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从产教融合的内涵阐述了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并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育人机制等方面提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为推动产教融合,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6-0037-05
产教融合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如何促进校企合作,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教育部门(主要是院校)与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在社会范围内,充分依托各自的优势和资源,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的产业、教育内部及之间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1]。
二、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直接反映区域产业调整方向和城市定位,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加快和促进产业优化的进程[2]。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产业格局发生巨大改变。传统企业面临技术更新、设备升级改造,新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一批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素质全面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及时关注产业结构的微妙变化,捕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长。
(二)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职业院校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培训基地,企业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是否合格的最终评价者。从逻辑上来看,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利益的共同点(人才培养与储备),理应积极合作,相互交流与沟通,共同合作,互利互惠。然而,现实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非逻辑上推理的那样,依然存在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企业参与度不高的现象。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工作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进校为学生上课,将学生管理与员工管理相结合,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学校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学校应对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提高学校专业与行业发展的贴切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为学校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学生个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致使传统企业规模、数量逐渐缩小,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对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开拓的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高尚的职业情操,还要求其具备开拓进取、创造创新、能力迁移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仅靠职业院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实现,还需企业、政府、社会等力量的参与。产教融合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在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条件下,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为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是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做法,现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为例,阐述其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实践探索,为推动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举措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概况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创建于1974年,隶属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是以培养交通、机电、商贸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该校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拥有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实)训基地3个、省级开放实训中心1个,各类实验实训室50余个,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值8 440余万元。校企合作关系融洽,合作模式较为新颖。该校运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丰田、现代、通用、保时捷、雷克萨斯、博世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先后开设了“丰田班”“现代班”“通用班”“中德诺浩班”“永达班”“今飞班”,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对人才进行管理和评价,为产教融合的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产教融合实践策略
1.成立机构、建章立制,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成立机构,为产教融合的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产教融合工作小组,以院长为组长,各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专业系部主任、招生就业处主任为成员,抓好学校产教融合的宏觀调控工作。成立产教融合管理中心,由招生就业处和教务科研处负责人担任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分别负责产教融合项目联系、洽谈、制度制定和政策研究、内部协调、项目落实等工作。成立产教融合项目部,由各专业负责人任组长,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产教融合项目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经营与开发。
(2)建章立制,为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校企产教融合工作章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在产教融合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为后续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工作奠定基础。构建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学院与分管企业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学校办学提出的新要求,共商人才招聘、培养相关事宜,与企业共建创业园,共同研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管理咨询等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3]。 (3)建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为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学院每年提取部分资金作为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确保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利益,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政府支持、行业指导,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积极寻求上级、地方政府的支持。2016年11月,该校与金义都市新区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新区企业培养经贸、电商类人才;2017年8月,与金华市政府洽谈,商讨学校后续发展及服务金华地方企业相关事宜;2017年9月,学院与金东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协议书,为金东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服务。同月,与浙江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轨道交通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浙江省轨道交通输送优秀人才。
(2)主动参与行业活动,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教学名师组成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机械加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与发展咨询会议,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行业交流活动,将行业中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引入教学,优化学院专业设置,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同時,充分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承担起草行业标准、编写培训计划与大纲、编审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拟定职业技能鉴定试卷、承办各类技能竞赛等工作,为行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融合行业,努力加入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委员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电商服务委员会、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技工教育分会等组织机构,搭建发展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院专业长足发展。
(3)校企协同,紧密合作,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科学设置专业,将企业生产实践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管理和评价学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优秀员工。长期以来,经过学院的不断反思与探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探索出“校内技能递进培养、校外顶岗轮动提升”,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形成了“名企引领、按岗培训、工学结合”,数控加工专业形成了“3 X X”,现代物流专业形成了“一主线、二阶段、三结合”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了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契合度,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职业导向、工学交替,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1)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依托国际知名汽车企业(诸如丰田公司、北京现代、上汽通用),对汽车企业的工作内容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深入调研,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领域,按照从事汽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将典型工作任务细化成若干个项目,将若干项目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组合,构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控加工专业紧密结合机械类企业,深入分析机械类专业人才发展轨迹,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特点,以加工合格的成品为目标,对企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引入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平台 模块”系统化课程体系。现代物流专业通过对物流职业岗位基本素质要求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把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保障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全面实行学分制,学生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三大类课程,所有的课程进行学分折算,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完成学业,颁发毕业证书。各专业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及时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将企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纳入选修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选修课程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拓宽专业技能。实施弹性学制,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实行在校理论学习,企业生产实践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交替,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3)确保专业课程的实效性。通过采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学生、教师对课程进行评价,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企业对课程的评价,保证课程的实效性,让课程内容真正贴近企业的工作内容。通过行业专家对课程的评价,保证课程标准的准确性,让学校的课程标准真正与行业标准相对接。
4.校企共育、专兼互通,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吸引企业专家进校任教。结合当地政府人才引进政策,配套制定学院人才引进细则。大力提高企业专家进校任教的福利待遇,为特定专业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安家费、课题启动经费额度,为符合学院人才引进条件的家属提供工作岗位,帮助其子女解决上学问题,不断解决人才去留过程存在的不利因素,为吸引企业专家进校任教,壮大学院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2)实现校企双赢。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学校培训的优势,将技术骨干人员、普通员工送往学校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定期进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新材料、新技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名师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研究新技术、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供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3)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协议,实现骨干人才互动交流,企业可以选调学校教师为其培训员工,学校可以选调企业技术骨干进校任教,提高学生的技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促进双方不断发展。
5.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1)人才选定双主体。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招生招工人数。学校根据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冠名班,确定相应的人才数量,组建相应的班级。冠名班学生的确定,需经过考试和面试环节,考试试题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定,成绩合格的学生进入下一轮的面试环节。在面试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学校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企业则从实际生产需要、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考虑,确定合适人选。面试通过后,学生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确定学生和学徒身份。
(2)人才培育双主体。冠名班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制定,学校将职业标准、岗位标准、用工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根据企业实际设置弹性学制,方便学生进行工学交替。企业将实际生产环境、工作流程、部分实训设备提供给学校,学校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建设实训室,创设与企业一致的工作环境。学校将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生产内容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模拟生产实践,在企业见习、顶岗实习进行专业技能提升,通过学习与生产相互交替的形式,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培养职业情操。
(3)人才考核双主体。学生在学业结束时,要接受学校与企业的考核、评价。在校期间,由学校创设与企业实际相同的情景,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熟练程度。在实践操作层面,主要依托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由企业实践专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学生通过学业成绩考核以后,进入企业接受企业从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正式被录用,成为企业的员工,享受相应的职工待遇。
6.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校园环境渗透企业文化。在学校的宣传橱窗、校园网页、电视台内宣传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
(2)组织具有企业文化底蕴的校园活动。学校每年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以专业为中心,以企业文化为落脚点,充分展示自身的专业才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举办师生技能节,以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为项目,师生同台竞技,不断提升师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开展专业特色的社团文化节,各专业以系部为单位,开展融入企业文化的“一月一台戏”活动,充分展示各专业优秀人才的技能风采,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
(3)让学生实地体验企业文化。带领学生进入各专业合作的企业,让企业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企业文化,使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坚定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同时,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深刻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的思考
(一)要充分借助政府、行业的支持力量
政府、行业是联接企业和学校的重要纽带,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程的有力推动者。职业院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寻求政府层面更多的政策支持,为自身、为企业获取更多政府支持。职业院校还应主动对接政府创新战略,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创新优势,提升当地政府的创新能力。另外,职业院校还要紧密联系行业,主动承担制定行业标准、法规的研究,提升行业协会的指导力量,为获取更多的合作企业做铺垫。
(二)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核心利益
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它们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更多是考虑能否获利,职业院校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利益诉求。一般来说,企业有三种诉求:一是获取收益;二是获取自身匮乏的资源;三是提高自身競争力[4]。职业院校在寻求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时,要从上述三方面入手,在合作过程中要主动让利给企业,在合作方式上尽量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减少企业利润损失。帮助企业优化人才结构,增加企业人才储备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职业院校要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职工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关注合作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为企业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提升学校办学与企业生产的契合度,从而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服务水平。
(三)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担当责任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连接院校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企业的利益点,精准发力,让企业对职业院校产生一定的依赖感。一是职业院校要有担当。毕业生是职业院校的一张名片,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主动承担起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确保学校输送的人才满足企业需求,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与财富。二是职业院校要定位准。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找准市场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职业院校要肯作为。主动利用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委员会、产教融合委员会等平台,积极主动寻求企业进行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服务需求,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将学院的发展与政府的战略发展联系起来,争取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5]。
参考文献:
[1]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2]“崇尚知性的美丽”的博客.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EB/OL].[2009-07-0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e9f510100e1ic.html.
[3]刘磊.产教融合的深处实践——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协调发展[N].中国青年报,2014-11-29(04).
[4]李玉珠.产教融合制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7(13):24-28.
[5]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责任编辑:刘东菊)
关键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6-0037-05
产教融合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如何促进校企合作,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教育部门(主要是院校)与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在社会范围内,充分依托各自的优势和资源,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的产业、教育内部及之间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1]。
二、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直接反映区域产业调整方向和城市定位,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加快和促进产业优化的进程[2]。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产业格局发生巨大改变。传统企业面临技术更新、设备升级改造,新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一批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素质全面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及时关注产业结构的微妙变化,捕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长。
(二)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职业院校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培训基地,企业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是否合格的最终评价者。从逻辑上来看,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利益的共同点(人才培养与储备),理应积极合作,相互交流与沟通,共同合作,互利互惠。然而,现实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非逻辑上推理的那样,依然存在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企业参与度不高的现象。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工作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进校为学生上课,将学生管理与员工管理相结合,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学校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学校应对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提高学校专业与行业发展的贴切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为学校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学生个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致使传统企业规模、数量逐渐缩小,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对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开拓的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高尚的职业情操,还要求其具备开拓进取、创造创新、能力迁移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仅靠职业院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实现,还需企业、政府、社会等力量的参与。产教融合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在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条件下,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为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是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做法,现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为例,阐述其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实践探索,为推动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举措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概况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创建于1974年,隶属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是以培养交通、机电、商贸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该校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拥有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实)训基地3个、省级开放实训中心1个,各类实验实训室50余个,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值8 440余万元。校企合作关系融洽,合作模式较为新颖。该校运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丰田、现代、通用、保时捷、雷克萨斯、博世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先后开设了“丰田班”“现代班”“通用班”“中德诺浩班”“永达班”“今飞班”,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对人才进行管理和评价,为产教融合的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产教融合实践策略
1.成立机构、建章立制,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成立机构,为产教融合的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产教融合工作小组,以院长为组长,各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专业系部主任、招生就业处主任为成员,抓好学校产教融合的宏觀调控工作。成立产教融合管理中心,由招生就业处和教务科研处负责人担任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分别负责产教融合项目联系、洽谈、制度制定和政策研究、内部协调、项目落实等工作。成立产教融合项目部,由各专业负责人任组长,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产教融合项目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经营与开发。
(2)建章立制,为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校企产教融合工作章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在产教融合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为后续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工作奠定基础。构建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学院与分管企业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学校办学提出的新要求,共商人才招聘、培养相关事宜,与企业共建创业园,共同研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管理咨询等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3]。 (3)建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为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学院每年提取部分资金作为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确保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利益,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政府支持、行业指导,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积极寻求上级、地方政府的支持。2016年11月,该校与金义都市新区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新区企业培养经贸、电商类人才;2017年8月,与金华市政府洽谈,商讨学校后续发展及服务金华地方企业相关事宜;2017年9月,学院与金东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协议书,为金东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服务。同月,与浙江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轨道交通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浙江省轨道交通输送优秀人才。
(2)主动参与行业活动,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教学名师组成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机械加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与发展咨询会议,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行业交流活动,将行业中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引入教学,优化学院专业设置,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同時,充分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承担起草行业标准、编写培训计划与大纲、编审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拟定职业技能鉴定试卷、承办各类技能竞赛等工作,为行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融合行业,努力加入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委员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电商服务委员会、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技工教育分会等组织机构,搭建发展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院专业长足发展。
(3)校企协同,紧密合作,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科学设置专业,将企业生产实践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管理和评价学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优秀员工。长期以来,经过学院的不断反思与探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探索出“校内技能递进培养、校外顶岗轮动提升”,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形成了“名企引领、按岗培训、工学结合”,数控加工专业形成了“3 X X”,现代物流专业形成了“一主线、二阶段、三结合”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了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契合度,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职业导向、工学交替,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1)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依托国际知名汽车企业(诸如丰田公司、北京现代、上汽通用),对汽车企业的工作内容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深入调研,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领域,按照从事汽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将典型工作任务细化成若干个项目,将若干项目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组合,构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控加工专业紧密结合机械类企业,深入分析机械类专业人才发展轨迹,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特点,以加工合格的成品为目标,对企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引入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平台 模块”系统化课程体系。现代物流专业通过对物流职业岗位基本素质要求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把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保障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全面实行学分制,学生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三大类课程,所有的课程进行学分折算,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完成学业,颁发毕业证书。各专业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及时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将企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纳入选修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选修课程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拓宽专业技能。实施弹性学制,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实行在校理论学习,企业生产实践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交替,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3)确保专业课程的实效性。通过采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学生、教师对课程进行评价,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企业对课程的评价,保证课程的实效性,让课程内容真正贴近企业的工作内容。通过行业专家对课程的评价,保证课程标准的准确性,让学校的课程标准真正与行业标准相对接。
4.校企共育、专兼互通,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吸引企业专家进校任教。结合当地政府人才引进政策,配套制定学院人才引进细则。大力提高企业专家进校任教的福利待遇,为特定专业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安家费、课题启动经费额度,为符合学院人才引进条件的家属提供工作岗位,帮助其子女解决上学问题,不断解决人才去留过程存在的不利因素,为吸引企业专家进校任教,壮大学院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2)实现校企双赢。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学校培训的优势,将技术骨干人员、普通员工送往学校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定期进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新材料、新技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名师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研究新技术、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供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3)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协议,实现骨干人才互动交流,企业可以选调学校教师为其培训员工,学校可以选调企业技术骨干进校任教,提高学生的技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促进双方不断发展。
5.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1)人才选定双主体。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招生招工人数。学校根据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冠名班,确定相应的人才数量,组建相应的班级。冠名班学生的确定,需经过考试和面试环节,考试试题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定,成绩合格的学生进入下一轮的面试环节。在面试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学校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企业则从实际生产需要、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考虑,确定合适人选。面试通过后,学生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确定学生和学徒身份。
(2)人才培育双主体。冠名班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制定,学校将职业标准、岗位标准、用工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根据企业实际设置弹性学制,方便学生进行工学交替。企业将实际生产环境、工作流程、部分实训设备提供给学校,学校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建设实训室,创设与企业一致的工作环境。学校将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生产内容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模拟生产实践,在企业见习、顶岗实习进行专业技能提升,通过学习与生产相互交替的形式,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培养职业情操。
(3)人才考核双主体。学生在学业结束时,要接受学校与企业的考核、评价。在校期间,由学校创设与企业实际相同的情景,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熟练程度。在实践操作层面,主要依托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由企业实践专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学生通过学业成绩考核以后,进入企业接受企业从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正式被录用,成为企业的员工,享受相应的职工待遇。
6.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校园环境渗透企业文化。在学校的宣传橱窗、校园网页、电视台内宣传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
(2)组织具有企业文化底蕴的校园活动。学校每年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以专业为中心,以企业文化为落脚点,充分展示自身的专业才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举办师生技能节,以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为项目,师生同台竞技,不断提升师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开展专业特色的社团文化节,各专业以系部为单位,开展融入企业文化的“一月一台戏”活动,充分展示各专业优秀人才的技能风采,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
(3)让学生实地体验企业文化。带领学生进入各专业合作的企业,让企业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企业文化,使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坚定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同时,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深刻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的思考
(一)要充分借助政府、行业的支持力量
政府、行业是联接企业和学校的重要纽带,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程的有力推动者。职业院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寻求政府层面更多的政策支持,为自身、为企业获取更多政府支持。职业院校还应主动对接政府创新战略,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创新优势,提升当地政府的创新能力。另外,职业院校还要紧密联系行业,主动承担制定行业标准、法规的研究,提升行业协会的指导力量,为获取更多的合作企业做铺垫。
(二)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核心利益
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它们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更多是考虑能否获利,职业院校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利益诉求。一般来说,企业有三种诉求:一是获取收益;二是获取自身匮乏的资源;三是提高自身競争力[4]。职业院校在寻求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时,要从上述三方面入手,在合作过程中要主动让利给企业,在合作方式上尽量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减少企业利润损失。帮助企业优化人才结构,增加企业人才储备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职业院校要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职工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关注合作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为企业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提升学校办学与企业生产的契合度,从而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服务水平。
(三)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担当责任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连接院校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企业的利益点,精准发力,让企业对职业院校产生一定的依赖感。一是职业院校要有担当。毕业生是职业院校的一张名片,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主动承担起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确保学校输送的人才满足企业需求,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与财富。二是职业院校要定位准。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找准市场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职业院校要肯作为。主动利用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委员会、产教融合委员会等平台,积极主动寻求企业进行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服务需求,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将学院的发展与政府的战略发展联系起来,争取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5]。
参考文献:
[1]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2]“崇尚知性的美丽”的博客.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EB/OL].[2009-07-0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e9f510100e1ic.html.
[3]刘磊.产教融合的深处实践——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协调发展[N].中国青年报,2014-11-29(04).
[4]李玉珠.产教融合制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7(13):24-28.
[5]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责任编辑:刘东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