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了解和接受婚姻的“遗传”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是独立的,是很特别的,是与众不同的一个人。婚姻初期,也许很多人都想过:“我永远不要像我的爸爸妈妈那样,明明不相爱了还要生活在一起。”“我结婚后绝不会像我的父母那样吵架。”“我们肯定不会像他们过得那样无趣。”但是,有了孩子后,你发现一切都变了。你斥责老公的形式很像你的母亲,原来你觉得父母不应该总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但是你发现你们争执得比他们还凶。
实际上是有孩子之后,我们才有机会更像我们的父母,生活模式也越来越像(也许越想拼命地让形式不像,但内核总是一样)。关于婚姻的理想都破灭了,我们甚至没有办法比我们的父母做得更好。天哪,怎么会这么不完美!
没有意识到这些,有了孩子之后的婚姻关系可能会出现各种让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的问题;但是了解之后,也不要陷入到那种束手就擒、宿命的绝望里,否则婚姻就没办法成长,你也没有更多的激情、创造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确会受到原生家庭、自己的父母婚姻模式的“遗传”,这是命运的一部分,就像血液、肤色不能改变。但早些了解、接受它,会使我们在调整婚姻关系之前,让心态好一些,学会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当然,了解和接受最重要的作用,是帮你区分出哪些能改变,哪些不能改变。
2.学会乐观地看待问题
先来看看这3位丈夫,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配偶,你会对婚姻绝望吗?
●一位丈夫在争执时有点儿强迫症,即对一点儿的小问题都要拿出来一讲再讲。比如每天都要叮嘱妻子外出时要牵好宝宝的手,以免把孩子丢了。
●一位丈夫总是缺乏自信,什么主都做不了,大事小事都要问妻子的意见。买水果都要打几个电话问买哪种、多少钱的。
●一位丈夫很固执,自己认定的事别人不能轻易改变。比如认为宝宝生病就必须去医院,家里人说在家看看情况再去,他无论如何都不同意。
有趣的是,这3个家庭都很幸福。第一位妻子轻描淡写地说:“我觉得这种反复提醒很有必要,因为这样的话,我家的很多小问题就不会转化成大问题了。”第二位妻子自豪地说:“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来照顾他、关心他。”第三位妻子的解释是:“我尊重他的决定,这恰恰表明他不是个三心二意的人。”
学会乐观地看待问题,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同时它可以在婚姻关系上,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的婚姻关系调整中帮上忙。纽约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们花10年时间追踪这种乐观看待事物的方式对婚姻的影响,他们的发现是,成功的婚姻有多种乐观与悲观的排列组合,即夫妻二人中只要有一方善于乐观地看待问题,婚姻就能持久。还有一项追踪报道发现,婚姻的满意度与乐观看待事物的能力是一起上升的。看来,练习在婚姻中拥有乐观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对好的事情进行永久性和普遍性的解释,比如把妻子做好了某件事解释为“她很聪明”“她关心我”;对不好的事情进行暂时的、特定的解释,比如丈夫做了让你生气的事之后,解释为“他太累了”“他今天心情不好”,而不是“他总是不注意听我说话”“他不重视我”。
3.不试图改变对方
很多人都对一件事奇怪一辈子,那就是:“我就是不信我改变不了他!结婚前不能,结婚后一定能。结婚后不能,有孩子后一定能。”但这确实是理想化的念头,抱着改变对方心态的人,会发现对方就是被你改变不了。而且就像被拴住的驴子,套得越紧挣脱得越厉害。甚至是一件生活小事,比如吃完饭后是不是马上去洗碗,挤牙膏是不是从最下端挤,都无法改变。其实,这些都不是小事,任何一个生活习惯,都是整个人内部系统外显的部分,是一种性格特征。改变一件小事,也许就意味着改变整个人,改变他的神经系统,这太艰难了!
因为不了解究竟要改变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在这件事上经常会乱用力。用力不恰当时,事情会变得更糟糕;用了力没有结果时,会更挫败,造成自己的情绪波动很大,同时也造成了对方情绪和情感的紊乱。对此,我们应该首先接纳:夫妻两个人就是来自于非常不同的家庭文化,是非常不同的人,不论是身体构造,还是生活习惯,就是很不同。接纳之后会放松,这个时候,说不定你的一些好的做法会对他产生影响。这件事情就像是在追自己的影子:越往前跑越追不到,其实停下来时,会发现它就在你的脚下。
4.别触碰情绪中的雷区
这是婚姻关系中一段真实的对话:
丈夫:“你帮我取干洗的衣服没有?”
妻子:“你不会自己取啊!我是谁啊?你的女佣吗?”
丈夫:“当然不是。如果你是女佣,至少应该会做饭。”
这对夫妻在几年后离了婚。这段针锋相对的对话发生在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主持的实验室里。戈特曼对维系夫妇关系的情绪黏合剂以及破坏婚姻关系的情绪腐蚀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能够精确地描绘婚姻关系的情绪生态,并对出现在他的实验室中的夫妇的婚姻状态进行预测。比如他预测上述那对夫妻在3年内会离婚,精准程度之高在婚姻研究中前所未闻!
戈特曼发现,婚姻出现危机的一个初期预警信号是尖锐的批评和人身攻击。在健康的婚姻关系中,丈夫和妻子可以自由地表达抱怨。抱怨和人身攻击的区别很简单,正常的抱怨是就事论事,具体地说出自己的不快,批评对方的行为而不是这个人。而人身攻击则是对一个人全面的否定。这种批评和否定会让对方感到耻辱、厌恶、羞愧和有过失,很有可能激发自我辩解,而不是改善做法。如果尖锐的批评再加上轻蔑,会使事情雪上加霜。轻蔑是一种破坏性特别强的情绪,很容易随愤怒而来,而且不仅表现在用语上,在夫妻关系中,它经常表现在声调以及表情上,尤其是冷笑和撇嘴,这是表示厌恶最普遍的面部信号。戈特曼发现,如果夫妻一方闪现出轻蔑的表情,另一方会被检测到每分钟心跳比平时增加两三次。他同时还预测:如果15分钟的对话中,妻子出现4次或以上厌恶、轻蔑的表情,他们可能会在4年内分手。 所以,亲们,我们可以闹情绪,哭哭啼啼,抱抱怨怨,撒娇耍赖都好,千万不要触碰情绪的雷区:尖锐的人身攻击以及轻蔑的表情。
5.展现自己的脆弱
亲密关系是一种双方渴望彼此分享自我、被对方认识的关系。可是,进入成年的我们,防卫意识根深蒂固,将之去除非常困难。这也就造就了一些婚姻关系中越来越坚硬的“壳子”:两个人好像越来越生疏,都是不可攻破的堡垒。
当人以脆弱、没有防卫的方式呈现自己时,就是自我袒露,期待与别人有亲密的接触,在这种处境中,可能会觉得焦虑、不确定,但关系是真诚的。少了脆弱的亲密关系,就只是角色和习惯行为,并没有真正认识彼此。其实,在有了孩子之后,是夫妻双方都有脆弱感的时候,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脆弱,就有可能让爱继续成长。
很多妻子希望丈夫下班回家后,关心一下累了一天的她,和她一起照顾孩子。但结果是丈夫回家就把鞋子一脱开始看电视,于是就开始生气、指责。愤怒的情绪经常使我们忘记和忽略了真实的感受:我太累了,我太脆弱了,我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陪伴。一旦我们表达了自己的脆弱,你也会发现,通常你能得到对方较好的支持。
东方女性隐忍、含蓄,不习惯表达自己的脆弱,但通常又期待家庭中存在一个非常不含蓄的“真理”:我不说你就应该知道!这样的默契也许在我们上一辈人中能够做到,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比较稳定,“三观”趋于一致。现在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人和人的想法、观念有很大差距。我们需要的,对方可能觉得不算什么;对方给予的,也许你并不需要。因此,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脆弱和需求,会使婚姻关系充满温情和真实,也能提供培育夫妻感情的机会。
6.放弃评判谁对谁错
很多丈夫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来,坐下,我们谈谈。”因此这样的沟通似乎永远“沟而不通”。因为通常妻子启动的是让对方承认“你对我错”的争辩,而不是有效的沟通模式。
良好沟通模式的前提,就是没有对错,只有同意或不同意。当人相信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生气时,他确实觉得真是如此,但不表示这是对的!即使对方同意他的看法,但仍然不代表这种看法是对的,只表示两人的看法相同。许多关系因为陷入谁对谁错的正义战场而破裂,其实只是不同意彼此,并没有谁对谁错!
良好的沟通是当一方分享感受时,另一方不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重要的是能尊重对方的立场,避免贬抑或轻视。这种方式有时难免使人因为意见不合而觉得不舒服,但这是非常需要学习和接受的生活方式。
放弃谁对谁错的评判,学习尊重和接纳,我们就能更和谐地共处。这使得我们在沟通中,不需要自我防卫,而只是对彼此感到好奇,进一步探索各自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这使双方能更了解自己和对方,进而强化亲密感。增进接纳彼此差异的能力,在生活中保留这种张力,不仅对婚姻关系,对任何关系都是有益的。
7.先做好和自己的沟通
听起来,这个说法有点古怪,按说沟通应该是两个人的互动才对。但实际上,沟通的基础首先应该是自己了解自己。沟通的目的其实是让别人明白自己,但让别人明白的前提是自己明白自己。因此,认识、了解自己的特点、需求,尤其是长期压抑之下的需求,学会表达自己,才是沟通中最重要的。否则无论用多长时间沟通、用什么样的姿态沟通,都只是理想化的、没有意义的。
我们经常把沟通的期望放在对方那里,认为好的沟通就是对方讲真话,能够倾听等,但实际上,我们不能期待对方和自己想得一样。经常我们以为自己了解别人,以为事情应该是那样的,实际上不是。期待别人不可控,只有正确地表达自己才可控。虽然表达自己也是种挑战,但这和期待别人比起来,还是容易得多。
与自己沟通,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自己的需要。不了解自己需要的人,总在指责别人,对方做什么都觉得不能满足自己。如果清楚自己的需要,也许都不用费力沟通,对方就总能做得很好,因为不用费力去猜。我们所有和别人的关系,都是在对应和自己的关系。所以沟通的基础也是与自己的沟通。当你和自己的沟通好了的时候,就能很容易与别人沟通,别人也会觉得跟你很好沟通。
因此,好的沟通都是以“我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是对对方的要求、否定,也不是攻击,只是把自己的状态,真实的特点,自己的需求呈现出来,谈“我的需要”“我的状态”“我的感觉”“我喜欢”……奇怪的是,大部分伴侣会愿意为了让对方舒服一点而改变,也许这是因为这样的沟通不仅没有威胁到他,而且还给了他一个表达爱的机会。
我们所有和别人的关系,都是在对应和自己的关系。所以沟通的基础也是与自己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