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化党建的“陀螺”模型是个分层次、多结构、立体运行的模型。用动态运转的“党建陀螺”来描述区域化党建的新格局可以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基层党建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体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这对我们不断探求区域化党建的内在规律,更好地建立党建特色品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洋泾;陀螺;区域化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50-02
“陀螺党建”模式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社区(街道)立足理念和实践创新作出的一项前瞻性政策选择。这一选择直接表现了洋泾社区(街道)对基层党的建设的理性判断,体现了洋泾社区(街道)对基层社区治理挑战的有效应对。
一、“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陀螺的旋转需要既定的轴向动力。“轴向”维系着陀螺的稳定性,令其运动的方向、姿态、轨迹不复摇摆和杂乱。为了保持“轴向”,“党建陀螺”需要有绕轴向心的目标驱动力,这个驱动力就是引领价值、整合资源、服务群众。三者既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同时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
(一)引领价值是整合资源、服务群众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洋泾社区(街道)辖区面积7.3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15.6万,建制居委会38个。洋泾社区(街道)的辖区范围在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经历了数次调整,辖区人口结构呈现出多元性、层次化的特点。如何在这些多元的价值取向中凝心聚力、引领方向是洋泾社区(街道)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陀螺党建”的探索正是基于价值认同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引领”为优势的党建基本模式,实现了党组织对区域资源的全方位统筹和动员。
(二)服务群众是引领价值、整合资源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世纪初,洋泾地区开始数万户居民的大动迁和大力度的城市建设。数年时间内,完成了从原来城乡结合型地区向城市居住型社区的转型,并快速向“产、商、住”功能融合的现代城市化社区发展。在这样的社区发展态势下,党建必须在思考和总结既有工作框架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提高。显然,“陀螺党建”模式是在新的社区结构和社区关系中对服务居民路径的一种新实践和新探索。其核心在于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自身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在社区中积极有效的活动,在社区中构建最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区群众的有效服务。
(三)整合资源是价值引领、服务群众的方法保证和能力支撑。事实上,引领价值、服务群众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整合资源的过程。其中,引领什么、怎样引领和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在内容和方式上的选择内在的包含着资源整合的要求。洋泾社区(街道)目前有中化国际、进才中学等建制单位2700多家,社区陀螺模式的洋泾探索就是要围绕各方面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通过党组织的互联互动互补、协调协作协同,把分散在2700多家的党建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共享共建。
二、“一核三圈”的体系架构
“党建陀螺”模型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支点、核心圈、联席圈、联动圈和目标驱动力。它们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立体化、动态化的“一核三圈”体系架构。
(一)作为“支点”的社区(街道)党工委,其工作就是在对辖区党建资源作出及时正确判断的同时,对党建的机制结构进行不断剖析和调整变革,增强自身整合资源的能力。它一方面支撑着“党建陀螺”圈层的高速运转;另一方面,圈层的质量和大小也在持续地作用于“支点”。
(二)支点自下而上的核心圈、联席圈和联动圈作为“党建陀螺”的圈层依据一定的标准呈“同心圆”的形式围绕在“支点”的周围。这些圈层依次对应驻区单位、双管单位和社区单位,它们是共建组织,具有目标驱动、自我意识、对外开放等一般联动单位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党建资源的多寡、与社区发展的紧密程度、同类单位的数量决定了相应圈层的质量和大小。
(三)“党建陀螺”除了“一核三圈”的内部要素,还有外在的目标驱动力。高速旋转的“社区陀螺”不受鞭打也会维持旋转,且质量越大、自转速度越快,其维持旋转的时间越长。但由于阻力干扰,这时陀螺的旋转速度在下降,克服阻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减弱。社区(街道)党工委像操控陀螺的高手一样,懂得如何借势和怎样因势利导。他们根据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社区发展的情况和居民群众的诉求不断提出新目标或修正既定目标,以求给予“党建陀螺”以持续的、足够的驱动力。
三、“三心合一”的工作机制
陀螺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在数学知识中,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中心和高线“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在“党建陀螺”中表现为支点“核心”、三圈同心圆“中心”和陀螺“重心”都落在一条轴线上,都指向一个目标,即“陀螺党建”致力于从格局和体制层面将洋泾的区域化党建推进到 “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新阶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心合一”。
(一)核心支撑。“社区陀螺”是在动态旋转中体现出作为一种党建载体的意义。在陀螺结构中,社区内的各类党组织和党员是“陀螺”的尖,无“尖”不转;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是“陀螺”的身,“身”大惯性大,转得更快。在整个社区结构中,党组织和党员的数量虽小,承载的分量最重,发挥“尖”的核心支撑作用。这种核心的支撑作用在陀螺结构中有一个由内而外的分层:一是在内核层,核心支撑表现为社区党工委发挥社区公共领域的统揽和领导作用。在党工委“布点划片”支撑下,上安大厦联合党支部与永安居民区党总支签约开展共建,实现“两新”党建和居民区党建多维互动。二是在中间层,社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支持和引导本单位发挥资源优势,融入社区公益性、群众性事业。三是在外围层,党员通过多层次、灵活便捷的党员活动平台,进入居民委员会、业委会担任兼职委员,进入社区党员代表议事会,进入群众文化团队、公益组织和网络论坛,在各类社群生活中发挥骨干作用。
(二)中心融合。在物理学的理论中,陀螺具有定轴性和进动性的特点,前者使陀螺在旋转过程中能保持既定的轴向不变,后者使陀螺的旋转兼具“自转”与“公转”的效应。这些物理特性折射到“陀螺党建”中,则表现为“三圈”在“自转”的同时围绕中心轴朝既定轴向“公转”。这里的既定轴向,即始终面向社区发展的方针和目标。社区(街道)党工委坚持以中心任务凝聚社区各级党组织和居民群众,使党组织的领导功能切实落实到社区中心工作的推进中。这个过程既存在“三圈”整体的“公转”及圈层之间的上下联动、梯次运转,又存在“三圈”内个体单位的“自转”以及左右互动、协同运转。前者的“中心融合”轨迹在党建统领下的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取得市级文明社区“四连冠”的佳绩中得到生动体现。后者的“旋转路径”也在“共享、共建”的理念中逐步明晰。
(三)重心下移。陀螺在旋转过程中,遵循这样一条物理规律:即陀螺的“重心”越低,越能在旋转过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反映到陀螺党建中,要求三个圈层的党组织下移“重心”,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直面社区、扎根基层。近年来,党工委借助“走千听万”、“七位一体”、组团式服务等各项群众工作载体,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整合多种资源要素,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治安、物业管理、市政管理等社区居民关注关切的民生问题,专业化地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如阳三小区通过核心圈的“七位一体”平台,先后解决了物业管理费收缴难、小区停车难等问题。联席圈的“建平大课堂”坚持每周为社区居民提供电脑培训,公利医院坚持为社区居民开展急救和公益讲座活动。通过以上举措,大大提升了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执笔人:金杭庆
责任编辑:姚 东
[关键词]洋泾;陀螺;区域化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50-02
“陀螺党建”模式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社区(街道)立足理念和实践创新作出的一项前瞻性政策选择。这一选择直接表现了洋泾社区(街道)对基层党的建设的理性判断,体现了洋泾社区(街道)对基层社区治理挑战的有效应对。
一、“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陀螺的旋转需要既定的轴向动力。“轴向”维系着陀螺的稳定性,令其运动的方向、姿态、轨迹不复摇摆和杂乱。为了保持“轴向”,“党建陀螺”需要有绕轴向心的目标驱动力,这个驱动力就是引领价值、整合资源、服务群众。三者既有各自特定的内涵,同时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
(一)引领价值是整合资源、服务群众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洋泾社区(街道)辖区面积7.3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15.6万,建制居委会38个。洋泾社区(街道)的辖区范围在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经历了数次调整,辖区人口结构呈现出多元性、层次化的特点。如何在这些多元的价值取向中凝心聚力、引领方向是洋泾社区(街道)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陀螺党建”的探索正是基于价值认同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引领”为优势的党建基本模式,实现了党组织对区域资源的全方位统筹和动员。
(二)服务群众是引领价值、整合资源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世纪初,洋泾地区开始数万户居民的大动迁和大力度的城市建设。数年时间内,完成了从原来城乡结合型地区向城市居住型社区的转型,并快速向“产、商、住”功能融合的现代城市化社区发展。在这样的社区发展态势下,党建必须在思考和总结既有工作框架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提高。显然,“陀螺党建”模式是在新的社区结构和社区关系中对服务居民路径的一种新实践和新探索。其核心在于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自身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在社区中积极有效的活动,在社区中构建最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区群众的有效服务。
(三)整合资源是价值引领、服务群众的方法保证和能力支撑。事实上,引领价值、服务群众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整合资源的过程。其中,引领什么、怎样引领和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在内容和方式上的选择内在的包含着资源整合的要求。洋泾社区(街道)目前有中化国际、进才中学等建制单位2700多家,社区陀螺模式的洋泾探索就是要围绕各方面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通过党组织的互联互动互补、协调协作协同,把分散在2700多家的党建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共享共建。
二、“一核三圈”的体系架构
“党建陀螺”模型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支点、核心圈、联席圈、联动圈和目标驱动力。它们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立体化、动态化的“一核三圈”体系架构。
(一)作为“支点”的社区(街道)党工委,其工作就是在对辖区党建资源作出及时正确判断的同时,对党建的机制结构进行不断剖析和调整变革,增强自身整合资源的能力。它一方面支撑着“党建陀螺”圈层的高速运转;另一方面,圈层的质量和大小也在持续地作用于“支点”。
(二)支点自下而上的核心圈、联席圈和联动圈作为“党建陀螺”的圈层依据一定的标准呈“同心圆”的形式围绕在“支点”的周围。这些圈层依次对应驻区单位、双管单位和社区单位,它们是共建组织,具有目标驱动、自我意识、对外开放等一般联动单位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党建资源的多寡、与社区发展的紧密程度、同类单位的数量决定了相应圈层的质量和大小。
(三)“党建陀螺”除了“一核三圈”的内部要素,还有外在的目标驱动力。高速旋转的“社区陀螺”不受鞭打也会维持旋转,且质量越大、自转速度越快,其维持旋转的时间越长。但由于阻力干扰,这时陀螺的旋转速度在下降,克服阻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减弱。社区(街道)党工委像操控陀螺的高手一样,懂得如何借势和怎样因势利导。他们根据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社区发展的情况和居民群众的诉求不断提出新目标或修正既定目标,以求给予“党建陀螺”以持续的、足够的驱动力。
三、“三心合一”的工作机制
陀螺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在数学知识中,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中心和高线“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在“党建陀螺”中表现为支点“核心”、三圈同心圆“中心”和陀螺“重心”都落在一条轴线上,都指向一个目标,即“陀螺党建”致力于从格局和体制层面将洋泾的区域化党建推进到 “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新阶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心合一”。
(一)核心支撑。“社区陀螺”是在动态旋转中体现出作为一种党建载体的意义。在陀螺结构中,社区内的各类党组织和党员是“陀螺”的尖,无“尖”不转;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是“陀螺”的身,“身”大惯性大,转得更快。在整个社区结构中,党组织和党员的数量虽小,承载的分量最重,发挥“尖”的核心支撑作用。这种核心的支撑作用在陀螺结构中有一个由内而外的分层:一是在内核层,核心支撑表现为社区党工委发挥社区公共领域的统揽和领导作用。在党工委“布点划片”支撑下,上安大厦联合党支部与永安居民区党总支签约开展共建,实现“两新”党建和居民区党建多维互动。二是在中间层,社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支持和引导本单位发挥资源优势,融入社区公益性、群众性事业。三是在外围层,党员通过多层次、灵活便捷的党员活动平台,进入居民委员会、业委会担任兼职委员,进入社区党员代表议事会,进入群众文化团队、公益组织和网络论坛,在各类社群生活中发挥骨干作用。
(二)中心融合。在物理学的理论中,陀螺具有定轴性和进动性的特点,前者使陀螺在旋转过程中能保持既定的轴向不变,后者使陀螺的旋转兼具“自转”与“公转”的效应。这些物理特性折射到“陀螺党建”中,则表现为“三圈”在“自转”的同时围绕中心轴朝既定轴向“公转”。这里的既定轴向,即始终面向社区发展的方针和目标。社区(街道)党工委坚持以中心任务凝聚社区各级党组织和居民群众,使党组织的领导功能切实落实到社区中心工作的推进中。这个过程既存在“三圈”整体的“公转”及圈层之间的上下联动、梯次运转,又存在“三圈”内个体单位的“自转”以及左右互动、协同运转。前者的“中心融合”轨迹在党建统领下的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取得市级文明社区“四连冠”的佳绩中得到生动体现。后者的“旋转路径”也在“共享、共建”的理念中逐步明晰。
(三)重心下移。陀螺在旋转过程中,遵循这样一条物理规律:即陀螺的“重心”越低,越能在旋转过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反映到陀螺党建中,要求三个圈层的党组织下移“重心”,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直面社区、扎根基层。近年来,党工委借助“走千听万”、“七位一体”、组团式服务等各项群众工作载体,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整合多种资源要素,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治安、物业管理、市政管理等社区居民关注关切的民生问题,专业化地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如阳三小区通过核心圈的“七位一体”平台,先后解决了物业管理费收缴难、小区停车难等问题。联席圈的“建平大课堂”坚持每周为社区居民提供电脑培训,公利医院坚持为社区居民开展急救和公益讲座活动。通过以上举措,大大提升了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执笔人:金杭庆
责任编辑:姚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