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其教学效果也得到了积极的肯定。如今在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中,也引入了探究性学习,旨在迎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创新。因此,主要针对小学高年段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法的构建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改进当下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改;高年段;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围绕着某一问题或者主题来展开自主合作探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体育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能够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可以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将自己遇到的各种疑问提出来,并且探究其解决方法。如今体育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可以让体育教学朝着这个方向推进。
一、小学高年段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高年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探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很强的探究动机,发挥自身的探究学习潜力与聪明才智来释放一切创新激情。因此,小学高年段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小学生天生就是探究者,对他们来说,探究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它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关键途径。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做中学,并且在学中思,进而更有效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其次,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小学高年段体育教师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引进来,可以构建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体育课堂。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要懂得在实践的过程中努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这一点来看,探究性学习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最后,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探求知识,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角度出发,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构建策略
(一)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注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引作用,增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展开主动的探究。如果探究性学习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探究性,或者难度较大,那么就很容易让学生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而产生退缩行为。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设计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问题,让学生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慢慢地投入体育学习中来。
比如在50米快速跑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询问“你是如何跑的?”这样的问题,那么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他们心里,认为这种问题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他们也没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可这样询问:“50米跑的时候,你跑了多少步?”这一问题可以使其探究自己的跑步频率和跑步幅度之间的关系,在关注与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二)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重要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自主展开探究性学习,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又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比如在4×50米接力赛的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性学习。有的学生在观看前面接力赛成员的训练赛时,发现他跑得很轻盈,呼吸也很轻,几乎不喘大气,于是就在组内提出问题:“接力赛有没有科学的呼吸方法?”组内的成员可针对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获得答案,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的体育训练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
(三)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且自我解决问题。若是实在是遇到困惑难解的问题,则可求助同伴或者教师。例如学生在练习投篮技术时,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篮球命中率太低,就可以在心中生成疑问:“为什么我总是投不進球?是力量不够还是角度不对?”针对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准备,为学生提供可自主学习的体育视频,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中寻找疑问的答案。比如学生可从多媒体课件中查看篮球投篮技术的视频,观察细微之处,发现自己的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使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将其与高年段学生的体育教学相结合,可以发挥出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继续探索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不断地丰富体育课堂内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叶.小学体育探究式教学方式创新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6):200.
[2]马俊.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63.
[3]李卓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求知导刊,2016(9):116.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改;高年段;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围绕着某一问题或者主题来展开自主合作探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体育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能够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可以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将自己遇到的各种疑问提出来,并且探究其解决方法。如今体育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可以让体育教学朝着这个方向推进。
一、小学高年段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高年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探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很强的探究动机,发挥自身的探究学习潜力与聪明才智来释放一切创新激情。因此,小学高年段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小学生天生就是探究者,对他们来说,探究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它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关键途径。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做中学,并且在学中思,进而更有效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其次,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小学高年段体育教师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引进来,可以构建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体育课堂。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要懂得在实践的过程中努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这一点来看,探究性学习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最后,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探求知识,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角度出发,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构建策略
(一)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注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引作用,增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展开主动的探究。如果探究性学习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探究性,或者难度较大,那么就很容易让学生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而产生退缩行为。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设计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问题,让学生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慢慢地投入体育学习中来。
比如在50米快速跑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询问“你是如何跑的?”这样的问题,那么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他们心里,认为这种问题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他们也没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可这样询问:“50米跑的时候,你跑了多少步?”这一问题可以使其探究自己的跑步频率和跑步幅度之间的关系,在关注与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二)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重要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自主展开探究性学习,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又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比如在4×50米接力赛的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性学习。有的学生在观看前面接力赛成员的训练赛时,发现他跑得很轻盈,呼吸也很轻,几乎不喘大气,于是就在组内提出问题:“接力赛有没有科学的呼吸方法?”组内的成员可针对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获得答案,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的体育训练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
(三)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且自我解决问题。若是实在是遇到困惑难解的问题,则可求助同伴或者教师。例如学生在练习投篮技术时,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篮球命中率太低,就可以在心中生成疑问:“为什么我总是投不進球?是力量不够还是角度不对?”针对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准备,为学生提供可自主学习的体育视频,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中寻找疑问的答案。比如学生可从多媒体课件中查看篮球投篮技术的视频,观察细微之处,发现自己的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使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将其与高年段学生的体育教学相结合,可以发挥出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继续探索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不断地丰富体育课堂内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叶.小学体育探究式教学方式创新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6):200.
[2]马俊.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63.
[3]李卓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求知导刊,2016(9):116.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