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以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为导向推动美术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本文简单分析了美术教育中影响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因素,结合笔者实际教育工作经验,提出了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的有效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艺术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078
一、美术教育中影响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一)美术教育形式单一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现有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许多教师只是将美术教育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忽略了对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在组织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通常指示为幼儿分析美術绘画的技巧,并对幼儿美术创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导致幼儿只能做到依样画葫芦,而没有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大胆的创作,这样一来,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在与幼儿进行互动时,许多教师并没有把握好互动时机,只是单方面的提出要求,而没有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意愿,这就导致美术教育形式,幼儿的艺术发展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教学评价缺乏合理性
教师在幼儿心中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教师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学习方向,在现有的美术教育评价活动中,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幼儿艺术创造力的评价,而是将作品作为实施评价的唯一依据,缺乏合理性的教学评价,对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发展帮助不大。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带有一定的功利心,只关注幼儿最终的美术作品,忽略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教师习惯以成人的审美对幼儿美术作品作出评价,忽略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创造力。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模拟情境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情境教学法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为了有效培养幼儿艺术创作力,教师必须通过模拟情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让幼儿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大胆的联想。但是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根据幼儿感兴趣的方向,选择恰当的情境创设素材,借助有趣的动画片以及趣味性的图片资源,带给幼儿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下,幼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官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此时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绘画任务,要求幼儿进行大胆的创造。《小猪佩奇》是广受幼儿喜爱的动画短片,也是可以在课堂上为幼儿播放相应的视频片段,并鼓励幼儿围绕我与我的家人这一主题进行美术创作,要求幼儿尝试以动物的形态将家人的形象画下来。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能够结合教学情境更好的进行创作。
(二)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幼儿园环境
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不仅要重视美术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同时也应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能够随时随地受到艺术的熏陶,接触到不同的美术创意。美术教师应当主动承担起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要责任,在环境布置的过程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祥云图案等等,借助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幼儿艺术创造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的优秀美术作品张贴到宣传栏上,从艺术创造力的角度出发,选择优秀的范本案例,让幼儿能够向其他同学学习。
(三)借助户外资源开展美术实践活动
美术教育本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围绕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这一目标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向室外,借助自然风光对幼儿美术创作产生影响。教师应当具备加强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地域特点,开发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资源,无论是公园一角还是郊区的自然风光,亦或是博物馆这类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户外学习的资源。当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幼儿的艺术创造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幼儿能够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灵感,并且提高美术作品的艺术创造力。
(四)优化评价机制凸显艺术创造的价值
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遵循过程性评价的原则,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帮助幼儿转变学习态度。此外,教师还应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从色彩、构图等角度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同时也要从艺术创造力的角度出发实施评价,对幼儿的创意表示肯定。在教师的评价标准影响下,幼儿能够逐渐意识到艺术创造力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转变学习思路,围绕创新与创造的主题进行美术创作。
总结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这是提高幼儿美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积极创新美术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教学评价中凸显艺术创造力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的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葛丽红.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155.
[2]李春艳.浅谈美术教育中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25):220.
[3]徐蕾.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202.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艺术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078
一、美术教育中影响幼儿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一)美术教育形式单一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现有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许多教师只是将美术教育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忽略了对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在组织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通常指示为幼儿分析美術绘画的技巧,并对幼儿美术创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导致幼儿只能做到依样画葫芦,而没有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大胆的创作,这样一来,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在与幼儿进行互动时,许多教师并没有把握好互动时机,只是单方面的提出要求,而没有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意愿,这就导致美术教育形式,幼儿的艺术发展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教学评价缺乏合理性
教师在幼儿心中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教师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学习方向,在现有的美术教育评价活动中,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幼儿艺术创造力的评价,而是将作品作为实施评价的唯一依据,缺乏合理性的教学评价,对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发展帮助不大。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带有一定的功利心,只关注幼儿最终的美术作品,忽略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教师习惯以成人的审美对幼儿美术作品作出评价,忽略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创造力。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模拟情境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情境教学法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为了有效培养幼儿艺术创作力,教师必须通过模拟情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让幼儿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大胆的联想。但是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根据幼儿感兴趣的方向,选择恰当的情境创设素材,借助有趣的动画片以及趣味性的图片资源,带给幼儿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下,幼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官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此时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绘画任务,要求幼儿进行大胆的创造。《小猪佩奇》是广受幼儿喜爱的动画短片,也是可以在课堂上为幼儿播放相应的视频片段,并鼓励幼儿围绕我与我的家人这一主题进行美术创作,要求幼儿尝试以动物的形态将家人的形象画下来。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能够结合教学情境更好的进行创作。
(二)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幼儿园环境
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不仅要重视美术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同时也应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能够随时随地受到艺术的熏陶,接触到不同的美术创意。美术教师应当主动承担起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要责任,在环境布置的过程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祥云图案等等,借助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幼儿艺术创造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的优秀美术作品张贴到宣传栏上,从艺术创造力的角度出发,选择优秀的范本案例,让幼儿能够向其他同学学习。
(三)借助户外资源开展美术实践活动
美术教育本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围绕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这一目标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向室外,借助自然风光对幼儿美术创作产生影响。教师应当具备加强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地域特点,开发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资源,无论是公园一角还是郊区的自然风光,亦或是博物馆这类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户外学习的资源。当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幼儿的艺术创造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幼儿能够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灵感,并且提高美术作品的艺术创造力。
(四)优化评价机制凸显艺术创造的价值
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遵循过程性评价的原则,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帮助幼儿转变学习态度。此外,教师还应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从色彩、构图等角度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同时也要从艺术创造力的角度出发实施评价,对幼儿的创意表示肯定。在教师的评价标准影响下,幼儿能够逐渐意识到艺术创造力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转变学习思路,围绕创新与创造的主题进行美术创作。
总结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这是提高幼儿美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积极创新美术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教学评价中凸显艺术创造力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的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葛丽红.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155.
[2]李春艳.浅谈美术教育中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25):220.
[3]徐蕾.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