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长生的秘诀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需要拥有双重能力的领导人,在挖掘旧市场的同时探索新市场。有些公司本来是生产消防水管的,后来又为什么去制造航空航天产品了呢?这是因为,它们具备在挖掘旧市场的同时还能够去探索新市场的能力。
  创新者困境
  大约20年前,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就解释了很多行业中的领先企业由于错过了发展新技术的潜在机遇,而被后起的竞争对手所取代的原因。从那时起,企业决策者们认识到,要避免克里斯坦森所说的“创新者困境”,公司就必须在成熟市场里竞争的同时,还需要谋求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带来的商机。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斯坦福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查尔斯·奥赖利解释说:“成功综合症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障碍。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显示,公司一旦拥有正确的战略,并且其组织能够很好地适应,就越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才、组织架构、标准和适宜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利用战略。”
  问题在于,适合于挖掘旧市场的措施与适合于探索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措施有着很大的差别。他说:“公司靠挖掘旧市场赚钱,而这么做通常会排斥对新市场的探索。”奥赖利与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图什曼合著了一本新书《领导与颠覆》(Lead and Disrupt)。
  好公司把资源和能力转移到新的业务上
  为了找出公司如何度过这一困境的办法,奥赖利和图什曼搜寻到了一些企业,数十年来,它们有的甚至在其市场和技术已经被彻底颠覆的情况之下,仍然能够自我改造。两位作者在书中列出了27家公司,它们的平均年纪达到了130年。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奥赖利说:“事实就是如今它们的业务各不相同,即便有些公司身处于同样的行业里,也还是有不同的业务。它们都可以生存下来的原因是:它们能够把资源和能力转移到新的业务上。”例如,百路驰公司最早在1870年生产橡胶传送带和消防水管。当汽车和飞机问世之后,该公司就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生产轮胎。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天然橡胶的供应枯竭之后,百路驰又研发出了可以用于防务和航空航天行业的合成橡胶。
  2012年,百路驰公司被联合技术公司收购。它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奥赖利说:“我们在这本书里的一个观点是:这是领导力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公司必须有高级领导者愿意为探索新市场的项目提供资助,一旦成功,就给项目加码,失败了就取消。
  看看那些失败的公司,你会发现大多数公司并没有错过,反而曾经掌握过技术。Smith Corona公司50年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打字机生产商。它曾经拥有最早的一款文字处理软件。但是,该公司的领导者却决定不去扶持新技术。”
  作为对照,奥赖利提到了富士胶片公司。他说:“富士胶片的首席执行官古森重隆提出:‘在2000年,全球胶卷销售达到了高峰。我们有什么样的资本和能力,让我们进入新的领域?’在后来的5到10年,胶卷销售出现断崖式的下跌,他推动公司把资源和能力用到了再生医学、化妆品、制药、液晶显示薄膜等领域。”
  我们把富士胶片和柯达公司比较一下。柯达拥有相同的技术,可是一直把重点放在胶卷上。“今天,富士胶片的营业收入达230亿美元,在过去15年里,每年的增长率超过10%。而柯达却在2012年破产。”
  奥赖利认为,古森重隆拥有双重能力。这样的领导者擅长管理庞大的、成熟的、需要挖潜的业务,同时利用企业资产和能力探索新的领域。
  如何成为双重能力的领导者
  成为拥有双重能力的领导者并不容易。奥赖利说:“首先,这样的领导者必须能够支持‘探索’和‘挖潜’的行动。这通常要求有吸引人的战略意图。”他强调,除此之外,这样的领导者必须在管理不同的业务时,让它们有统一起来的感觉,有着同样的特性,但同时还要认知到,不同的组织需要不同的标准、激励和文化。他们还必须确保高管团队协调一致。如果高管团队进行抵制,工作进展就会放慢,并且最终导致失败。
  这样的挑战已经不小,比这种挑战更大的问题是拥有双重能力的领导者在采取行动时要如何处理好挖掘和探索新市场的进程。奥赖利说:“我们和IBM合作多年,该公司以前的领导者郭士纳和彭明盛都拥有双重能力,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这种双重能力减弱很多了。我觉得这确实和领导者有关,跟负责最终决定资源和人力配置政策的领导者有关。”
  是否所有公司的领导者都应该追求在挖掘旧市场的同时探索新市场?奥赖利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家机构可能被颠覆到的程度。如果我是埃克森石油公司的领导者,那我可能应该投资于替代能源技术。但至少到现在,这个行业的推进不是很快。我应该有多担心?我应该把多大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新领域的业务上?也许不会太大。”
  奥赖利接着说:“如果我管理通用汽车公司,会怎么样?汽车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但10年后呢?买车的习惯正在随着美国的千禧一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自驾驶汽车很可能问世。事实上,通用汽车似乎认可我们有关‘领导者双重能力’的理念,公司的总裁丹·安曼和战略副总裁迈克·埃布尔森都在努力尝试。”
  给领导者的忠告:当心你的公司所面临的潜在颠覆性威胁。威胁越是迫近,你越是要做好两手准备。
其他文献
美国总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称霸互联网营销的4大领域。搜索入口被谷歌占据;亚马逊称霸在线零售;社交网络的巨头是Facebook;而苹果公司则建立了交互式硬件设备的行业标准。  实际上,这里面数字营销业务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对这几大顶级美国企业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也让业界对新技术驱动下的数字营销刮目相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再是一个或几个,而是“数字生态”所涵盖的所有
期刊
从营销目标和方向变迁角度讲,我把中国营销分为三个阶段:  2013年之前营销的目标:销量增长;2014―2016年营销的目标:保存量;2017年之后,营销的目标:抢占新主流价格带(调结构)。  2013年之前,快消品行业总量在增长,年度差别是增长率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也是增长量不一样。有的时候,甚至20%的销量增长都只能算低增长。  2014年至2015年,快消品行业龙头的销量都在下滑,2016年
期刊
任何机构都存在问题,而问题往往与人有关。事实上,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表现不力的主要原因。  基于全球90多个国家逾2500位企业领导及人力主管提供的数据,德勤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称,世界各地的雇主对“领导力开发、人才保留与发展、人力资源再培训以及人才招聘”等人力资本管理重大难题皆束手无策。据我观察,有五种不良人力管理习惯屡见不鲜,无一不危害企业的效益。  不了解真实的公司文化  高级经理
期刊
哈特的契约理论从企业契约性质出发,研究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首先,一份契约不可能将未来发生的事情均包括;第二,即便将来可能料到,但无法把所有事情均在合约时把各方必须采取的行动与权利义务关系完整写出来;第三,即便都写出来,发生争议与第三方裁决时也难以实现。  心理契约源于心理学,契约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中有广泛应用。理论上可分为交易契约、关系型契约、理念型契约。无论哪一种契约,均是为劳资双方达到和谐关系
期刊
人们对家族企业往往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此类企业不是乏善可陈的“夫妻店”,就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公司。而事实恰恰相反,如今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当中,家族企业占据的份额非常惊人。实际来看,欧美大型企业中家族企业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而在新兴市场上,家族企业在大型企业中的比例有过之而无不及,最高可能达到50%-80%。  有关家族企业的研究和智慧结晶很多。此类研究往往围绕以下两点展开论述:  首先,此类
期刊
“高端化”潮流在中国的各个商品种类中持续涌现。最近,我们对来自44个城市的一万名消费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明确印证了“高端化”潮流的形成——半数中国消费者想买“最贵最好”的产品,与五年前形成巨大差距。  对于消费类公司来说,能卖更多高端产品应当是好事,似乎还能营业额和利润双增收。那么,事实是这样吗?  确实如此,在当今中国,哪家企业打对了品牌和产品组合牌就能抓住这个机遇。  高端车悖论  我喜欢
期刊
管理产品线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企业需要明晰产品线中各产品的战略价值和战术行为,以产品结构化方法进行产品线整合,达成企业销量、利润、市场份额、客户满意等方面的稳步提升。否则,一条繁冗的产品线会消耗企业大量的资源,蚕食企业的利润。  产品结构化不是“点—线—面—体”这种抽象的产品数量及类型的增加,而是一种有内容的、与市场份额相关的、对企业市场地位有价值的产品组合规划。  打造令人尖叫的产品,要把握消费趋
期刊
技术转化是从实验室的创新到一个实际的产品,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系统。  世界上最成功的技术转化的例子就是晶体管的发明。晶体管的理念主要跟半导体有关,用电可以改变它的电子性能。这项发明可以说是改变了整个世界,现在人们生活中的产品里面都有它。这么一项技术从最初的创新到全球化的产品推广只用了50年。  我们回顾一下它的过程。首先,你要创造出第一个晶体管需要在实验室完成很多工作,包括在半导体方面
期刊
作为高层领导,不得不思量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才的离职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扔掉饭碗,更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草率辞职,当员工心意已绝、坚持离去时,老总们需要反思员工为什么会走?企业怎样才能留住人才?怎样降低离职率?  留住最优秀的员工并非老生常谈,尤其是对于技术人才而言。你面对的对手从小型时尚创业公司到谷歌和苹果那样的高新科技巨头,却让你的工程师和开发人员与你同舟共济,这简直像
期刊
如何让自己进入精英名单?又如何在招聘中识别高潜人才?研究表明,高潜力人才名单确实存在。尤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的确会在有能力引领公司迈向未来的人才身上投入更多关注与精力。  高潜人才是谁?  不同企业的定义或有不同,有些甚至没有正式区分高潜力人才和普通员工,我们的研究显示,企业往往采用以下标准选出最优秀的3%~5%的人才:  在各种场合和环境中的表现,总是显著地优于同事;  在取得优异表现的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