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鲜热出炉。为把握动态、了解信息,师生们可谓是费尽了心思。那么,高考从“3 X”到“3 综合(300)”的转变(其中经历了几次大调整)意味着什么,这次调整反映了什么思路呢?
首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自1999年我省实行“3 X(无综合科)”及后来的“3 X 综合(综合科仅作参考)”和2001年以后的“3 X 综合(必考)”方案后,问题在不断暴露的同时也不断解决。这主要体现在综合科上:总体而言,综合科的分量是越来越大了,带来的结果是我们的高考也越来越科学合理化了。在这次改革之前,高考对综合科的考查还是过于简单浅易的,尤其是“3 X”式和近三年综合科的纯选择题形式,极不利于保障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此次调整,可以说是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化变革。
其次,选拨更具公平性。“3 X 综合”方案存在选择“专业”的问题,科目的差异性往往给学生的竞争带来了不平等性。比如,在高考成绩上,各专业之间就存在平均分差异性,尤其是实行原始分制后,考生之间没有可比性。“3 综合(300)”可以说是针对这一弊病将考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从而使得考生之间更有可比性,使选拔性的高考显得更为公平,更有说服力。
再次,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社会要求“T”型人才——“一”代表知识面的广阔度,“I”代表专业技能的专精度。在中等教育阶段以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备考为代表的教学活动是在塑造这个“一”,而高等教育则可以说在塑造这个“I”。此次调整,是高考向素质教育靠拢的第一步,是科学变革的第一步。其实质可以这样理解:重素质,避免过早分科造成的素质缺失或薄弱。
虽然“3 X”和“3 X 综合”有高校教学的“专业”特色,但它们弱化了基础与素质,带来的是大学新生们“专业”不专,“综合素质”不“综合”不“素质”的尴尬局面(相信高等学府的教师们对这一点最有感受)。如学生物的考生去报考制药类专业,其化学的基本知识却不过关。“3 综合(300)”举措将“专业”化任务交还给高校,更重要的是它将起到敦促中等教育将工作重心回落到素质化、基础化的阶段上,有效地避免越俎代庖式教学职权错乱现象的发生——即进一步让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划清界限,使之各司其职,并实现各层次教学的效高绩优的目的。
首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自1999年我省实行“3 X(无综合科)”及后来的“3 X 综合(综合科仅作参考)”和2001年以后的“3 X 综合(必考)”方案后,问题在不断暴露的同时也不断解决。这主要体现在综合科上:总体而言,综合科的分量是越来越大了,带来的结果是我们的高考也越来越科学合理化了。在这次改革之前,高考对综合科的考查还是过于简单浅易的,尤其是“3 X”式和近三年综合科的纯选择题形式,极不利于保障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此次调整,可以说是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化变革。
其次,选拨更具公平性。“3 X 综合”方案存在选择“专业”的问题,科目的差异性往往给学生的竞争带来了不平等性。比如,在高考成绩上,各专业之间就存在平均分差异性,尤其是实行原始分制后,考生之间没有可比性。“3 综合(300)”可以说是针对这一弊病将考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从而使得考生之间更有可比性,使选拔性的高考显得更为公平,更有说服力。
再次,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社会要求“T”型人才——“一”代表知识面的广阔度,“I”代表专业技能的专精度。在中等教育阶段以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备考为代表的教学活动是在塑造这个“一”,而高等教育则可以说在塑造这个“I”。此次调整,是高考向素质教育靠拢的第一步,是科学变革的第一步。其实质可以这样理解:重素质,避免过早分科造成的素质缺失或薄弱。
虽然“3 X”和“3 X 综合”有高校教学的“专业”特色,但它们弱化了基础与素质,带来的是大学新生们“专业”不专,“综合素质”不“综合”不“素质”的尴尬局面(相信高等学府的教师们对这一点最有感受)。如学生物的考生去报考制药类专业,其化学的基本知识却不过关。“3 综合(300)”举措将“专业”化任务交还给高校,更重要的是它将起到敦促中等教育将工作重心回落到素质化、基础化的阶段上,有效地避免越俎代庖式教学职权错乱现象的发生——即进一步让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划清界限,使之各司其职,并实现各层次教学的效高绩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