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之友》正在开展关于“绿色出版”的讨论,笔者拜读了第9期、第11期的有关文章,如《绿色出版:你准备好了么?》《倡导绿色出版,加快推进出版发展方式的转变》,觉得缺失了一项重要内容:语言的纯洁与健康。现就这个问题谈点浅见,参加“绿色出版”的讨论。
“语言失范,逻辑混乱”
我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语言的纯洁与健康”?因为现代社会的语言环境出了问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生前曾用“语言失范,逻辑混乱”形容语言问题的严重程度。吕先生躺在病榻上,对前来探望的《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说:现在是“社会语言文字全面混乱时期,字也错,词也错,语法也不通,文风也有问题”。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胡乔木,专门为十分流行的“最好水平”写了一篇短文,表示了对社会语言混乱的忧虑。他在文中指出:“在每天的广播里,差不多都在‘创造’着最好水平,每听到一次,我就不免难受,不免为我们的语言的前途担心。”
“最好水平”并不是个例,一个词语用错了,不但没有人去纠正它,反而像“流感”一样,迅速在新闻媒体和出版物中传播开来。举一个新近流行的病例:词汇。词汇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就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现在的媒体和出版物,却把“词汇”当做“词”“词组”的同义词。例如:“这种既要防通胀又要防衰退的困境,使我们想到一个相对遥远的词汇:‘滞胀”’。“这时便想起一个词汇:行云流水。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境界”。稍有汉语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滞胀”与“行云流水”都不是“词汇”,而是汉语词汇里的词和词组。
另外,近义词混淆错用更为普遍。比如,“权力”“权利”混淆,“实验”“试验”不分,“分辩”“分辨”混淆,“服法”“伏法”不分。
同样,滥用成语的现象也频频见于新闻媒体和出版物。例如,成语“美轮美奂”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美轮美奂”即轮美奂美,故又作“轮奂美”。轮,轮困,古代的圆形粮仓,在成语里比喻“高大”;奂,含义是“众多”。成语用“美轮”和“美奂”来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宏丽,所以“美轮美奂”只能用来形容建筑物。现在的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却“创造性”地用它形容一切美的事物,什么舞蹈、绘画、瓷器、服装、天鹅、山水乃至美女,全都“美轮美奂”起来。
还有,用词褒贬错位的情况也很普遍。汉语词汇里有些词,含有感情色彩义,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或厌恶、贬斥的感情,前者称作“褒义词”,后者称作“贬义词”。然而,现在常见用词褒贬错位,造成欲褒实贬或欲贬实褒与说话人意愿相反的效果。例如,“差强人意”原本是褒义词,含义是“令人比较满意”,而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却把它用作贬义词,误解为“很差劲”。“炙手可热”是贬义词,比喻权大气盛,而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却把它用作褒义词,以为是“很火”的同义词。
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更是新闻媒体和出版物里普遍存在的错误。《咬文嚼字》编辑部检查了382种出版物,发现差错率≤1/10000的74种,仅占19.37%;差错率>1/10000的却多达308种,占80.63%,其中逻辑错误、语法错误几乎占错误总数的1/5。中国逻辑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等单位,组织24位挑错能手,对2006年7月14日出版的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内的28种大报挑错,挑出错误1289处,平均每种报纸(1~8版)有错46处,平均每版有错5.8处。其中语法错误占19.5%,逻辑错误占14.6,两项相加共占34.1%。
宋原放先生在《中国出版史》中分析明代出版的功过时指出:“是急功近利,使坊间书肆发达起来,造福文化;又是急功近利,使坊间书肆邪出正道,给文化事业造成了一定后患。”正是由于书商急功近利,编校粗疏,以致图书错误百出。后人评价说:“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如果我们重演明代的“邪出正道”,让“无错不成书”继续下去,“绿色出版”从何谈起!
必须正确地运用语言表现思想、传承文化
苏东坡写过一篇《李氏山房藏书记》,他是这样论述书的价值的——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革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敝,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不敝,取之不竭,……唯书乎!
苏东坡看到了作为精神消费对象的书和生活消费对象的本质区别:它不但“悦于人之耳目”,又“适于用”,而且“用之不敝,取之不竭”。
俄国19世纪哲学家、作家赫尔岑,对书的本质特征曾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赫尔岑说:“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未来接替他的站岗人的命令。人类的全部生活,会在书本上有条不紊地留下印记: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而书却留存下去。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在书中记述了人类的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白,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图书是精神消费对象,是思想文化载体,通过传播思想文化信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发挥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塑造灵魂的作用。图书又是积累文化的宝库,时过境迁,朝代更替,乃至国家消亡,书却能够承载历史,超越时空,世代传承。从书中,人们能够迅速汲取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积累的知识;从书中,人们能够冲破时空的局限观察世界;从书中,人们能够超越独自思维的单信道联系,横从中外、纵从古今获得信息。我国古代学者曾经对书的内在特质作过这样的概括:立言,存史,育人,资政,传承。
书靠什么立言、存史、育人、资政和传承?靠文字,图书里的思想文化信息,是通过文字符号记录和贮存的。
南朝文论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心既托声言,言亦寄形于字。”心,指思想,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要通过文字来记录。他还做了个比喻:文字“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言语有声音、有意义而无形体,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文章并印制出版,就成了有形、可读、可解、可传的出版物。文章是怎样构成的?刘勰是这样回答的:“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据此,他提出著书立说的三条最基本的要求:章无疵,句无玷,字不妄。要达到这三条要求,就必须正确用字、用词、造句,还要讲究逻辑和篇章结构。语言失范、思维混乱的书,虽然有形,但不可读、不可解、不可传。所以,语言文字的质量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
“绿色出版”不应该缺失“语言生态”
在讨论“绿色出版”的意义、制订“绿色出版”的方略时,必须全面理解“绿色出版”。
《编辑之友》在关于“绿色出版”的讨论中,将“绿色出版”的基本内容概括为绿色内容、绿色材料和绿色产业体系,将“绿色出版”的基本目标概括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有效出版”、出版载体和出版过程的数字化。现在“无效出版”的现象十分严重,低层次地重复出版,低俗出版物充斥市场,还有伪科学的泛滥,不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更危害社会、贻害子孙。纸的发明,图书载体的纸质化,曾经是我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现在,纸的大量制造,出版过程的能源消耗,正在走向反面,已经危及人类的安全,因而必须尽快改变出版方式。所以,提出“有效出版”、出版载体和出版过程的数字化都是正确的。但是,语言生态不应该缺失,没有“绿色语言”,“绿色内容”无从谈起。“绿色出版”的基本内容还应该包括“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必须同时追求“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语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的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社论指出: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现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每一种报纸,每一种出版物,都是为了向群众宣传真理、指示任务和方法而存在的。它们在群众中影响极大,因此必须使任何出版物都能用正确的语言来表现思想,使思想为群众所正确地掌握,从而产生正确的物质力量。毛泽东主席当年发出的“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伟大号召,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语言失范,逻辑混乱”
我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语言的纯洁与健康”?因为现代社会的语言环境出了问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生前曾用“语言失范,逻辑混乱”形容语言问题的严重程度。吕先生躺在病榻上,对前来探望的《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说:现在是“社会语言文字全面混乱时期,字也错,词也错,语法也不通,文风也有问题”。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胡乔木,专门为十分流行的“最好水平”写了一篇短文,表示了对社会语言混乱的忧虑。他在文中指出:“在每天的广播里,差不多都在‘创造’着最好水平,每听到一次,我就不免难受,不免为我们的语言的前途担心。”
“最好水平”并不是个例,一个词语用错了,不但没有人去纠正它,反而像“流感”一样,迅速在新闻媒体和出版物中传播开来。举一个新近流行的病例:词汇。词汇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就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现在的媒体和出版物,却把“词汇”当做“词”“词组”的同义词。例如:“这种既要防通胀又要防衰退的困境,使我们想到一个相对遥远的词汇:‘滞胀”’。“这时便想起一个词汇:行云流水。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境界”。稍有汉语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滞胀”与“行云流水”都不是“词汇”,而是汉语词汇里的词和词组。
另外,近义词混淆错用更为普遍。比如,“权力”“权利”混淆,“实验”“试验”不分,“分辩”“分辨”混淆,“服法”“伏法”不分。
同样,滥用成语的现象也频频见于新闻媒体和出版物。例如,成语“美轮美奂”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美轮美奂”即轮美奂美,故又作“轮奂美”。轮,轮困,古代的圆形粮仓,在成语里比喻“高大”;奂,含义是“众多”。成语用“美轮”和“美奂”来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宏丽,所以“美轮美奂”只能用来形容建筑物。现在的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却“创造性”地用它形容一切美的事物,什么舞蹈、绘画、瓷器、服装、天鹅、山水乃至美女,全都“美轮美奂”起来。
还有,用词褒贬错位的情况也很普遍。汉语词汇里有些词,含有感情色彩义,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或厌恶、贬斥的感情,前者称作“褒义词”,后者称作“贬义词”。然而,现在常见用词褒贬错位,造成欲褒实贬或欲贬实褒与说话人意愿相反的效果。例如,“差强人意”原本是褒义词,含义是“令人比较满意”,而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却把它用作贬义词,误解为“很差劲”。“炙手可热”是贬义词,比喻权大气盛,而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却把它用作褒义词,以为是“很火”的同义词。
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更是新闻媒体和出版物里普遍存在的错误。《咬文嚼字》编辑部检查了382种出版物,发现差错率≤1/10000的74种,仅占19.37%;差错率>1/10000的却多达308种,占80.63%,其中逻辑错误、语法错误几乎占错误总数的1/5。中国逻辑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等单位,组织24位挑错能手,对2006年7月14日出版的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内的28种大报挑错,挑出错误1289处,平均每种报纸(1~8版)有错46处,平均每版有错5.8处。其中语法错误占19.5%,逻辑错误占14.6,两项相加共占34.1%。
宋原放先生在《中国出版史》中分析明代出版的功过时指出:“是急功近利,使坊间书肆发达起来,造福文化;又是急功近利,使坊间书肆邪出正道,给文化事业造成了一定后患。”正是由于书商急功近利,编校粗疏,以致图书错误百出。后人评价说:“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如果我们重演明代的“邪出正道”,让“无错不成书”继续下去,“绿色出版”从何谈起!
必须正确地运用语言表现思想、传承文化
苏东坡写过一篇《李氏山房藏书记》,他是这样论述书的价值的——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革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敝,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不敝,取之不竭,……唯书乎!
苏东坡看到了作为精神消费对象的书和生活消费对象的本质区别:它不但“悦于人之耳目”,又“适于用”,而且“用之不敝,取之不竭”。
俄国19世纪哲学家、作家赫尔岑,对书的本质特征曾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赫尔岑说:“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未来接替他的站岗人的命令。人类的全部生活,会在书本上有条不紊地留下印记: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而书却留存下去。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在书中记述了人类的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白,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图书是精神消费对象,是思想文化载体,通过传播思想文化信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发挥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塑造灵魂的作用。图书又是积累文化的宝库,时过境迁,朝代更替,乃至国家消亡,书却能够承载历史,超越时空,世代传承。从书中,人们能够迅速汲取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积累的知识;从书中,人们能够冲破时空的局限观察世界;从书中,人们能够超越独自思维的单信道联系,横从中外、纵从古今获得信息。我国古代学者曾经对书的内在特质作过这样的概括:立言,存史,育人,资政,传承。
书靠什么立言、存史、育人、资政和传承?靠文字,图书里的思想文化信息,是通过文字符号记录和贮存的。
南朝文论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心既托声言,言亦寄形于字。”心,指思想,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要通过文字来记录。他还做了个比喻:文字“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言语有声音、有意义而无形体,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文章并印制出版,就成了有形、可读、可解、可传的出版物。文章是怎样构成的?刘勰是这样回答的:“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据此,他提出著书立说的三条最基本的要求:章无疵,句无玷,字不妄。要达到这三条要求,就必须正确用字、用词、造句,还要讲究逻辑和篇章结构。语言失范、思维混乱的书,虽然有形,但不可读、不可解、不可传。所以,语言文字的质量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
“绿色出版”不应该缺失“语言生态”
在讨论“绿色出版”的意义、制订“绿色出版”的方略时,必须全面理解“绿色出版”。
《编辑之友》在关于“绿色出版”的讨论中,将“绿色出版”的基本内容概括为绿色内容、绿色材料和绿色产业体系,将“绿色出版”的基本目标概括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有效出版”、出版载体和出版过程的数字化。现在“无效出版”的现象十分严重,低层次地重复出版,低俗出版物充斥市场,还有伪科学的泛滥,不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更危害社会、贻害子孙。纸的发明,图书载体的纸质化,曾经是我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现在,纸的大量制造,出版过程的能源消耗,正在走向反面,已经危及人类的安全,因而必须尽快改变出版方式。所以,提出“有效出版”、出版载体和出版过程的数字化都是正确的。但是,语言生态不应该缺失,没有“绿色语言”,“绿色内容”无从谈起。“绿色出版”的基本内容还应该包括“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必须同时追求“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语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的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社论指出: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现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每一种报纸,每一种出版物,都是为了向群众宣传真理、指示任务和方法而存在的。它们在群众中影响极大,因此必须使任何出版物都能用正确的语言来表现思想,使思想为群众所正确地掌握,从而产生正确的物质力量。毛泽东主席当年发出的“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伟大号召,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