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对话是语文生活的课堂教学形态。”语文教学的实践主要就是基于“阅读”。新課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理念,是以现代哲学的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阅读的过程既是对话的过程,阅读的这种对话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是作者和读者“两个”主题之间的关系。读者在这一过程中绝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所以说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不断展现和发展的过程,一句话,课堂是学生的生命“发展场”。当然,这一过程也必然包含教师的个性生活体验,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一、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学”“师学”。现在的考试模式也限制了“个性化阅读”的充分发展,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老师和教学参考资料上总结归纳出的“标准答案”背诵记忆就可以应对考试。“个性化阅读”在中国既缺乏历史渊源,又缺乏现实动力,现在突然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一时还难以适应,不知从何处入手,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开展“个性化阅读”的首要关键是教师的启发引导。
如在讲授《咏雪》这篇课文时,课前我先让同学们讲古代机智聪颖少年的故事,有的同学讲司马光砸缸、有的同学讲孔融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我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咏雪》这篇文言文。这时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活跃起来。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回答问题的顾忌消除了,胆量增大了。在讲授过程中同学们对“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一词的翻译不太理解,这时,我启发学生:“本课出现了几个人物?”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无奕女。”同学们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儿女”在本文的意思是“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称呼。”
由此可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之间开展平等合作的前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双方的平等合作,最终取得教学活动的成功。
二、 教师应严格控制讲授,留给学生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现”
从本质上讲,阅读是主体认识世界观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因而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发现”留下充分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每有一次正确的发现,兴趣就会提高;每获一次启迪,信心就会增强。这样,独立思考的意识就会渐渐形成。教师应该在教会方法、培养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大致限制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明确方向,二是纠正错误,三是传授方法,四是启发创造。其余的方面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去发现。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渐渐发挥出来,他们“发现”能力渐渐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这一过程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三、 培养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不少的教师经常抱怨,说孩子们“死脑筋”,这里刚讲了同样的问题,到了别的地方就不会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老师没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工作有关,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从传授知识这一环节来分析,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培养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走出思维定势,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追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境界。
例如讲授《咏雪》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我鼓励学生逆着文章思路,从正反两方面开拓新的观点、看法。同学们在我的启发下,开始思考、讨论,于是新的观点、看法诞生了。 有的同学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飘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形似是基础,所以他认为“撒盐空中”这一比喻好;有的同学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就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词好在有意象。
同学们的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所以我都给予一定的鼓励、肯定,在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声中,学生又一次品尝到了积极动脑,自主参与的快乐,还有被尊重的快感也如涓涓细流,滋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课堂成为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要大胆跳出旧有的圈子,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求异和想象中张扬,显出灵动的智慧的火花。
一、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学”“师学”。现在的考试模式也限制了“个性化阅读”的充分发展,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老师和教学参考资料上总结归纳出的“标准答案”背诵记忆就可以应对考试。“个性化阅读”在中国既缺乏历史渊源,又缺乏现实动力,现在突然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一时还难以适应,不知从何处入手,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开展“个性化阅读”的首要关键是教师的启发引导。
如在讲授《咏雪》这篇课文时,课前我先让同学们讲古代机智聪颖少年的故事,有的同学讲司马光砸缸、有的同学讲孔融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我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咏雪》这篇文言文。这时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活跃起来。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回答问题的顾忌消除了,胆量增大了。在讲授过程中同学们对“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一词的翻译不太理解,这时,我启发学生:“本课出现了几个人物?”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无奕女。”同学们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儿女”在本文的意思是“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称呼。”
由此可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之间开展平等合作的前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双方的平等合作,最终取得教学活动的成功。
二、 教师应严格控制讲授,留给学生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现”
从本质上讲,阅读是主体认识世界观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因而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发现”留下充分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每有一次正确的发现,兴趣就会提高;每获一次启迪,信心就会增强。这样,独立思考的意识就会渐渐形成。教师应该在教会方法、培养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大致限制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明确方向,二是纠正错误,三是传授方法,四是启发创造。其余的方面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去发现。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渐渐发挥出来,他们“发现”能力渐渐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这一过程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三、 培养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不少的教师经常抱怨,说孩子们“死脑筋”,这里刚讲了同样的问题,到了别的地方就不会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老师没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工作有关,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从传授知识这一环节来分析,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培养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走出思维定势,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追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境界。
例如讲授《咏雪》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我鼓励学生逆着文章思路,从正反两方面开拓新的观点、看法。同学们在我的启发下,开始思考、讨论,于是新的观点、看法诞生了。 有的同学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飘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形似是基础,所以他认为“撒盐空中”这一比喻好;有的同学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就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词好在有意象。
同学们的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所以我都给予一定的鼓励、肯定,在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声中,学生又一次品尝到了积极动脑,自主参与的快乐,还有被尊重的快感也如涓涓细流,滋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课堂成为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要大胆跳出旧有的圈子,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求异和想象中张扬,显出灵动的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