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安徽省为例,对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安徽省机械化秸秆还田发展良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还田约2000万t。但在机械化秸秆还田发展中,仍存在群众认识不足、还田作业机具不理想、还田后农业防治不配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加强宣传指导、推广先进机具、完善防治配套工作等。
关键词 秸秆;机械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34-293-01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是利用农业机械将作物秸秆切碎或直接翻埋入土,使秸秆与土壤中微生物菌落等相互作用达到腐烂分解的过程。国外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开始应用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而我国落后20多年,直到90 年代才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相关机具也得到了大量研究与应用[1-2]。
1 安徽省秸秆还田技术实际需求与现状
现代农业生产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肥料施用量不断增加,造成大田地力逐年下降,土壤板结程度加重。自1979年来化肥用量提高了10.9倍,粮食产量提高了120%,在绿肥种植方面,20世纪80年代绿肥种植面积为46.67万hm2,目前下降到仅有20万hm2,土壤有机质逐年降低,保水保肥能力明显降低。为了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肥力,保护环境,农业技术人员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农业技术与时俱进,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机械也在不断更新。机械化秸秆还田有了很大的发展,2015年我省秸秆综合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还田2 000万t,占秸秆综合化利用量的41%,很大程度上缓解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农药的施量,降低粮食农药残留,有效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安徽省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問题
2.1 领导和群众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对于秸秆直接焚烧的危害性及秸秆机械化还田对农业增产增收宣传不足,导致群众缺乏理论指导,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难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部分领导在秸秆还田执行过程中,着力于秸秆还田成果而忽视对农民的指导与交流,制定强制性地方法规限制农民秸秆利用方式,容易造成农民抵制情绪给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带来阻力。
2.2 还田作业机具存在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种植对联合作业的需求,大型联合作业机具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机具购置成本及生产成本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发展。且安徽省的丘陵地区,地块小及地块间坡度较大,进一步加大了安徽省机械化秸秆还田的难度。目前已有的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大部分在秸秆的粉碎、翻埋等作业环节中有基本农艺要求,但存在部分农机手在实际作业时由于成本及效率的原因,卸掉部分粉碎刀片导致粉碎秸秆长度不达标;调高旋耕深度导致秸秆翻埋不彻底的现象,导致秸秆机械化还田效果不理想,影响下茬作物种植,从而导致农民对秸秆还田的积极性降低。
2.3 秸秆还田后的农业防治不配套
在作物收获后为避免秸秆水分丢失而影响腐熟速度,一般选择收货后直接粉碎还田翻耕。然而秸秆还田后病、虫、草害较不还田地块存在有加重发生的趋势,秸秆中的病原菌、虫卵及草籽随着秸秆被翻耕入土,增加下茬作物受为害的几率。在对庐江、白湖、望江、蒙城等地实地调研时,发现当地虽在针对秸秆还田防治有一定的意识,但作物生产过程中没有科学全面的秸秆还田防治指导,仍然出现病、虫、草害较以往加重的状况。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宣传指导提高农民认知
各级政府要把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正确引导,以成熟的技术路线及先进示范基地为依托,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秸秆还田利用工作的认知水平,积极转变传统耕作习惯,让农民主观意识上认同秸秆还田技术,为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3-5]。
3.2 推广先进机具及规范机具作业标准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下,作业机具在动力设计时未考虑秸秆还田环节,若在原有机具上直接增加秸秆还田工作环节,将影响机具其他作业环节工作效率及作业效果,增加农机具发展资金,支持适用于我省的农业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改进和升级换代的力度,提升农业装备与现代农业生产的适应性。
关键词 秸秆;机械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34-293-01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是利用农业机械将作物秸秆切碎或直接翻埋入土,使秸秆与土壤中微生物菌落等相互作用达到腐烂分解的过程。国外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开始应用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而我国落后20多年,直到90 年代才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相关机具也得到了大量研究与应用[1-2]。
1 安徽省秸秆还田技术实际需求与现状
现代农业生产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肥料施用量不断增加,造成大田地力逐年下降,土壤板结程度加重。自1979年来化肥用量提高了10.9倍,粮食产量提高了120%,在绿肥种植方面,20世纪80年代绿肥种植面积为46.67万hm2,目前下降到仅有20万hm2,土壤有机质逐年降低,保水保肥能力明显降低。为了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肥力,保护环境,农业技术人员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农业技术与时俱进,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机械也在不断更新。机械化秸秆还田有了很大的发展,2015年我省秸秆综合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还田2 000万t,占秸秆综合化利用量的41%,很大程度上缓解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农药的施量,降低粮食农药残留,有效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安徽省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問题
2.1 领导和群众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对于秸秆直接焚烧的危害性及秸秆机械化还田对农业增产增收宣传不足,导致群众缺乏理论指导,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难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部分领导在秸秆还田执行过程中,着力于秸秆还田成果而忽视对农民的指导与交流,制定强制性地方法规限制农民秸秆利用方式,容易造成农民抵制情绪给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带来阻力。
2.2 还田作业机具存在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种植对联合作业的需求,大型联合作业机具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机具购置成本及生产成本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发展。且安徽省的丘陵地区,地块小及地块间坡度较大,进一步加大了安徽省机械化秸秆还田的难度。目前已有的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大部分在秸秆的粉碎、翻埋等作业环节中有基本农艺要求,但存在部分农机手在实际作业时由于成本及效率的原因,卸掉部分粉碎刀片导致粉碎秸秆长度不达标;调高旋耕深度导致秸秆翻埋不彻底的现象,导致秸秆机械化还田效果不理想,影响下茬作物种植,从而导致农民对秸秆还田的积极性降低。
2.3 秸秆还田后的农业防治不配套
在作物收获后为避免秸秆水分丢失而影响腐熟速度,一般选择收货后直接粉碎还田翻耕。然而秸秆还田后病、虫、草害较不还田地块存在有加重发生的趋势,秸秆中的病原菌、虫卵及草籽随着秸秆被翻耕入土,增加下茬作物受为害的几率。在对庐江、白湖、望江、蒙城等地实地调研时,发现当地虽在针对秸秆还田防治有一定的意识,但作物生产过程中没有科学全面的秸秆还田防治指导,仍然出现病、虫、草害较以往加重的状况。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宣传指导提高农民认知
各级政府要把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正确引导,以成熟的技术路线及先进示范基地为依托,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秸秆还田利用工作的认知水平,积极转变传统耕作习惯,让农民主观意识上认同秸秆还田技术,为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3-5]。
3.2 推广先进机具及规范机具作业标准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下,作业机具在动力设计时未考虑秸秆还田环节,若在原有机具上直接增加秸秆还田工作环节,将影响机具其他作业环节工作效率及作业效果,增加农机具发展资金,支持适用于我省的农业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改进和升级换代的力度,提升农业装备与现代农业生产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