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业划转高校作为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合理定位,彰显办学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合作,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等手段来提高办学质量和自身知名度。
关键词:行业划转高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08-01
行业划转高校是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由原来的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调整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地方政府管理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1]。其自身具有扎根行业服务地方、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产业链进行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的明显特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变革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行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与平台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在新时期实现更好的发展,也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内涵是与外延相对的逻辑学概念。内涵式发展是指以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事物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结构优化等;外延式发展是指以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事物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长、投资的扩大等。即内涵发展是质变过程,外延发展是量变过程[2]。
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主要是指通过增设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学校面积等措施来扩大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1999年以来,为实现教育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主要走的就是外延式发展道路。这种发展道路使我国迅速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增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3]。但与此同时,外延式发展也带来了资源紧张、动力不强、后劲不足以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协调等问题。
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更加强调办学特色和改革创新。高校需通过弘扬大学精神,革新办学手段,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和完善学科及专业设置,完善管理体制,激发教育要素潜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手段来提升高校自身的软实力。
二、行业划转高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1、依托行业优势,凸显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独特性和优质性的统一,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定位确定了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行业划转高校本身具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和学科优势,在新的形式下,要取得新的发展,打造出自身品牌,就必须不断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地位,坚定的走特色发展道路。这也是行业高校自身保持生机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坚持把提升办学质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目标
高校的办学质量往往是决定社会对大学的评价,学生选择大学,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所以说,办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高校一切的工作中心都必须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通过各项措施来实现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行业划转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抓住这一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稳定办学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强化行业特色、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明确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然后根据目标定位确立教育层次、学科和专业设置等;三是制定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四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从而保障各项措施的稳步推行。
3、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
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应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贴近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动力。服务社会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源泉,社会服务功能正在成为大学功能中新的增长点和竞争的战略高地。行业高校应利用其深厚的行业背景,立足地方和行业,注重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与之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注重将科学研究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水平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4、以共建谋行业特色高校跨越式发展
高校联合共建,是指不改变高等学校现有隶属关系条件下,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政府、社会和行业主管部门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校建设和发展,整合各方资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迅速提升。这种发展模式,可使各参与方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4]。行业划转高校可以通过共建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获得多方支持,以更好的融入行业、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这对于高校自身,或者国家、行业、地方都意义重大。可以说共建是行业划转高校内涵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行业高校联合共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学科共建。行业划转高校的特色在于行业,要紧紧依托行业学科优势,在服务行业中寻求发展。行业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去主动适应、主动融入、主动服务行业发展,力求将自身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保持并不断加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行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是加强联合培养。行业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划转高校的人才培养,因此,行业划转高校需根据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具体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规模。做好毕业生使用情况调查,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适时调整培养环节和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可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或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同时与行业联合共建一批产学研基地,共同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是加强联合科研。地方高校的活力在于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效互动。行业划转高校应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行业优势明显,与行业、地方政府和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注重将科学研究同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如共建科技创新团队,联合申报行业行业类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共建高新技术转化中心等。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李北群.划转地方管理后的行业特色高校建设[J].江苏高教,2008(06).
[2]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3]于光.提升高校软实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李廉水.以共建谋行业特色高校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003)
关键词:行业划转高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08-01
行业划转高校是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由原来的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调整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地方政府管理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1]。其自身具有扎根行业服务地方、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产业链进行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的明显特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变革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行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与平台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在新时期实现更好的发展,也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内涵是与外延相对的逻辑学概念。内涵式发展是指以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事物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结构优化等;外延式发展是指以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事物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规模的膨胀、数量的增长、投资的扩大等。即内涵发展是质变过程,外延发展是量变过程[2]。
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主要是指通过增设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学校面积等措施来扩大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1999年以来,为实现教育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主要走的就是外延式发展道路。这种发展道路使我国迅速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增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3]。但与此同时,外延式发展也带来了资源紧张、动力不强、后劲不足以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协调等问题。
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更加强调办学特色和改革创新。高校需通过弘扬大学精神,革新办学手段,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和完善学科及专业设置,完善管理体制,激发教育要素潜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手段来提升高校自身的软实力。
二、行业划转高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1、依托行业优势,凸显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独特性和优质性的统一,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定位确定了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行业划转高校本身具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和学科优势,在新的形式下,要取得新的发展,打造出自身品牌,就必须不断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地位,坚定的走特色发展道路。这也是行业高校自身保持生机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坚持把提升办学质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目标
高校的办学质量往往是决定社会对大学的评价,学生选择大学,大学的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所以说,办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高校一切的工作中心都必须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通过各项措施来实现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行业划转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抓住这一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稳定办学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强化行业特色、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明确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然后根据目标定位确立教育层次、学科和专业设置等;三是制定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四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从而保障各项措施的稳步推行。
3、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
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应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贴近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动力。服务社会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源泉,社会服务功能正在成为大学功能中新的增长点和竞争的战略高地。行业高校应利用其深厚的行业背景,立足地方和行业,注重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与之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注重将科学研究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水平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4、以共建谋行业特色高校跨越式发展
高校联合共建,是指不改变高等学校现有隶属关系条件下,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政府、社会和行业主管部门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校建设和发展,整合各方资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迅速提升。这种发展模式,可使各参与方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4]。行业划转高校可以通过共建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获得多方支持,以更好的融入行业、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这对于高校自身,或者国家、行业、地方都意义重大。可以说共建是行业划转高校内涵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行业高校联合共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学科共建。行业划转高校的特色在于行业,要紧紧依托行业学科优势,在服务行业中寻求发展。行业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去主动适应、主动融入、主动服务行业发展,力求将自身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保持并不断加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行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是加强联合培养。行业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划转高校的人才培养,因此,行业划转高校需根据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具体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规模。做好毕业生使用情况调查,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适时调整培养环节和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可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或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同时与行业联合共建一批产学研基地,共同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是加强联合科研。地方高校的活力在于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效互动。行业划转高校应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行业优势明显,与行业、地方政府和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注重将科学研究同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如共建科技创新团队,联合申报行业行业类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共建高新技术转化中心等。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李北群.划转地方管理后的行业特色高校建设[J].江苏高教,2008(06).
[2]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3]于光.提升高校软实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李廉水.以共建谋行业特色高校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