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西部片在20世纪电影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作为确立美国西部片模式的《关山飞渡》再到90年代出现的《与狼共舞》,西部片的主题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最初的文明与野蛮的对立,转向人与自然的对立。这些变化也凸显了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关键词 西部片 《关山飞渡》 《与狼共舞》 主题
美国西部片不但是电影史上最老的片种之一,也是电影史上出现最早的类型电影之一。它主要表现的是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西部历史,荒凉的大漠、挎左轮手枪的牛仔,英勇的警察,灰色的大篷车以及印第安人等成为西部片的主要特征。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野蛮,则是西部片的最终结局。
一、《关山飞渡》和《与狼共舞》的影响
1903年的《火车劫案》被公认为西部片的开山之作,西部片也在20世纪电影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国家在吸收西部片风格的基础上。拍摄了带有本民族特色的西部片。
1939年。约翰·福特导演的有声片《关山飞渡=》(又译为《驿车》)因聚集了所有西部的经典元素而被公认为西部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造型风格、人物设定和叙事节奏都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如影片中出现的荒漠、小镇与酒馆、奔驰的骏马和大篷车等都呈现出鲜明的西部特征。1990年的《与狼共舞》则延续了西部片的这种风格,被视为传统西部片的回归。
虽然同为西部片,但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两者的故事内容,就能看出影片主题发生的变化。《关山飞渡》讲的是一群人坐着大篷车,在赶往罗斯堡的途中,遇到印第安人的袭击,众人经过激战安全脱险。《与狼共舞》游的则是一个驻守在西部边疆的白人军官逐渐与当地的苏族印第安人建立起理解和友谊的故事。
二、从《关山飞渡》到《与狼共舞》的变化
《关山飞渡》拍摄于1939年,《与狼共舞》在1990年拍摄完成,两部影片相距了近半个世纪,从《关山飞渡》到《与狼共舞》的变化,我们可以来窥视美国西部电影发生的变化和主题演变。
(一)、主题及印第安人形象的变化
西部片,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一个主题:东部与西部、文明与野蛮、警察与歹徒、牛仔与印第安人等的矛盾,所以这些也构成了西部片叙事的基本冲突。特别是谈及到文明与野蛮的主题,一般都是白人去开化印第安人。
这在《关山飞渡》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影片中印第安人是以反派形象出现的,他们贪婪、凶狠,面目狰狞。而且他们在影片中是以群体形象出现的,既没有鲜明的群体和民族特点,也没有单一的性格鲜明的个人形象,他们在影片中被描绘为一种会骑马,见白人就杀的凶狠动物,是罪恶的象征。在影片中,当众人过了东渡口以后,那些嚎叫着骑马追赶他们的印第安人确实给人一种丧失人性的感觉,难怪牛仔们要拼死战斗,女人们神色俱变。至于印第安人为什么追击这些人,影片中没有交代,而且早期的西部片中。大多都没有交代原因。
《与狼共舞》中也有传统西部片中那种身裹兽片、头插翎毛的印第安人站在高高的山崖上的经典性场面。在传统西部片中这种场面代表的更多是与文明相对立,并需要文明予以征服的一种野蛮的生存方式。但在《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已开始变得不那么的可怕,成为了一群善良的人。影片更多的表现的是印第安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像取材于自然的事物或某种自然动作的印第安人的名字如“踢鸟”,“风中散发”,“挥拳而立”等,不仅表明印第安人遵守着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自然的化身。
《关山飞渡》确立了西部片的模式,虽然《与狼共舞》被认为是传统西部片的回归,但两者的主题已发生了变化,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因素,更多的则是人们对过去西进运动的重新思考。当然,与其说《与狼共舞》是西部片在世纪末的复活,不如说是在新的语境下人们对传统模式的西部片的重新审视。《与狼共舞》固然也包含了传统西部片中草原、印第安骑手、自人骑警等叙事元素,而且白人与印第安人仍有冲突,但邓巴已开始了一种交流。西部片中善与恶的角色。往往为表现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但《与狼共舞》也改变了传统西部片那种文明与野蛮必然对立的叙述主题,将其转换为了一种体现当代人们意识的主题: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与对话。“影片以远景和大远景的摇拍把昔日的西部荒野拍得如诗如画。这些作为大自然化身的印第安人,于是也就不再被视为是一种必须征服的对象,反而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因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终于认识到,文明的高级形态,对大自然绝不是采取一种征服者的确姿态,而应该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很显然。《与狼共舞》的这种叙述立场,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在西部片兴起之初,开拓西部的运动正在进行,为了证明这种征服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电影中印第安人往往被视为野蛮、危险和凶残的代表。但是随着西部拓荒的完成和原始西部的消失,印第安人已处于灭绝的边缘。美国人在享受西部繁华的生活的同时,终于有可能对当年的西部拓荒史进行一番审视与反思。
(二)、骑警作用的变化
以《关山飞渡》为模式的经典西部片中,英姿飒爽的骑警们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刻到来,打退歹徒或印第安人,他们是正义的象征。
但在《与狼共舞》中的骑警对西部的进驻,被视为是对自然的破坏。在邓巴刚到驻地时,在他面前的是破烂的房子,充满死尸的水塘。此外,士兵们对邓巴不问原由的拷打和印第安人对邓巴的营救也形成了对比。所以在《与狼共舞》这部被誉为“史诗般的西部片”中,白人军队对西部的挺进不再被视为文明对野蛮的开化,反而被看作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不公平的欺压,对大自然的一种践踏。他们从保护者和英雄的角色,一下子变成了侵略者和破坏者。
结语
纵观西部片,在荒漠中崛起,成为美国类型片的缩影。21世纪的西部片又将会有怎样的一种境遇,象片中的牛仔一样,是会受到民众的拥护,还是会孤独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2006年《断背山》的出现,或许具有全新的突破意义,李安认为:“美国西部是个阳刚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动物,所有西部电影从来没有往柔性的方面去走,其实早该有人拍这样的电影。”
可以预言,随着人们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秩序和法律的日趋完善,个人力量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制,人们也许只能从这些单枪匹马的牛仔英雄中寻求慰藉,借助这些个人英雄主义来完成心灵的救赎。从这点上来说,西部片还将继续引领风骚。
关键词 西部片 《关山飞渡》 《与狼共舞》 主题
美国西部片不但是电影史上最老的片种之一,也是电影史上出现最早的类型电影之一。它主要表现的是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西部历史,荒凉的大漠、挎左轮手枪的牛仔,英勇的警察,灰色的大篷车以及印第安人等成为西部片的主要特征。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野蛮,则是西部片的最终结局。
一、《关山飞渡》和《与狼共舞》的影响
1903年的《火车劫案》被公认为西部片的开山之作,西部片也在20世纪电影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国家在吸收西部片风格的基础上。拍摄了带有本民族特色的西部片。
1939年。约翰·福特导演的有声片《关山飞渡=》(又译为《驿车》)因聚集了所有西部的经典元素而被公认为西部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造型风格、人物设定和叙事节奏都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如影片中出现的荒漠、小镇与酒馆、奔驰的骏马和大篷车等都呈现出鲜明的西部特征。1990年的《与狼共舞》则延续了西部片的这种风格,被视为传统西部片的回归。
虽然同为西部片,但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两者的故事内容,就能看出影片主题发生的变化。《关山飞渡》讲的是一群人坐着大篷车,在赶往罗斯堡的途中,遇到印第安人的袭击,众人经过激战安全脱险。《与狼共舞》游的则是一个驻守在西部边疆的白人军官逐渐与当地的苏族印第安人建立起理解和友谊的故事。
二、从《关山飞渡》到《与狼共舞》的变化
《关山飞渡》拍摄于1939年,《与狼共舞》在1990年拍摄完成,两部影片相距了近半个世纪,从《关山飞渡》到《与狼共舞》的变化,我们可以来窥视美国西部电影发生的变化和主题演变。
(一)、主题及印第安人形象的变化
西部片,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一个主题:东部与西部、文明与野蛮、警察与歹徒、牛仔与印第安人等的矛盾,所以这些也构成了西部片叙事的基本冲突。特别是谈及到文明与野蛮的主题,一般都是白人去开化印第安人。
这在《关山飞渡》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影片中印第安人是以反派形象出现的,他们贪婪、凶狠,面目狰狞。而且他们在影片中是以群体形象出现的,既没有鲜明的群体和民族特点,也没有单一的性格鲜明的个人形象,他们在影片中被描绘为一种会骑马,见白人就杀的凶狠动物,是罪恶的象征。在影片中,当众人过了东渡口以后,那些嚎叫着骑马追赶他们的印第安人确实给人一种丧失人性的感觉,难怪牛仔们要拼死战斗,女人们神色俱变。至于印第安人为什么追击这些人,影片中没有交代,而且早期的西部片中。大多都没有交代原因。
《与狼共舞》中也有传统西部片中那种身裹兽片、头插翎毛的印第安人站在高高的山崖上的经典性场面。在传统西部片中这种场面代表的更多是与文明相对立,并需要文明予以征服的一种野蛮的生存方式。但在《与狼共舞》中,印第安人已开始变得不那么的可怕,成为了一群善良的人。影片更多的表现的是印第安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像取材于自然的事物或某种自然动作的印第安人的名字如“踢鸟”,“风中散发”,“挥拳而立”等,不仅表明印第安人遵守着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自然的化身。
《关山飞渡》确立了西部片的模式,虽然《与狼共舞》被认为是传统西部片的回归,但两者的主题已发生了变化,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因素,更多的则是人们对过去西进运动的重新思考。当然,与其说《与狼共舞》是西部片在世纪末的复活,不如说是在新的语境下人们对传统模式的西部片的重新审视。《与狼共舞》固然也包含了传统西部片中草原、印第安骑手、自人骑警等叙事元素,而且白人与印第安人仍有冲突,但邓巴已开始了一种交流。西部片中善与恶的角色。往往为表现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但《与狼共舞》也改变了传统西部片那种文明与野蛮必然对立的叙述主题,将其转换为了一种体现当代人们意识的主题: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与对话。“影片以远景和大远景的摇拍把昔日的西部荒野拍得如诗如画。这些作为大自然化身的印第安人,于是也就不再被视为是一种必须征服的对象,反而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因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终于认识到,文明的高级形态,对大自然绝不是采取一种征服者的确姿态,而应该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很显然。《与狼共舞》的这种叙述立场,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在西部片兴起之初,开拓西部的运动正在进行,为了证明这种征服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电影中印第安人往往被视为野蛮、危险和凶残的代表。但是随着西部拓荒的完成和原始西部的消失,印第安人已处于灭绝的边缘。美国人在享受西部繁华的生活的同时,终于有可能对当年的西部拓荒史进行一番审视与反思。
(二)、骑警作用的变化
以《关山飞渡》为模式的经典西部片中,英姿飒爽的骑警们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刻到来,打退歹徒或印第安人,他们是正义的象征。
但在《与狼共舞》中的骑警对西部的进驻,被视为是对自然的破坏。在邓巴刚到驻地时,在他面前的是破烂的房子,充满死尸的水塘。此外,士兵们对邓巴不问原由的拷打和印第安人对邓巴的营救也形成了对比。所以在《与狼共舞》这部被誉为“史诗般的西部片”中,白人军队对西部的挺进不再被视为文明对野蛮的开化,反而被看作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不公平的欺压,对大自然的一种践踏。他们从保护者和英雄的角色,一下子变成了侵略者和破坏者。
结语
纵观西部片,在荒漠中崛起,成为美国类型片的缩影。21世纪的西部片又将会有怎样的一种境遇,象片中的牛仔一样,是会受到民众的拥护,还是会孤独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2006年《断背山》的出现,或许具有全新的突破意义,李安认为:“美国西部是个阳刚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动物,所有西部电影从来没有往柔性的方面去走,其实早该有人拍这样的电影。”
可以预言,随着人们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秩序和法律的日趋完善,个人力量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制,人们也许只能从这些单枪匹马的牛仔英雄中寻求慰藉,借助这些个人英雄主义来完成心灵的救赎。从这点上来说,西部片还将继续引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