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体隧道施工过程中埋深150余米处发生涌水突泥。 介绍涌水突泥处治措施及处治后的效果, 为隧道后续施工提供经验。
关键词:山体隧道;涌水突泥;处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隧道属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局部较陡,隧道进口基岩露出,隧道出口土层及全风化层较厚。测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二、施工情况
当事故发生后,等待涌水突泥情况逐渐平息,清理现场,进行帷幕注浆,对涌水突泥处进行止浆墙封堵。
(1)本阶段帷幕注浆专业施工历经20余日全部完成,共完成帷幕注浆145孔,注浆加固完成DK326+738~+717段隧道洞内堆积体及洞周5m范围内围岩固结,注浆加固采用由外圈向内圈、跳孔注浆作业方法。
(2)之后紧接着施作了5孔检查孔,采用孔内成像和采集注浆孔出水量方法检查孔周围岩固结情况,验证注浆加固效果,检查孔数据获取后对检查孔进行了注浆封堵处理。
(3)帷幕注浆施工开始5d后,止浆墙后方DK326+750~+738段已施作初支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及收敛变形情况,注浆期间,先后分多次对DK326+750~738段初支进行径向注浆加固工作,通过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反映该段初支体系基本稳定。
(4)施工期间,每日定专人对隧道出水量进行检测,最大日出水量350m3/h,平均出水量340m3/h。
三、监控量测情况
(一)施工前期在未对止浆墙后方DK326+738~750段的初支进行加固前,帷幕注浆过程中通过监控量测数据显示该段落最大收敛变形量为8mm/12h,最大拱顶沉降量为5mm/12h。随即现场对该段落采取了径向Φ76钢花管结合Φ42钢花管对初支进行注浆加固,经过加固后通过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该段最大收敛变形量为1mm/d:拱顶沉降为0.5mm/d。该段落自加固开始到结束最大累计收敛值为39mm,最大累计沉降值为18mm,初支经过加固后趋于稳定。
(二)地表变形情况
通过对地表沉陷区设臵截水天沟及彩条布覆盖沉陷区后,地表沉陷区范围内的5个沉降变形监测点,帷幕注浆期间每日定时进行观测,所设臵的5个监控量测点日最大变形量均未超过5mm,累计变形量分别为44.6mm、43.3mm、44.5mm、44.1mm、46.7mm,变形基本稳定。
四、注浆效果评价
(一)钻探取芯
根据地表钻探及溜坍资料,注浆段位于DK326+721~DK326+736坍方段,岩体呈散体结构,岩芯为碎石(局部为块径大于20cm的块石)含量为50~60%,角砾含量为20%,余为粘粒及砂粒充填,约占20~30%;角砾、碎石、块石岩质为泥岩、砂质泥岩及泥质砂岩;空穴率约20%。
取芯钻2孔,岩芯采取率达70%,钻探芯除去混凝土条带及混凝土块,其余成分基本与地表钻探一致;在6MPa~8MPa分形劈裂注浆后,浆液在原岩体裂隙及孔隙中形成条带及团块,并挤压出注浆体内含水量,但不能改变原岩的破碎程度,不能提高原岩的完整度;只能将松散粘粒及砂粒固结成块。能够适当提高原岩的抗压强度,对抗剪强度提高较大(主要是改变内摩擦角Φ值)。
(二)鉆孔成像
钻孔成像共布臵5孔(孔径为9cm),成孔过程中无掉块卡钻现象;孔内成像显示:孔型完整,孔壁圆滑,孔壁上能清晰见到碎石、块石、混凝土条带及初支钢拱架、支护小导管、连接筋等施工材料;未见明显的张开裂隙及孔穴,致密性较好;成孔稳定后,水流观察,未见股状水,但有线状水沿孔壁底部流出。
(三)应力及应变的传递
注浆压力为6MPa~8MPa,分形劈裂注浆后,在DK326+738~+755已开挖段形成应力及应变传递,局部喷锚层鼓胀脱落(已通过径向注浆补强),说明注浆效果较好。
(四)弹塑体形成及范围
注浆的目的就是将围岩流塑体凝固为弹塑体,从钻探取芯及成像判断,通过注浆,DK326+721~DK326+738段围岩界定为弹塑体,围岩级别可以提高到软岩Ⅳ~Ⅴ级。
(五)地下水评价
涌水突泥时地下水位标高约为530米左右,围岩裂隙发育宽张,处于高压地下水渗流带,通过注浆,在DK326+721~DK326+738段未见明显裂隙,地下水处于绕流状态,极大提高隧道掘进环境。
(六)在高压分形劈裂注浆后,因注入应力较大,会出现应力回弹现象,在开挖锚喷层出现局部鼓胀、开裂、掉块是正常现象。
五、措施意见
(一)经研讨分析认为帷幕注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可进行下步施工。
(二)进一步明确下阶段应重视和落实的有关措施:
(1)掌子面掘进至DK326+723时停止掌子面掘进,于DK326+726~+723施作下一循环止浆墙。
(2)DK326+738~DK326+723段变更为Vd加强型复合式(有砟)衬砌,Vd加强型复合式(有砟)衬砌二衬厚度为55cm钢筋混凝土,初期支护厚度为27cm,加强支护采用全环I20b型钢,纵向间距0.6m/榀,每处锁脚锚管采用3根5m长Φ76钢管注浆加固。拱部超前支护采用拱部180°Φ108管棚及45°外插角Φ42小导管。于DK326+738里程处施做超前支护Φ108管棚,单根长15m,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10m,每环32根。45°外插角Φ42超前小导管,单根长4m,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3m,每环32根,与管棚交错布置。拱墙系统锚管采用45°外插角Φ42小导管,单根长4m,环向间距1m,纵向间距1m,每环22根,交错布置。施工方法由台阶法变更为三台阶法施工(上部第一级台阶和第二级台阶增设临时仰拱)。掌子面一级及二级台阶采用临时喷砼及玻璃纤维锚杆加固,喷砼厚10cm,0.6m一循环,锚杆采用Φ25玻璃纤维锚杆,单根长6m,间距1.2m*1.2m,梅花形布置,纵向3.0m一循环,辅以超前钻孔探测、地震波和地质雷达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施工过程中每隔5m于左右边墙每侧各施工3孔Φ89钢花管泄水孔(设置止水阀),单根长度7m(泄水孔具体长度依据钻进验证注浆加固范围可适当加长),施工过程中加强出水观测,若出水呈浑水流出及下循环注浆施工时浆液流出则关闭止水阀。
(3)DK326+738~DK326+723段开挖后若局部有出水量较大处则采用Φ42小导管径向注浆加固,单根长5m,注浆浆液为双液浆,间距1.5m*1.5m(环*纵),注浆压力2.5~3.5MPa。局部出水量较大处进行适当加密。注浆前进行压水试验,据此修正注浆压力、配合比等有关参数。现场注浆堵水布置Φ42小导管数量及注浆量由现场监理及时签认。
(4)DK326+738~DK326+723段仰拱施工前检测基地承载力是否满足180KPa,承载力低于180KPa时隧底增加钢花管注浆加固措施(具体长度视现场检测情况而定),钢花管采用Φ76钢管,长度5m,钢花管间距1m*1m,钢花管内采用水泥浆注浆处理,注浆量需监理工程师现场确认。仰拱开挖后尽快施作隧底注浆,施工中严格控制隧底开挖进尺,及时施作初期支护,以确保施工安全。
(5)DK326+738~DK326+723段开挖后若局部有出水量较大处则拱墙增设一道环向排水盲管,仰拱局部出水量较大处增设一道排水盲沟将出水引排至侧沟。
参考文献:
[1] 张通国.岭脚隧道涌水突泥段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4.
[2] 李森森.岭脚隧道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地质灾害处治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3] 李箐;李斯兵;赵青;曲道来.某隧道内溶洞涌水突泥处治方案设计[J].公路工程,2012,37(2):85-88.
关键词:山体隧道;涌水突泥;处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隧道属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局部较陡,隧道进口基岩露出,隧道出口土层及全风化层较厚。测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二、施工情况
当事故发生后,等待涌水突泥情况逐渐平息,清理现场,进行帷幕注浆,对涌水突泥处进行止浆墙封堵。
(1)本阶段帷幕注浆专业施工历经20余日全部完成,共完成帷幕注浆145孔,注浆加固完成DK326+738~+717段隧道洞内堆积体及洞周5m范围内围岩固结,注浆加固采用由外圈向内圈、跳孔注浆作业方法。
(2)之后紧接着施作了5孔检查孔,采用孔内成像和采集注浆孔出水量方法检查孔周围岩固结情况,验证注浆加固效果,检查孔数据获取后对检查孔进行了注浆封堵处理。
(3)帷幕注浆施工开始5d后,止浆墙后方DK326+750~+738段已施作初支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及收敛变形情况,注浆期间,先后分多次对DK326+750~738段初支进行径向注浆加固工作,通过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反映该段初支体系基本稳定。
(4)施工期间,每日定专人对隧道出水量进行检测,最大日出水量350m3/h,平均出水量340m3/h。
三、监控量测情况
(一)施工前期在未对止浆墙后方DK326+738~750段的初支进行加固前,帷幕注浆过程中通过监控量测数据显示该段落最大收敛变形量为8mm/12h,最大拱顶沉降量为5mm/12h。随即现场对该段落采取了径向Φ76钢花管结合Φ42钢花管对初支进行注浆加固,经过加固后通过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该段最大收敛变形量为1mm/d:拱顶沉降为0.5mm/d。该段落自加固开始到结束最大累计收敛值为39mm,最大累计沉降值为18mm,初支经过加固后趋于稳定。
(二)地表变形情况
通过对地表沉陷区设臵截水天沟及彩条布覆盖沉陷区后,地表沉陷区范围内的5个沉降变形监测点,帷幕注浆期间每日定时进行观测,所设臵的5个监控量测点日最大变形量均未超过5mm,累计变形量分别为44.6mm、43.3mm、44.5mm、44.1mm、46.7mm,变形基本稳定。
四、注浆效果评价
(一)钻探取芯
根据地表钻探及溜坍资料,注浆段位于DK326+721~DK326+736坍方段,岩体呈散体结构,岩芯为碎石(局部为块径大于20cm的块石)含量为50~60%,角砾含量为20%,余为粘粒及砂粒充填,约占20~30%;角砾、碎石、块石岩质为泥岩、砂质泥岩及泥质砂岩;空穴率约20%。
取芯钻2孔,岩芯采取率达70%,钻探芯除去混凝土条带及混凝土块,其余成分基本与地表钻探一致;在6MPa~8MPa分形劈裂注浆后,浆液在原岩体裂隙及孔隙中形成条带及团块,并挤压出注浆体内含水量,但不能改变原岩的破碎程度,不能提高原岩的完整度;只能将松散粘粒及砂粒固结成块。能够适当提高原岩的抗压强度,对抗剪强度提高较大(主要是改变内摩擦角Φ值)。
(二)鉆孔成像
钻孔成像共布臵5孔(孔径为9cm),成孔过程中无掉块卡钻现象;孔内成像显示:孔型完整,孔壁圆滑,孔壁上能清晰见到碎石、块石、混凝土条带及初支钢拱架、支护小导管、连接筋等施工材料;未见明显的张开裂隙及孔穴,致密性较好;成孔稳定后,水流观察,未见股状水,但有线状水沿孔壁底部流出。
(三)应力及应变的传递
注浆压力为6MPa~8MPa,分形劈裂注浆后,在DK326+738~+755已开挖段形成应力及应变传递,局部喷锚层鼓胀脱落(已通过径向注浆补强),说明注浆效果较好。
(四)弹塑体形成及范围
注浆的目的就是将围岩流塑体凝固为弹塑体,从钻探取芯及成像判断,通过注浆,DK326+721~DK326+738段围岩界定为弹塑体,围岩级别可以提高到软岩Ⅳ~Ⅴ级。
(五)地下水评价
涌水突泥时地下水位标高约为530米左右,围岩裂隙发育宽张,处于高压地下水渗流带,通过注浆,在DK326+721~DK326+738段未见明显裂隙,地下水处于绕流状态,极大提高隧道掘进环境。
(六)在高压分形劈裂注浆后,因注入应力较大,会出现应力回弹现象,在开挖锚喷层出现局部鼓胀、开裂、掉块是正常现象。
五、措施意见
(一)经研讨分析认为帷幕注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可进行下步施工。
(二)进一步明确下阶段应重视和落实的有关措施:
(1)掌子面掘进至DK326+723时停止掌子面掘进,于DK326+726~+723施作下一循环止浆墙。
(2)DK326+738~DK326+723段变更为Vd加强型复合式(有砟)衬砌,Vd加强型复合式(有砟)衬砌二衬厚度为55cm钢筋混凝土,初期支护厚度为27cm,加强支护采用全环I20b型钢,纵向间距0.6m/榀,每处锁脚锚管采用3根5m长Φ76钢管注浆加固。拱部超前支护采用拱部180°Φ108管棚及45°外插角Φ42小导管。于DK326+738里程处施做超前支护Φ108管棚,单根长15m,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10m,每环32根。45°外插角Φ42超前小导管,单根长4m,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3m,每环32根,与管棚交错布置。拱墙系统锚管采用45°外插角Φ42小导管,单根长4m,环向间距1m,纵向间距1m,每环22根,交错布置。施工方法由台阶法变更为三台阶法施工(上部第一级台阶和第二级台阶增设临时仰拱)。掌子面一级及二级台阶采用临时喷砼及玻璃纤维锚杆加固,喷砼厚10cm,0.6m一循环,锚杆采用Φ25玻璃纤维锚杆,单根长6m,间距1.2m*1.2m,梅花形布置,纵向3.0m一循环,辅以超前钻孔探测、地震波和地质雷达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施工过程中每隔5m于左右边墙每侧各施工3孔Φ89钢花管泄水孔(设置止水阀),单根长度7m(泄水孔具体长度依据钻进验证注浆加固范围可适当加长),施工过程中加强出水观测,若出水呈浑水流出及下循环注浆施工时浆液流出则关闭止水阀。
(3)DK326+738~DK326+723段开挖后若局部有出水量较大处则采用Φ42小导管径向注浆加固,单根长5m,注浆浆液为双液浆,间距1.5m*1.5m(环*纵),注浆压力2.5~3.5MPa。局部出水量较大处进行适当加密。注浆前进行压水试验,据此修正注浆压力、配合比等有关参数。现场注浆堵水布置Φ42小导管数量及注浆量由现场监理及时签认。
(4)DK326+738~DK326+723段仰拱施工前检测基地承载力是否满足180KPa,承载力低于180KPa时隧底增加钢花管注浆加固措施(具体长度视现场检测情况而定),钢花管采用Φ76钢管,长度5m,钢花管间距1m*1m,钢花管内采用水泥浆注浆处理,注浆量需监理工程师现场确认。仰拱开挖后尽快施作隧底注浆,施工中严格控制隧底开挖进尺,及时施作初期支护,以确保施工安全。
(5)DK326+738~DK326+723段开挖后若局部有出水量较大处则拱墙增设一道环向排水盲管,仰拱局部出水量较大处增设一道排水盲沟将出水引排至侧沟。
参考文献:
[1] 张通国.岭脚隧道涌水突泥段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4.
[2] 李森森.岭脚隧道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地质灾害处治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3] 李箐;李斯兵;赵青;曲道来.某隧道内溶洞涌水突泥处治方案设计[J].公路工程,2012,37(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