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背后的秘密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setsha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投入到绘画中。很多人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绘画作品始终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初学者普遍认为苦练是唯一的出路,从来没有思考什么是绘画。他们像相机一样去模仿对象,画出所有的细节,很多蹩脚的画家,自作聪明,把人物的肌肉画得面面俱到,毫无美感可言。别人看他的画,就会觉得人不是人,肌肉不是肌肉,描绘一个人物或某种事物,应当避免画得跟木头一样死板,也就是说,要做到动作匀称、平衡、自然。如果想把某件事物表现得极具说服力,人们就必须向自然学习。
  绘画虽然是一门手艺,但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时间和悟性。悟性不是指一个人的天赋,而是指一个人的思考深度。一些人可能有一个很好的老师,或一个著名的大师可以临摹,但是创作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最根本使命,也是最大的动力。在这个时代,要想找到只属于自己的绘画,成就一个艺术家的终极追求,需要不懈努力,深入思考,努力探究画面背后的秘密。
  早在文艺复兴之前,在灰暗的中世纪,人们并没有对身边漠不关心。虽然人们非常仔细地研究自然,也热切地研究自然,但是因为以往概念和观念的束缚,过于注重观察事物的外表,反而会阻碍思维的发散。在不断的创作中,如果画家没有思考作品的呈现方式,就会自然地形成一种视觉惯性。这是对事物的一种认知方法。
  西方傳统的古典艺术制作工艺严谨,但它不单单是一种绘画技法,背后有时代背景做支撑。从古典绘画兴起到文艺复兴,文明不断地上升到顶峰,最终又会一次又一次地跌回原点,然后重新一步步地向上攀爬。人类文明也在这种反复中,不断发展。同样的发明创造、经济萧条、文化停滞的黑暗时代和同样的学术、科学及艺术的重生,也在几代文明中反复出现,成为永恒的往复。人类的故事始终在纠正错误中循环,混沌中存在生机,前进中也伴随着衰落,因为人类是地球的产物,而非它的主人。人类的故事在宇宙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对其进行研究,再对其做出遗忘。因为那些东西只是受他们的习惯所操纵,实际上是不断重复的相同东西,这种变化完全是由外在的事情决定的,它妨碍画家对现实的体验,那是一种惰性。绘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技法与精神更是绘画的支柱。
  西方文化的支撑是哲学的理性,哲学的理性使当时还处于文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能够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人们可以站在思想的高峰,超然于生活的琐碎。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是哲学的黄金年代,追寻难以把握的真理远比追求物质的生活方式荣耀得多。但是,人们由于优柔寡断、碌碌无为,多半难寻所谓生命的意义。绘画也是一样,哲学家与画家不满足描述事实,希望将事实与历史联系起来。
  用理性方式来看待自然,可以培养出抽象的思维习惯。抽象的范围很广,自身就形成了一个主题。抽象作为一种驱策,它有别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为了找到恒定不变的核心,因抽象不变,所以人们愿意认为它是真正的现实。这种驱策一直存在,人们靠它从纷乱的经验中理出规则,并总结出系统的方法。但是,科学对抽象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待自然的眼光。
  古典绘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所表现的物体看上去应当有立体感。因此,出现在画面上的主体和背景物体应该符合透视规律——物体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清晰度随距离变远而缩减。在这三种透视维度中,第一种是人眼的成像原理,还有就是眼睛与物体之间存在空气的缘故。绘画还要求人的动作应当符合画面效果,形态应当多样化且自然。这样,人们看起来不至于都是一个模样。如果想要检验自己的绘画与实物是否完全相符,可以用一面镜子,仔细观察在镜子中呈现的镜像,看两者是否对应。可以把镜子当作参照,因为镜子表面呈现出的物体影像在多个方面与绘画是相同的:绘画是一个平面,镜子也是一个平面;绘画可以在平面中让物体产生立体空间感,镜子也能做到;绘画是无法用触觉感知的,绘画中的物体看似有弧度,有凹凸,却不能握在手中,镜子也是一样,绘画借助轮廓、阴影和光线使得物体呈现立体效果,与镜子相比,人们手中的颜料能够更强大。只要构图得当,肯花工夫,就能创作出精美的绘画,就跟一面镜子反射出自然景色一样。
  物体的边界完全不重要。因为那只是一个面,它既不属于物体之内,也不属于物体之外,而是连接物体与外界的媒介。要注意,物体的侧面边界只是该物体的轮廓,该线条的宽度不可见的。因此,画家不要在物体的边缘上画清晰、浓重的线条,尤其是在描绘需要缩小比例的远距离事物的时候。因此从远处望去,这些物体的外部轮廓和内部轮廓特征都将变得模糊。
  例如,画人要达到如实的模仿意味着必须了解对像,需要对人体结构、物体的形状和质地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于是,人体解剖成为教学的一部分,画家直接对裸体进行写真。一幅画要称得上藝术,还必须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艺术家为了画面构图和协调,必须自发地重新组合。同时,还需要对人物、人物的位置、光线、影子和颜色的相对关系做一定的扭曲,画家必须学会思考。达·芬奇就提出绘画要用头脑。如果只凭视觉经验画出眼睛所见到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和一面镜子一样只会复制面前的东西,但不知道画的东西是什么。艺术家的绘画更像是一种科学研究,去学习并了解对象。这就需要更完美的、更有超越性的形式,必须塑造现实。
  对于每一位合格的艺术创作者来说,每一幅艺术作品都蕴藏着属于创作者自身的东西。这种经验源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形态等因素,在某个特定时期,艺术家过去烙在内心深处的记忆,在绘画时会被回忆起来,重新再现当时感受事物的印象,这才是真正亲历的东西。这些东西深深地进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而不会被遗忘。而那些经不起时间考验而被遗忘的琐事是不重要的,它们不属于画家。因此,将曾经经历过的东西从内心世界回忆起来,并把这种经历或者经验牢牢抓住,变成作品,才是艺术家的本职工作。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
其他文献
在我国文化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时期,众多新兴城市也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新兴城市年龄较年轻,大部分新兴城市在文化发展、资源利用、经济实力等方面都与老牌城市的
太行山是我国中东部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对象。鉴于此,本文对以太行山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进行梳理,总结了这些作品的艺术特征,并就今后的创作提出建议。  一、以太行山为主题的中国画创作发展概述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绵延400余公里。它既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自古以来,太行山都是中国画
期刊
#
本文旨在分析盐湖镁资源产业发展研究,采用镁资源论文、专利等研究方法,分析盐湖镁资源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镁资源技术及产业发展展望,立足青海盐湖镁资源产业发展,探索
如果说1993年14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栗宪庭带领下首次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是中国当代艺术进军威尼斯的开始,那么今年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则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大面积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妇女法律地位的高低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清末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中国的封建制度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和瓦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生了许多重
期刊
兼并势力是研究宋代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顺清王朝兴败的紧要线路.宋代兼并势力乞于太祖,一方面是以富养官的思想产物、另一方面则是二税法征税制度引发的结果.在思想
期刊
色彩是绘画中流动的生命,也是人类视知觉中最具刺激力和感受力的信号。中国绘画史如从彩陶艺术算起至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中国绘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土壤中孕育了五色和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进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与国际市场竞争阶段,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但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是,中国的文化处在极端逆差状态。所以文化“走出去”变为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