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和谐的课堂系统内,教师对学生自我能动的科学指导,学生主体充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最终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师生、生生双方交流协作,同质互激,异质互补,各展其能,共同发展。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教案预设→学案预学→疑难导学→问题探究→课堂训练→反思领悟。
(一)预学
预学首先是教师的预学。“教师预学”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课标”,更关键的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的文本导读等。教师在“读学生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自我期盼,为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即“以学定教”。
其次是学生的“预学”。即学生根据“教师预学”后形成的“预学案”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特别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预学”的能力,我们提倡“引领式预学”。
预学的物质载体是“学案”,其设计应该包括: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资料收集的具体要求、文本预学导读关键词、初想问题检测、预学疑难提问留白等。学案设计的着眼点:“眼前有课本,心中有学生,学法即教法”,用学生的思维去设计,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
预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为:教师设计学案→学生完成学案→生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答疑
有效进行“预学”的注意事项:
1. 预学是自主的行为,但不是放任的行为,预学成功需要一定的目标驱动。
2.“学案”设计要有开放性,即“学案”的设计要根据学科特点、课型特点以及师生特点有所变化。
3. 预学展示本身就是一种鼓舞,鼓励学生在同伴面前表达自我的劳动所得,有利于克服自卑,培养自信。
4. 预学案的编写要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二)导学
“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导学。导学结合不仅仅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惑的具体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教学原则、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它的基本定义是:自主学习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导学结合。“学”即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导”即教师有效、恰当地指导和点拨,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导学”探究活动包含这样一些基本元素:组织合作小组、创设探究情景、生生研究交流、师生交流评价、生成问题研究等。导学阶段的操作流程是:
情景导入,引导示标→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点拨引导,质疑解惑
有效进行“导学”的注意事项:
1.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角,教师则起引导和掌控节奏的作用。
2.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优质的导课正是激发学生良好状态的开始。
3.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是每一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问题是探究的核心。问题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知、情、意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共同提高的过程。
5.课堂探究强调师生互动,这种互动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其实质是一种互补。
(三)悟学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领悟知识。“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悟学”强调后课阶段的反思和领悟,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反映新课程要求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过程。师生双方在“导学”教学环节之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和提高。
首先是学生的“悟学”——对学习活动的领悟。在悟学阶段,学生通过主动反思力图领悟知识真谛,把握知识精华,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和重组,掌握其原理和规律,通过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到揭开原理、规律的突破口。其次是教师的“悟学”——对教学活动的感悟。教师的“悟学”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的过程, 是对学生学习信息进行检查、归纳和反馈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悟学”环节的主要措施有阶梯训练、学生自我小结和反思、教学质疑、课外延伸拓展、教师自我教学诊断等。学生的小结和反思安排在“学案”的最后一个板块,明确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问题?
悟学阶段的具体操作流程为:
阶梯练习巩固→延伸拓展迁移→学生小结反思→教师检查反馈→教师教后反思。
有效进行“悟学”的注意事项:
1. 努力实现教学相长。“悟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师生双方主动、有效的反思,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2. 重视检查与反馈。要让师生的教学反思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检查与反馈。
3. 关注差异发展。差异发展是指师生个体获得的提升具有独特性。一方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情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预学、导学、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尝试。不仅丰富了我校教育教学理念,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新模式引领下的课堂,充满着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包容着生命中的暂时缺陷,也呼唤着潜能的觉醒。学生敢于站起来,面对教师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敢于质疑老师、质疑课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逐步掌握了预习、探究、反思、检测等学习方法。他们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寻找方法,验证想法;他们已习惯乐于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争论、检测,善于与他人协作学习、交流想法、独立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课堂尊重着生命的多样性,彰显着生命的光泽和灵动,真正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
(一)预学
预学首先是教师的预学。“教师预学”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课标”,更关键的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的文本导读等。教师在“读学生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自我期盼,为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即“以学定教”。
其次是学生的“预学”。即学生根据“教师预学”后形成的“预学案”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特别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预学”的能力,我们提倡“引领式预学”。
预学的物质载体是“学案”,其设计应该包括: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资料收集的具体要求、文本预学导读关键词、初想问题检测、预学疑难提问留白等。学案设计的着眼点:“眼前有课本,心中有学生,学法即教法”,用学生的思维去设计,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
预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为:教师设计学案→学生完成学案→生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答疑
有效进行“预学”的注意事项:
1. 预学是自主的行为,但不是放任的行为,预学成功需要一定的目标驱动。
2.“学案”设计要有开放性,即“学案”的设计要根据学科特点、课型特点以及师生特点有所变化。
3. 预学展示本身就是一种鼓舞,鼓励学生在同伴面前表达自我的劳动所得,有利于克服自卑,培养自信。
4. 预学案的编写要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二)导学
“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导学。导学结合不仅仅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惑的具体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教学原则、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它的基本定义是:自主学习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导学结合。“学”即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导”即教师有效、恰当地指导和点拨,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导学”探究活动包含这样一些基本元素:组织合作小组、创设探究情景、生生研究交流、师生交流评价、生成问题研究等。导学阶段的操作流程是:
情景导入,引导示标→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点拨引导,质疑解惑
有效进行“导学”的注意事项:
1.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角,教师则起引导和掌控节奏的作用。
2.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优质的导课正是激发学生良好状态的开始。
3.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是每一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问题是探究的核心。问题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知、情、意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共同提高的过程。
5.课堂探究强调师生互动,这种互动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其实质是一种互补。
(三)悟学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领悟知识。“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悟学”强调后课阶段的反思和领悟,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反映新课程要求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过程。师生双方在“导学”教学环节之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和提高。
首先是学生的“悟学”——对学习活动的领悟。在悟学阶段,学生通过主动反思力图领悟知识真谛,把握知识精华,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和重组,掌握其原理和规律,通过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到揭开原理、规律的突破口。其次是教师的“悟学”——对教学活动的感悟。教师的“悟学”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的过程, 是对学生学习信息进行检查、归纳和反馈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悟学”环节的主要措施有阶梯训练、学生自我小结和反思、教学质疑、课外延伸拓展、教师自我教学诊断等。学生的小结和反思安排在“学案”的最后一个板块,明确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问题?
悟学阶段的具体操作流程为:
阶梯练习巩固→延伸拓展迁移→学生小结反思→教师检查反馈→教师教后反思。
有效进行“悟学”的注意事项:
1. 努力实现教学相长。“悟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师生双方主动、有效的反思,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2. 重视检查与反馈。要让师生的教学反思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检查与反馈。
3. 关注差异发展。差异发展是指师生个体获得的提升具有独特性。一方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情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预学、导学、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尝试。不仅丰富了我校教育教学理念,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新模式引领下的课堂,充满着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包容着生命中的暂时缺陷,也呼唤着潜能的觉醒。学生敢于站起来,面对教师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敢于质疑老师、质疑课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逐步掌握了预习、探究、反思、检测等学习方法。他们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寻找方法,验证想法;他们已习惯乐于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争论、检测,善于与他人协作学习、交流想法、独立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课堂尊重着生命的多样性,彰显着生命的光泽和灵动,真正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