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_z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自身的先进性建设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始终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党领导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巩固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党带领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党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从其成立以来就一直视马克思主义为其思想武器,以之武装全党全民的决心未曾动摇过,使之中国化、大众化的努力也未曾放弃过。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核心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首次成功。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内无人民民主,外无民族独立。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先后发动过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但所有的尝试和努力都失败了。而此后,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思想、新主义的进入创造条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①此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中国达到了大众化的第一座高峰。
  其次,在领导人民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先锋队。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全部实践活动已充分证明,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取得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社会发展,才能走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而今在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面对世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大历史考验。
  始终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前提
  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而马克思主义也以其先进性的理论本质,在中国的广大民众中日渐赢得了广泛的拥护和信任。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前,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西方的各种思想和主义,虽经中国人民多次努力、反复尝试,最终因未能改变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欺压凌辱的悲惨命运,而被人民放弃。唯有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先进性理论,吸引着中国越来越多的的先进分子,并组建了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并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短短二十八年的奋斗夺取全国政权,就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地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并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世纪新阶段,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实际,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原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从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由此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又一个光辉典范。
  而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葆先进性,从而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潮。
  巩固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依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中国的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他们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最有远见、大公无私、觉悟最高、组织纪律性最强、革命最坚决最彻底。但事实证明,仅靠势单力薄的工人阶级通过在城市举行罢工、暴动来战胜强大顽固的反动势力并夺取全国政权是不可能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理性地分析了中国的革命形势和各阶级阶层的状况,得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③的正确结论,独辟蹊径,毅然开始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从而成功走出了一条团结中国人数最多的农民阶级、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事实进一步证明,广大的工农群众始终是我党推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强大依靠力量。
  1978年以来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显著变化。在工人、农民两大阶级中逐步分化出众多阶层,对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新阶层的成长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如何更加紧密地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理论上,“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等正确论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被与时俱进地提了出来。在实践中,包括广大新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在内的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群众被及时吸纳到党组织中来。而“一个先锋队”向“两个先锋队”的转变,使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更加繁重和复杂。一方面,党不仅要对已加入这个组织的社会成员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普及;另一方面还要让更多尚未加入这个组织的社会成员更加自觉地了解、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依据在于它的实践性。而“大众化”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实践性范畴,是人民群众认识真理、掌握真理、运用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首先,理论来源于实践。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改革、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其次,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并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大众化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掌握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要实现有效的结合,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革命、改革、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去,不断总结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把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纳入到社会生活的常态化、具体化、现实化中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无数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史。而每一次苦苦探索和英勇斗争,每一个阶级、阶层的救国方案,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无论哪一次努力、哪一种方案,都没能实现中华民族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也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如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显著的实践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思政部;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课题“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D070073)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5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4页。
其他文献
【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核心和新的生长点。新时代语境下,社会生活本质以本真、本体、本源的价值诉求方式,体现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新的增长点,仍具有普遍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本质 社会生活 当代价值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当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对它有真切的认识和把握。理论话语的冲突、历史与现实的
【摘要】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一的,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建设的基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又是多层次的,包含哲学、经济学、政治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社会建设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把我国的社会建设摆在同经济
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外国传教士把马克思的理论作为一种“安民新学”介绍入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开始零星传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样传
[摘要]基本养老保险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三峡移民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解决他们的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只有把握了这些新情况,才能搞好三峡库区移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关键词]三峡库区移民养老保险措施    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而三峡移民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汇流的发展趋势。如何守住我们的文化底线,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础。应当努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和合的智慧,回应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挑战。  [关键词]古典美学传统环境体现    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意识和物质形态正趋于大同,如何守住我们的文化底线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础,而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中华文
【摘要】21世纪,企业文化将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不可复制的优势,展现企业差异化战略或交通产品的魅力。通过对交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文章分析了交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优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以期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提升。  【关键词】交通企业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发展战略 典型问题 优化对策  中国交通企业担负着服务大众、奉献社会
【摘要】中国实行水权制度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在水权制度建设方面,美国的相关经验可供中国借鉴。结合中国国情,建设中国水权制度需要采取强化国家的水资源所有者地位,确立水资源使用权可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转让、交易的合法地位,健全各种监督约束与纠纷仲裁调解机制等措施,从而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水权 水权取得 水权转让 水权制度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
【摘要】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世情、国情、党情發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这些新发展包括更加突出以人为本,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更加强调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社会建设 文化建设  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进
文章将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践和发展等哲学观念应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去,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点入手,认为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普遍联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