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新课标新理念下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积极参与新课改,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多引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例子.引入恰当合理、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入,不仅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给予他们愉悦的心境,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讲“整式的加减”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某校七年级(1)班和(2)班的师生外出旅游,其中(1)班有教师6人,学生35人;(2)班有教师5人,学生30人.教师的旅游费用为每人a元,学生的旅游费用为每人b元.因为是团体出游,所以旅行社给予优惠,教师按8折优惠,学生按6折优惠,这次旅游师生一共要用多少元钱?并求出当a=45,b=35时的总费用.教师和学生的旅游费用相加就是这次旅游一共所需的费用,因此应先用代数式分别表示出教师和学生的旅游费用.而正确地表示出教师和学生的旅游费用是解本例的关键.应注意的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优惠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旅游费用要分开计算.
二、挖掘教材的素材,增强师生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特别是新授课内容的设计中,教师应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数轴上,点A表示-3,从点A出发,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多少?显然,这是一道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正确理解数轴的相关概念和动点的意义,就能得到相应的答案.点B表示的数是-3 4=1或-3-4=-7.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可对这道习题作进一步探究活动.探究1:动点的左右运动;探究2:动点的相遇问题;探究3:多于两个动点等.通过变换不同的角度,创设不同的问题设问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又如,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具有两条重要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相互重合(即“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其实,在求解和证明有关两角相等、两直线垂直等问题时,可以考虑构造等腰三角形,并利用上述性质加以解决.
三、创设探究性问题,倡导探究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求证: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的对应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有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其中一组对应边的对角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那么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类似于判定全等三角形的“HL”方法呢?这是教科书编写者设计这道习题的主要用意,对于这道习题的解法,教师可指导学生一起探究得出多种方法.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做题后的喜悦与快乐.
又如,在建立方程或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需要设一些未和数,这些未知数在解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题目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未知数一一求出,只是以其为媒介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某些巧妙的探究方法直接求出所需的量.如,有A、B、C三种货物,若购买A货物5件、B货物2件、C货物4件,一共需80元;若购买A货物3件,B货物6件、C货物4件,一共需144元.现在要购买A、B、C货物各一件,共需要多少元?就本题而言,若分别求出A、B、C货物各一件的价格,再求和,通过题目已知的条件是无法求出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结构,发现能直接求出所需的结果.假设购买A、B、C货物各一件,分别需x、y、z元.根据题意列方程,可顺利解答.现实生活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学习了方程(组)的知识,就如同掌握了一件法宝,可以解决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多引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例子.引入恰当合理、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入,不仅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给予他们愉悦的心境,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讲“整式的加减”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某校七年级(1)班和(2)班的师生外出旅游,其中(1)班有教师6人,学生35人;(2)班有教师5人,学生30人.教师的旅游费用为每人a元,学生的旅游费用为每人b元.因为是团体出游,所以旅行社给予优惠,教师按8折优惠,学生按6折优惠,这次旅游师生一共要用多少元钱?并求出当a=45,b=35时的总费用.教师和学生的旅游费用相加就是这次旅游一共所需的费用,因此应先用代数式分别表示出教师和学生的旅游费用.而正确地表示出教师和学生的旅游费用是解本例的关键.应注意的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优惠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旅游费用要分开计算.
二、挖掘教材的素材,增强师生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特别是新授课内容的设计中,教师应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数轴上,点A表示-3,从点A出发,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多少?显然,这是一道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正确理解数轴的相关概念和动点的意义,就能得到相应的答案.点B表示的数是-3 4=1或-3-4=-7.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教师可对这道习题作进一步探究活动.探究1:动点的左右运动;探究2:动点的相遇问题;探究3:多于两个动点等.通过变换不同的角度,创设不同的问题设问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又如,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具有两条重要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相互重合(即“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其实,在求解和证明有关两角相等、两直线垂直等问题时,可以考虑构造等腰三角形,并利用上述性质加以解决.
三、创设探究性问题,倡导探究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求证: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的对应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有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其中一组对应边的对角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那么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类似于判定全等三角形的“HL”方法呢?这是教科书编写者设计这道习题的主要用意,对于这道习题的解法,教师可指导学生一起探究得出多种方法.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做题后的喜悦与快乐.
又如,在建立方程或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需要设一些未和数,这些未知数在解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题目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未知数一一求出,只是以其为媒介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某些巧妙的探究方法直接求出所需的量.如,有A、B、C三种货物,若购买A货物5件、B货物2件、C货物4件,一共需80元;若购买A货物3件,B货物6件、C货物4件,一共需144元.现在要购买A、B、C货物各一件,共需要多少元?就本题而言,若分别求出A、B、C货物各一件的价格,再求和,通过题目已知的条件是无法求出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结构,发现能直接求出所需的结果.假设购买A、B、C货物各一件,分别需x、y、z元.根据题意列方程,可顺利解答.现实生活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学习了方程(组)的知识,就如同掌握了一件法宝,可以解决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