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包含着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许多要素,只有让学生切身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才是成功的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个大课题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子课题,而教与学又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而且首要的是研究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在教学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不能单从教的方面去作出评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中参与意识的强弱程度是评价教学方法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强烈愿望应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行动。我们说,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均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随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和谐发展,最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
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参与了学习过程,目前还没有一致看法。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要确立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着手,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他们是教学的对象,但是他们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不行,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是不行的。在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的设计、组织、领导和实施等方面,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地发展。
至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面有多宽、程度有多深,这是一个可以感觉得到但又无法量化的实际。我们不能单纯以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数、举手的人次、动手操作的时间长短等表面的现象去进行评定,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表面的“繁荣景象”不能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等量齐观,有时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情绪,短时间内烘托一下气氛还是可以的,但这只能是个手段,不是教学所追求的目的。反之,表面的沉默也不能一概视为学生没有参与,可能教学设计正好妙在“此处无声胜有声”。教师提出了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动了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沉默正是内部智力活动“白热化”的一种表现。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必须不断地增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的参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的已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品质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教育教学的各种基本因素,还要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以及每个局部教学内容在教材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出每单元和每节课有关“双基”与能力的具体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考虑思想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去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经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脑力劳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控,以推动教学的进程。即使是同一位教师在同一个年级任教水平相近的两个班的课,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同一个教案也不会上出两节一模一样的课来。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尽管是千变万化,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以学生参与程度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不应改变。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但是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仍具有他们的共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他们的不随意注意特点,逐步引导其向随意注意发展。其实,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总是交替作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的。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利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导入新课常用的一种手段。上课铃声响了,教师带着辅助教学工具走进教室,并把它放置在讲台桌上。教师这种一反常态的举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想:“老师用这些东西要干什么呢?”好奇心转化成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把学生不随意注意迅速地引向了随意注意,使学生作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诸如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门功课,只有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才能进一步带动其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参与到每一堂课中。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大前提下,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成为学习的主人。
(响水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个大课题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子课题,而教与学又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而且首要的是研究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在教学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不能单从教的方面去作出评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中参与意识的强弱程度是评价教学方法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强烈愿望应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行动。我们说,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均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随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和谐发展,最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
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参与了学习过程,目前还没有一致看法。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要确立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着手,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他们是教学的对象,但是他们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不行,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是不行的。在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的设计、组织、领导和实施等方面,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地发展。
至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面有多宽、程度有多深,这是一个可以感觉得到但又无法量化的实际。我们不能单纯以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数、举手的人次、动手操作的时间长短等表面的现象去进行评定,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表面的“繁荣景象”不能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等量齐观,有时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情绪,短时间内烘托一下气氛还是可以的,但这只能是个手段,不是教学所追求的目的。反之,表面的沉默也不能一概视为学生没有参与,可能教学设计正好妙在“此处无声胜有声”。教师提出了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动了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沉默正是内部智力活动“白热化”的一种表现。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必须不断地增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的参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的已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品质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教育教学的各种基本因素,还要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以及每个局部教学内容在教材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出每单元和每节课有关“双基”与能力的具体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考虑思想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去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经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脑力劳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控,以推动教学的进程。即使是同一位教师在同一个年级任教水平相近的两个班的课,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同一个教案也不会上出两节一模一样的课来。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尽管是千变万化,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以学生参与程度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不应改变。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但是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仍具有他们的共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他们的不随意注意特点,逐步引导其向随意注意发展。其实,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总是交替作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的。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利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导入新课常用的一种手段。上课铃声响了,教师带着辅助教学工具走进教室,并把它放置在讲台桌上。教师这种一反常态的举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想:“老师用这些东西要干什么呢?”好奇心转化成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把学生不随意注意迅速地引向了随意注意,使学生作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诸如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门功课,只有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才能进一步带动其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参与到每一堂课中。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大前提下,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成为学习的主人。
(响水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