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对知识的关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提问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面向全体 提问技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对知识的关切,没有对知识的关切,就会对所学知识漠然置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近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体会到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起到抛砖引玉、发人深省的作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疑问的课堂,尤于一池死水,激不起求知的波澜。语文教学中,没有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没有思维的切入点。但,课堂的提问切忌盲目,切忌随性而发,而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与课文内容的发展,把握文本特点精心安排。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所提问题必须真正问到学生心里。长期以来,因提问策略不当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时有发生。常见的问题有:提问方式单一。具体表现为:1.一问一答多,追问深问少;教师提问多,学生主动问少。2.不关注提问的质。具体表现为:包办回答多(教师直接或间接给答案),学生独立思考少;表层问题多,深层问题少。3.不注重提问的量。具体表现为:提问的数量不多,提问的人次不多,成绩落后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多,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与教师的提问策略关系很大。因此,要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关注提问的“质”和“量”,把握提问时机,讲求提问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答习惯。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提问质量
从提出问题的策略上讲,面向全体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产生群体效应,保证全体学生都有时间、有动力对问题进行思考;对于整堂课的教学而言,教师应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操练的机会和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深浅有所差异。
二、设置情景,把握提问时机
设置情景提问不能仓促而问,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要先通过创设情景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然后提出问题。在情景中提问,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组织语言,使学生在情景的提示下,充分理解问题并做出准确回答。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可抓住文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罗布泊——仙湖——消逝了,罗布泊过去是怎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它到底遭遇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它消失了?这一系列的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出答案。
三、读透教材,巧设问题
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具体来说,问题设计要注意:1.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2.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3.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为学习指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四、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符合本堂课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六性”,即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整体性、深刻性和开放性。
五、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准”,即抓住学生的心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里所说的“准”,是指要围绕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必须抓住课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一步一步地深入,不能提过大过空的问题。如教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时如果这样问学生:“课文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回答。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木。”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问准问题,以“小切口”来体现大问题。例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因为课文很长,如果教师在提问时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而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只要抓住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作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和课堂讨论的风向标,让学生围绕着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这样逐渐深入,学生们由此就能透彻理解全文。
六、注重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义,同时还要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深度,并且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的同时,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又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黑暗,战争残酷,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教师提问引导,“如果当时社会上都是陶渊明这样的人,社会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很多学生经此一问,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七、提问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妻子”在文中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本文中像这种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词义不同的情况,你能找出几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面向全体 提问技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对知识的关切,没有对知识的关切,就会对所学知识漠然置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近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体会到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起到抛砖引玉、发人深省的作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疑问的课堂,尤于一池死水,激不起求知的波澜。语文教学中,没有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没有思维的切入点。但,课堂的提问切忌盲目,切忌随性而发,而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与课文内容的发展,把握文本特点精心安排。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所提问题必须真正问到学生心里。长期以来,因提问策略不当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时有发生。常见的问题有:提问方式单一。具体表现为:1.一问一答多,追问深问少;教师提问多,学生主动问少。2.不关注提问的质。具体表现为:包办回答多(教师直接或间接给答案),学生独立思考少;表层问题多,深层问题少。3.不注重提问的量。具体表现为:提问的数量不多,提问的人次不多,成绩落后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多,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与教师的提问策略关系很大。因此,要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关注提问的“质”和“量”,把握提问时机,讲求提问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答习惯。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提问质量
从提出问题的策略上讲,面向全体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产生群体效应,保证全体学生都有时间、有动力对问题进行思考;对于整堂课的教学而言,教师应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操练的机会和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深浅有所差异。
二、设置情景,把握提问时机
设置情景提问不能仓促而问,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要先通过创设情景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然后提出问题。在情景中提问,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组织语言,使学生在情景的提示下,充分理解问题并做出准确回答。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可抓住文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罗布泊——仙湖——消逝了,罗布泊过去是怎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它到底遭遇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它消失了?这一系列的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出答案。
三、读透教材,巧设问题
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具体来说,问题设计要注意:1.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2.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3.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为学习指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四、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符合本堂课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六性”,即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整体性、深刻性和开放性。
五、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准”,即抓住学生的心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里所说的“准”,是指要围绕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必须抓住课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一步一步地深入,不能提过大过空的问题。如教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时如果这样问学生:“课文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回答。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木。”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问准问题,以“小切口”来体现大问题。例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因为课文很长,如果教师在提问时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而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只要抓住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作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和课堂讨论的风向标,让学生围绕着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这样逐渐深入,学生们由此就能透彻理解全文。
六、注重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义,同时还要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深度,并且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的同时,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又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黑暗,战争残酷,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教师提问引导,“如果当时社会上都是陶渊明这样的人,社会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很多学生经此一问,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七、提问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妻子”在文中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本文中像这种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词义不同的情况,你能找出几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