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高低是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尺度。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对于建设未来之城、打造全国样板、培育创新发展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合作网络的形成有助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合作网络治理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本文基于核心组织管理型网络结构模型,依托合作网络治理理论,分别从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形成了主体聚合、区域凝聚、智慧凝结的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策略。
【机 构】
: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处,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整体性治理架构研究”(18VSJ066),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供需匹配视角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协同创新研究”(18YJCZH1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高低是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尺度。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对于建设未来之城、打造全国样板、培育创新发展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合作网络的形成有助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合作网络治理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本文基于核心组织管理型网络结构模型,依托合作网络治理理论,分别从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形成了主体聚合、区域凝聚、智慧凝结的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策略。
其他文献
法学混合式教学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新时代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法学混合式教学,教师需改革教学理念、方法与评价方式,合理设计与规划混合式课程,给予学生及时、有益的指导。学校学院也应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师考核以及资金、技术各方面提供支持与服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任务塑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方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方向在于推进国家治理民主化、规范化、法治化、协同化,进而驱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奠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根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不能偏离制度的人民性,应当遵循“为了人民”所塑造的能动型发展进路与“依靠人民”所塑造的包容型、参与型发展进路。社会变迁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时代因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需要回应以数字社会、风险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功能分化社会为特征的社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带来了新的时代命题,也必然要求法学教育作出新的回答.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须从新的历史条件下法学教育的守正与创新、法治人才的职业道
布依族传统节日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面临传承与发展困境。规划建设布依族文化生态重点保护区、加强节日文化非遗传承人保护与培养、多层级常态化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多形式记录与保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成为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加强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自我革命的有效举措,贯穿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创奠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构变革以及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跃迁四个阶段。党内监督的百年历程,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断推进党内监督的科学化、法治化、体系化,展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价值旨归、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原则、以增强纪检机关独立性和权威性为改革关键途径的经验启示。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高校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深挖实习生制度内涵,推介优秀学生担任法院实习法官助理,在审判辅助事务中提升思辨能力、实践能力.以最高人民法院
面向中国场景重新发现地方政府的职能履行,需要通过情境化研究解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日常行动实践的零散性、矛盾性与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元县住建部门的田野调查,提炼出地方政府从抽象职能到具体行动的情境化变量——任务,进而从社会行动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的任务逻辑,并提出了“任务决定职能”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任务决定职能”存在两阶决定路径:一阶决定是任务属性决定职能履行;二阶决定是任务类型决定职能履行。其中,前者以组织基础为中介变量,即非常规任务与常规任务的实现依赖于不同的组织基础,进而产生了不同的职能
国际法源于国际社会的长期交往与相互制约,源于国际社会对共同规则的确立与俗成。作为国际关系语言的国际法,其本身又表现出语言的建构性、同质与异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应当坚持将国际法语言的特性作为国际法教学认知与实施的逻辑,以建构性开端,以同质与异质性展开、以实践性为终点。只有这样,国际法讲授的才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国际规则而不是静止的法律文本,国际法才会真正在日益严重的政治两极分化和日益敌对的政治争论时代成为国际社会加强联系、消除屏障、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法学教育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基础环节,中国法学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北”借鉴苏联、向“东”学习日韩、向“西”参考欧美的重心演变,但鲜有将视野向“南”看。澳大利亚作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法制最健全、法学教育最完善的国家,其改革经验值得借鉴。结构化衔接方面,其构筑了法学教育的十级资格和实践执业的三重过程;国际化因应上,其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比较分析、教学方式上强调创新科技;组织化保障层面,其拥有教育改革促进的外在不同利益群体和教学研究保障的内在系统机制。但缺憾和困境亦在,20世纪末以来随着法学院校急剧膨胀,澳大利亚
为培养应用型法律实务人才、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发展,应在法学教育中增加实务技能类课程.实务技能课程注重技能培养,而非规则讲解.湖南师范大学建立“法律实务技能课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