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攻击型受欺负者是与攻击及受欺负问题有关的不同种类儿童中处境最为不利的群体,研究他们的特点及并对其家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攻击型受欺负者;家庭影响因素
攻击型受欺负者的研究起源于受欺负研究,受欺负者中易怒和有敌意的孩子被归类为攻击型受欺负者。攻击型受欺负者一般保持在儿童群体中4%-8%的范围内,攻击型受欺负者的男生比例显著高于女生。
家庭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对其身心状况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攻击型受欺负者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相关的教育,降低这种行为在儿童中的发生率。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受欺负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与受欺负及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受欺负者的家庭的教养方式会呈现较少的专制和放纵,但是却会对儿童的期望较高,有较多的溺爱行为出现,而这种行为可能会使儿童受到过度保护,降低他们自己处理社会情境的应对能力,也会使他们较为任性,不利于儿童的社会交往。
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若父母对儿童过多使用惩罚,则儿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攻击行为,若父母过于专制,儿童的消极行为更多。
二、亲子关系对受欺负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亲子关系对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国外学者Barbe认为,青少年的许多问题行为,诸如吸烟、犯罪、吸毒、学校成绩差、攻击性行为等,都与高亲子冲突有直接的关系。与双亲均发生冲突的青少年所表现的问题行为最多,其次是只与单亲发生冲突的青少年,与双亲均不发生冲突的青少年所表现的问题行为最少。
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受欺负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身体的健康状况、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都存在着一系列广泛的联系,它对儿童的影响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成年。
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会导致受欺负现象的出现。受欺负者的父母一般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这会使受欺负者出现自卑的心理现象,这就使他们在与欺负者的对抗中呈现劣势,而这种劣势,正是受欺负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关。有研究发现,不被卷入攻击行为中的儿童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高于被卷入攻击行为的儿童。
四、家庭生活事件对受欺负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生活事件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生活事件对儿童攻击行为有影响作用。生活中产生的变化和生活事件都需要当事人重新调动自己的心理能量去调节自己,从而使个体心情烦燥,容易产生攻击型行为。有研究表明,有家庭暴力的家庭的儿童,他们的社会支持力量较弱,会有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家庭暴力也会引发更多的生活事件。他们会更多认同暴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这些儿童也会更多地使用暴力来解决他们在学校交往中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攻击行为。
五、家庭心理处境对受欺负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处境分化是指学生心理发展环境在性质上的分离,包括学校心理处境与家庭心理处境。在家庭中,儿童在社会心理处境中家庭层面的因素则指父母对女子的信任与支持,则包括父母对学生个体的期望、态度和情感。
心理处境对儿童青少年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父母对学生来说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影响者,他们对子女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倾向性的影响。
从总体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各方面对儿童的攻击——受欺负行为均有影响作用。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的出现,家长应该使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注意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同时父母尽量避免负面家庭生活事件对孩子的影响,以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世平,乐国安.父母心理欺负: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1(2)1-4.
[2]黄国平,杨世昌.家庭暴力施暴行为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施暴态度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2):845-848.
[3]金盛华.教师态度与学生社会处境分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4(1):8-12.
[4]毛伟宾.犯罪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结果价值[J].社会心理科学,1999,78(2):4-8.
[5]王松林.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问题的研究[J].心理研究,2001,11(4):45-47.
[6]俞国良.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7:108-112.
[7]Barbe R.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lational and PhysicalAggression in Preschool[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6,27(3):254-268.
【关键词】攻击型受欺负者;家庭影响因素
攻击型受欺负者的研究起源于受欺负研究,受欺负者中易怒和有敌意的孩子被归类为攻击型受欺负者。攻击型受欺负者一般保持在儿童群体中4%-8%的范围内,攻击型受欺负者的男生比例显著高于女生。
家庭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对其身心状况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攻击型受欺负者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相关的教育,降低这种行为在儿童中的发生率。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受欺负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与受欺负及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受欺负者的家庭的教养方式会呈现较少的专制和放纵,但是却会对儿童的期望较高,有较多的溺爱行为出现,而这种行为可能会使儿童受到过度保护,降低他们自己处理社会情境的应对能力,也会使他们较为任性,不利于儿童的社会交往。
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若父母对儿童过多使用惩罚,则儿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攻击行为,若父母过于专制,儿童的消极行为更多。
二、亲子关系对受欺负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亲子关系对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国外学者Barbe认为,青少年的许多问题行为,诸如吸烟、犯罪、吸毒、学校成绩差、攻击性行为等,都与高亲子冲突有直接的关系。与双亲均发生冲突的青少年所表现的问题行为最多,其次是只与单亲发生冲突的青少年,与双亲均不发生冲突的青少年所表现的问题行为最少。
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受欺负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身体的健康状况、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都存在着一系列广泛的联系,它对儿童的影响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成年。
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会导致受欺负现象的出现。受欺负者的父母一般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这会使受欺负者出现自卑的心理现象,这就使他们在与欺负者的对抗中呈现劣势,而这种劣势,正是受欺负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关。有研究发现,不被卷入攻击行为中的儿童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高于被卷入攻击行为的儿童。
四、家庭生活事件对受欺负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生活事件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生活事件对儿童攻击行为有影响作用。生活中产生的变化和生活事件都需要当事人重新调动自己的心理能量去调节自己,从而使个体心情烦燥,容易产生攻击型行为。有研究表明,有家庭暴力的家庭的儿童,他们的社会支持力量较弱,会有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家庭暴力也会引发更多的生活事件。他们会更多认同暴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这些儿童也会更多地使用暴力来解决他们在学校交往中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攻击行为。
五、家庭心理处境对受欺负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处境分化是指学生心理发展环境在性质上的分离,包括学校心理处境与家庭心理处境。在家庭中,儿童在社会心理处境中家庭层面的因素则指父母对女子的信任与支持,则包括父母对学生个体的期望、态度和情感。
心理处境对儿童青少年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父母对学生来说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影响者,他们对子女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形成,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倾向性的影响。
从总体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各方面对儿童的攻击——受欺负行为均有影响作用。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的出现,家长应该使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注意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同时父母尽量避免负面家庭生活事件对孩子的影响,以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世平,乐国安.父母心理欺负: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1(2)1-4.
[2]黄国平,杨世昌.家庭暴力施暴行为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施暴态度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2):845-848.
[3]金盛华.教师态度与学生社会处境分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4(1):8-12.
[4]毛伟宾.犯罪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结果价值[J].社会心理科学,1999,78(2):4-8.
[5]王松林.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问题的研究[J].心理研究,2001,11(4):45-47.
[6]俞国良.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7:108-112.
[7]Barbe R.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lational and PhysicalAggression in Preschool[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6,27(3):25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