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要目标明确,合理组织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师语言修养,这是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案例 反思 改进措施
"有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为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假若要实现这个理想,就需要我们老师下大力气去探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否促使课堂教学有效。
笔者有机会走进不同学校的众多老师的课堂去观课和分析课,我认为,若使课堂教学有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目标明确,合理组织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一:《新型玻璃》教学片断
在导入之后,老师组织学生整体朗读课文,接着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合作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学生们根据表格开始分组学习,讨论得热火朝天。讨论进行大概有2分钟左右,老师在没有任何提醒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下一个教学流程。
师:谁来说说课文写了新型玻璃的哪些种类?
学生们还在激烈的讨论之中,没有人理会老师。老师稍有尴尬,重复了一遍刚刚说过的话。
学生们仍然没有停止讨论,有学生抬头看看老师,可能是没有听见老师说什么,于是继续合作填表。
师(走到一女生面前):请你说说课文写了新型玻璃的哪些种类?
女生被动地站起来回答。
师(面对同学们):大家说她说的对不对?
零零星星的两三个同学回答:对。
大概是时间关系,老师开始自顾自讲起以下的内容来。此时,已经讨论结束的学生们开始各自为政,只有三五个学生在关注老师。
观课反思:在课堂上,当语言从老师的口中发出却进入不到学生的耳朵里落实不到学生们的行动上时,老师的语言是有效的语言么?课堂还是有效的课堂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案例中的老师既没有认清自己的组织、引导之角色定位,也没有遵循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给他们充分的讨论时间,而是逆道行驶,从而导致"教"与"学"的活动分离。
改进措施:建议老师们在备课时一定加强对"教学目标"的思考。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把课上成功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语文的总目标的制定,也有分年级段的具体目标,这个需要我们仔细研读,然后把这些目标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分解到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制定课时目标时,一定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习惯等等因素,然后再合理规划教材,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运筹帷幄、合理调控。
在目标的指引下,还要合理分配时间,及时组织学生的活动。如在组织自主、合作学习时,就要给学生们留出足够的学习思考和讨论时间。在班级进行交流时,应该要求学生停止一切讨论,一起进入班级交流的环节,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组织环节,也是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时候,否则,就会如案例中那样出现教与学分离的情况。
2.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师语言修养
案例二:《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片断
1、师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一起走出中国,冲出亚洲,走进神秘的非洲。
2、出示课件:(师简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3、揭示课题:卖木雕的少年
4、欣赏木雕图片
师简介木雕:这些木雕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造型怪异,刻画生动,被誉为"非洲式的照片",各国人民都很热衷于收藏。
至此,整个课堂教学中再没有有关"木雕"一词的解释。本节课整个流程虽然也是顺畅有加,某些环节也体现了"顺学而导"之理念,但是,我总感觉整堂课学生好像游离在文本之外。下课时,我问身边的学生:"木雕是什么?"一学生摇摇头,另一学生很茫然,再一学生答曰不知道。
观课反思:所有的认知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由易到难,而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所使用的语言则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也就是说,教师对知识点的解释的语言必须要让学生能听懂,这样的语言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拉近师生之间在文本理解上的差距,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才有对话的基础和可能性,语文课堂才有向"有效的课堂"发展的趋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案例中的老师在对"木雕"一词讲解时语言太过成人化,而且教师语言中牵涉到的"民间艺人""非洲式的照片"等词语,对于身处农村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理解上的难点,这样的讲解只会使学生原本对"木雕"还有些认识的思维变得混乱。学生们对题目的意思一直处于不理解的状态,又怎能激活思维深入走进文本呢?
改进措施:做一个眼中有孩子的老师。我们不妨时常发问自己:"我的眼中真的有孩子么?"眼中有孩子,就要清楚地知道孩子们在上你这节课时所处的年龄段以及生活水平、知识结构。作为老师,要时常这样问自己:"我这样讲,学生们能听懂么?我这样做,学生们能理解么?"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课余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心中之所想,调查孩子的生活、学习之困惑,知道他们在看那些书,明白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在想些什么。多听听孩子怎么说话,多研究孩子到底掌握了多少词语,能对他们了如指掌,就能学会怎么对他们说话。提高语言修养,说孩子能听懂的话,做孩子能明白的讲解,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有效性。
综上所述,让我们立足赏识教育,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去组织我们的而每一堂课,期待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好,真正使"教"与"学"成为愉快的事情。
【关键词】案例 反思 改进措施
"有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为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假若要实现这个理想,就需要我们老师下大力气去探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否促使课堂教学有效。
笔者有机会走进不同学校的众多老师的课堂去观课和分析课,我认为,若使课堂教学有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目标明确,合理组织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一:《新型玻璃》教学片断
在导入之后,老师组织学生整体朗读课文,接着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合作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学生们根据表格开始分组学习,讨论得热火朝天。讨论进行大概有2分钟左右,老师在没有任何提醒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下一个教学流程。
师:谁来说说课文写了新型玻璃的哪些种类?
学生们还在激烈的讨论之中,没有人理会老师。老师稍有尴尬,重复了一遍刚刚说过的话。
学生们仍然没有停止讨论,有学生抬头看看老师,可能是没有听见老师说什么,于是继续合作填表。
师(走到一女生面前):请你说说课文写了新型玻璃的哪些种类?
女生被动地站起来回答。
师(面对同学们):大家说她说的对不对?
零零星星的两三个同学回答:对。
大概是时间关系,老师开始自顾自讲起以下的内容来。此时,已经讨论结束的学生们开始各自为政,只有三五个学生在关注老师。
观课反思:在课堂上,当语言从老师的口中发出却进入不到学生的耳朵里落实不到学生们的行动上时,老师的语言是有效的语言么?课堂还是有效的课堂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案例中的老师既没有认清自己的组织、引导之角色定位,也没有遵循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给他们充分的讨论时间,而是逆道行驶,从而导致"教"与"学"的活动分离。
改进措施:建议老师们在备课时一定加强对"教学目标"的思考。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把课上成功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语文的总目标的制定,也有分年级段的具体目标,这个需要我们仔细研读,然后把这些目标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分解到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制定课时目标时,一定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习惯等等因素,然后再合理规划教材,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运筹帷幄、合理调控。
在目标的指引下,还要合理分配时间,及时组织学生的活动。如在组织自主、合作学习时,就要给学生们留出足够的学习思考和讨论时间。在班级进行交流时,应该要求学生停止一切讨论,一起进入班级交流的环节,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组织环节,也是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时候,否则,就会如案例中那样出现教与学分离的情况。
2.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师语言修养
案例二:《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片断
1、师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一起走出中国,冲出亚洲,走进神秘的非洲。
2、出示课件:(师简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3、揭示课题:卖木雕的少年
4、欣赏木雕图片
师简介木雕:这些木雕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造型怪异,刻画生动,被誉为"非洲式的照片",各国人民都很热衷于收藏。
至此,整个课堂教学中再没有有关"木雕"一词的解释。本节课整个流程虽然也是顺畅有加,某些环节也体现了"顺学而导"之理念,但是,我总感觉整堂课学生好像游离在文本之外。下课时,我问身边的学生:"木雕是什么?"一学生摇摇头,另一学生很茫然,再一学生答曰不知道。
观课反思:所有的认知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由易到难,而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所使用的语言则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也就是说,教师对知识点的解释的语言必须要让学生能听懂,这样的语言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拉近师生之间在文本理解上的差距,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才有对话的基础和可能性,语文课堂才有向"有效的课堂"发展的趋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案例中的老师在对"木雕"一词讲解时语言太过成人化,而且教师语言中牵涉到的"民间艺人""非洲式的照片"等词语,对于身处农村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理解上的难点,这样的讲解只会使学生原本对"木雕"还有些认识的思维变得混乱。学生们对题目的意思一直处于不理解的状态,又怎能激活思维深入走进文本呢?
改进措施:做一个眼中有孩子的老师。我们不妨时常发问自己:"我的眼中真的有孩子么?"眼中有孩子,就要清楚地知道孩子们在上你这节课时所处的年龄段以及生活水平、知识结构。作为老师,要时常这样问自己:"我这样讲,学生们能听懂么?我这样做,学生们能理解么?"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课余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心中之所想,调查孩子的生活、学习之困惑,知道他们在看那些书,明白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在想些什么。多听听孩子怎么说话,多研究孩子到底掌握了多少词语,能对他们了如指掌,就能学会怎么对他们说话。提高语言修养,说孩子能听懂的话,做孩子能明白的讲解,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具有有效性。
综上所述,让我们立足赏识教育,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去组织我们的而每一堂课,期待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好,真正使"教"与"学"成为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