费者会大量采购,足以供其在近期或将来一段时间使用,所以促销后的一段时间销售量下降了。当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用完之后,他们的购买就会从原品牌转到促销品牌。这样的SP策略是比较成功的。
S-3型:大起小落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促销提高了产品的销售量和产品的知名度,促销结束后产品销售量呈上升趋势。这样的SP策略是成功的。如啤酒、冰淇淋等,在促销期间消费者会增加购买的数量和频率。如果此类消费者不是某一特定品牌的忠实购买者,他们的购买就会从原品牌转到促销品牌。
S-4型:小起大落上升。促销降低了产品的销售量,促销结束后产品销售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产品的竞争力强。这样的SP策略是不成功的。
H-1型:稳定不变。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产品缺乏弹性,促销不能刺激需求;二是消费者受“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无好货”、“高价等于优质”、“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等观念的影响,对价格折扣、免费赠送等促销无动于衷。
H-2型(平起平落恢复)促销既不能算是失败,也不能算是成功。H-3型(小起大落恢复)促销是失败的,促销后后期销售量能够恢复,是因为产品还有一定的竞争力。
对于X-1型(持续下降),不能简单地推断其失败与否,而是要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分析。比如,中国消费者往往在阴历8月15前购买月饼,从8月16开始各商家就会进行价格折扣促销,促销期间的销售量可能低于促销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商家市场预测准确,月饼的库存不多,只要能在促销期间销售一空,促销便是成功的。但对于一般的商品而言,这是最糟糕的情形,可以据此断定促销非常失败或产品已进入衰退期。
进入衰退期的商品,出现X-2型(小起大落)和X-3型(大起大落)的情形是正常现象。如果产品没有进入衰退期而出现X-2型和X-3型情形,一定是促销失败所至。这类促销失败的案例不少,如胡佛吸尘器欧洲公司1992年“买一台价值100英镑的胡佛(Hoover)牌吸尘器,您将拿到一张到美国去的机票(价值至少250英镑)”促销活动的失败,重庆奥妮化妆品公司1998年“奥妮带你去看瀑布”促销活动的失败,等等。
因此,对SP策略效果的评价,既要分析销售量的变化,又要分析产品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