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重点论述如何把生活常识导入机械理论课教学: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捕捉生活常识,巧妙解释抽象的理论;师生互动,拉近教与学的距离;运用网络,实现无意识记忆;走出校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机械专业课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活常识 教学情境 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专业课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属于抽象的专业理论。对刚入学的中职生来说,他们生活空间相对狭窄,对机械行业缺乏感性认识,同时,这些专业知识抽象且理论性较强,这些给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的困难。鉴此,笔者认为把生活常识融入机械理论课教学,可以解决上述难题。
一、精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多数是先入为主的,首次的认知对后续学习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学好某一专业课程,首先要对本课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个信息来源于绪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讲解好各门机械专业课绪论部分的内容。笔者对机械基础课绪论知识的导入、拓展、收拢和点睛做了精心的设计。上课开始时,笔者就用实例引出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感知:缝纫机启动时会出现踩不动或倒转的现象;水龙头的拧紧与旋松;汽车的调速装置;飞机着陆轮着陆时承受机身的重量能安全平稳着陆……这些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他们会比较熟悉。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很快就会拉近学生与这门专业学科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机械基础学科研究的是他们身边的现象,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就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把绪论部分的内容上好、讲解充分,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捕捉常识,巧释抽象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观察和收集生活中的常识,在备课阶段将它们精心筛选、剪裁,最后运用到教学上,让学生通过具体、鲜活的生活实例来感悟、理解直至掌握理论知识。例如,笔者在讲述极限配合的直线度公差时,若在公差值0.12前面加“Φ”时,公差带的形状是直径为0.12的圆柱面区域,也即无论该圆柱体轴线的误差有多大,该轴线都必须在直径为Φ0.12的圆柱面内波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笔者做了如下的比喻:把一条蚯蚓放入一个圆筒中,然后两端封口,无论蚯蚓如何爬动,都不会跑出圆筒,圆筒的直径就是蚯蚓的活动区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含义。
三、师生互动,拉近教学距离
机械专业课教学,可以直接使用的教具是比较少的。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具下理解并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触手可得的物品作为教具。记得笔者在讲述渐开线的形成原理时,本来自备了一些细绳和一个圆柱体,准备在课堂上演示。可是,到了课堂上,笔者突然萌生一个想法:何不就在学生身边找圆柱体作为“教具”,于是准备做演示实验时,笔者有意识地问学生:谁有圆柱形物件?学生顿时都兴奋起来。在笑声中,有学生递上来一个喝水的圆柱体玻璃瓶。笔者便用该玻璃瓶演示渐开线的形成原理。演示完毕,笔者又趁热打铁,安排学生分组演示,于是学生手中的圆珠笔、钢笔都“变”成了学习道具。在这样愉快的氛围里,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快乐。
四、运用网络,学习知识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机械专业学科的知识已被制成动画。这些动画色彩搭配艳丽、动感强,视觉效果好,极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情趣中,学习知识。在讲解凸轮机构时,笔者就借助于网络上有关凸轮机构的flash动画,形象地演示了凸轮机构的组成、形状、从动件的基本类型、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学生极其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理论知识。
五、走出校门,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出校门进工厂,把抽象的理论和鲜活的实践直接结合起来。在讲述金属工艺学中的铸造知识时,笔者就带领学生走进铸造车间,亲自观察工人师傅是如何造型、造芯,如何浇注等一系列过程后,使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掌握相关知识。
把生活常识导入机械理论课教学,运用感知、体验、实践、领悟等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探源性学习。这种由认识到情感、再行为的变化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机械专业课的兴趣。生动而又形象的生活常识,分解了专业理论课的难度,搬掉了学习途中的“拦路石”,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如此教学互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一定会提高。
关键词:生活常识 教学情境 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专业课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属于抽象的专业理论。对刚入学的中职生来说,他们生活空间相对狭窄,对机械行业缺乏感性认识,同时,这些专业知识抽象且理论性较强,这些给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的困难。鉴此,笔者认为把生活常识融入机械理论课教学,可以解决上述难题。
一、精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多数是先入为主的,首次的认知对后续学习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学好某一专业课程,首先要对本课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个信息来源于绪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讲解好各门机械专业课绪论部分的内容。笔者对机械基础课绪论知识的导入、拓展、收拢和点睛做了精心的设计。上课开始时,笔者就用实例引出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感知:缝纫机启动时会出现踩不动或倒转的现象;水龙头的拧紧与旋松;汽车的调速装置;飞机着陆轮着陆时承受机身的重量能安全平稳着陆……这些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他们会比较熟悉。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很快就会拉近学生与这门专业学科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机械基础学科研究的是他们身边的现象,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就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把绪论部分的内容上好、讲解充分,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捕捉常识,巧释抽象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观察和收集生活中的常识,在备课阶段将它们精心筛选、剪裁,最后运用到教学上,让学生通过具体、鲜活的生活实例来感悟、理解直至掌握理论知识。例如,笔者在讲述极限配合的直线度公差时,若在公差值0.12前面加“Φ”时,公差带的形状是直径为0.12的圆柱面区域,也即无论该圆柱体轴线的误差有多大,该轴线都必须在直径为Φ0.12的圆柱面内波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笔者做了如下的比喻:把一条蚯蚓放入一个圆筒中,然后两端封口,无论蚯蚓如何爬动,都不会跑出圆筒,圆筒的直径就是蚯蚓的活动区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含义。
三、师生互动,拉近教学距离
机械专业课教学,可以直接使用的教具是比较少的。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具下理解并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触手可得的物品作为教具。记得笔者在讲述渐开线的形成原理时,本来自备了一些细绳和一个圆柱体,准备在课堂上演示。可是,到了课堂上,笔者突然萌生一个想法:何不就在学生身边找圆柱体作为“教具”,于是准备做演示实验时,笔者有意识地问学生:谁有圆柱形物件?学生顿时都兴奋起来。在笑声中,有学生递上来一个喝水的圆柱体玻璃瓶。笔者便用该玻璃瓶演示渐开线的形成原理。演示完毕,笔者又趁热打铁,安排学生分组演示,于是学生手中的圆珠笔、钢笔都“变”成了学习道具。在这样愉快的氛围里,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快乐。
四、运用网络,学习知识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机械专业学科的知识已被制成动画。这些动画色彩搭配艳丽、动感强,视觉效果好,极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情趣中,学习知识。在讲解凸轮机构时,笔者就借助于网络上有关凸轮机构的flash动画,形象地演示了凸轮机构的组成、形状、从动件的基本类型、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学生极其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理论知识。
五、走出校门,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出校门进工厂,把抽象的理论和鲜活的实践直接结合起来。在讲述金属工艺学中的铸造知识时,笔者就带领学生走进铸造车间,亲自观察工人师傅是如何造型、造芯,如何浇注等一系列过程后,使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掌握相关知识。
把生活常识导入机械理论课教学,运用感知、体验、实践、领悟等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探源性学习。这种由认识到情感、再行为的变化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机械专业课的兴趣。生动而又形象的生活常识,分解了专业理论课的难度,搬掉了学习途中的“拦路石”,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如此教学互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