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私房菜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454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伊夫的私房菜作品:主菜鸭胸肉,烤面包片配鹅肝酱,特色甜点冰淇淋马卡龙。

  对我这种天生味蕾不发达的人来说,吃的重要性一直排在穿住行之后,在哪儿吃和谁吃往往比吃什么更重要。但我生活在一个以美食著称的城市:巴黎。
  仅在TripAdviser注册的巴黎餐厅就有18841家,数量惊人。要知道,全市人口才600多万呢。不过2017年巴黎有4100万游客光临,这些餐厅能生存,不算奇迹。
  并且,大多数好餐厅还需要预订。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4人以上想找个不错的地方吃饭,无论是正式的晚餐还是周末的早午餐,如果不预先订座就会四处碰壁。因为一般餐厅规模都不大,只能容下十几桌客人肩挨肩坐下。另外餐厅不追求翻台率,法餐以慢著称,餐厅点菜、上菜慢,客人吃饱喝足以后喜欢坐着慢慢聊天,而不急于买单走人。所以每家餐厅接待能力都不大。
  今年,热爱美食但从不做饭的朋友来巴黎度假,她的爱好是探访各地好餐厅。我们吃了若干TripAdviser上排名靠前的餐厅,其中不乏米其林一星二星三星、准米其林,吃遍传统法餐、法餐和日本餐结合的新法餐、希腊菜、意大利菜、西班牙菜和海鲜。大多数时候,我也吃不出什么好来,总觉得形式大于内容,还不如我在街角农贸集市上采购新鲜食材或成品,自己做点儿简单饭菜或吃面包水果更满足。
  更让我自己好奇和乐于一探的,是巴黎大厨的私房菜。
  旅法英国作家皮乌·玛丽·伊特维尔在《巴黎浪漫吗?》中写道:“在法国,高级烹饪与小资烹饪或家庭烹饪在传统上有天壤之别……也就是说,在大厨和厨子之间,一边是精致厨艺的神圣殿堂,另一边是朴素、丰富的家庭伙食。”那么,巴黎大厨的私房菜,又属于哪种呢?
  我们在“在大厨家吃饭”网站预订了口碑最好的厨师让·伊夫(Jean-Yves)的私家菜。所有评论都对他赞不绝口。他是西贡出生的越南人,热爱做菜,却遭到家人反对。在当了20年室内设计师之后,他终于转行,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做菜和招待客人。
  让·伊夫的家庭餐厅很小。进门是厨房兼客厅,楼上是主人的卧室和洗手间,一只小狗乖乖趴在房中间,安静地看着来借用洗手间的客人。客厅中间的地板镶嵌着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位于地下室的餐厅。一张能坐12人的大餐桌占了餐厅大部分面积,布置是亚洲风味混合一点法国元素,很有味道,室内装饰本来就是大厨的老本行和拿手好戏。
大廚让·伊夫正在精心制作甜点。

  晚餐有两道前菜、一道主菜加一个甜品,不用说还有大厨根据季节亲自调制的开胃酒以及精心搭配的佐餐酒。让·伊夫曾在法国和亚洲学习厨艺,并喜欢在旅途中留心观察当地人的饮食,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厨艺中。他做菜喜欢采用各地食材,混合了法国菜、越南菜和泰国菜多种风味。
  第一道前菜是越南春卷,馅儿是加了柠檬草的烤鸡肉。第二道前菜是意大利饺子,饺子馅儿是剁碎的大虾、豆腐和野生蘑菇,以意大利沙巴雍甜酱调味,味道组合无论对东方还是西方客人来说都充满了新奇感。主菜则是烤鸭胸,淋上日式串烧酱、煮熟后弄碎的红薯和西葫芦与椰奶混合而成的调味汁,风味独特。
  晚餐分量很大,但同桌的西方食客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轻松应付。一位西方少女(她是全桌唯一的未成年人)风卷残云般把甜品碟刮得跟舔过一样干净,说着话还意犹未尽地用勺子刮她爸爸的盘子。坐在我左边的这对父女是美国人,爸爸是艺术商,女儿是正在读高中的滑雪运动员,暑假来法国学法语。少女才15岁,已经是北美某滑雪排名榜第三名,估计登上奥运奖台指日可待。她见多识广,落落大方,和陌生成年人侃侃而谈,一点儿不拘谨羞涩。
  我右手和对面是越南裔四姐妹加白人大姐夫。四姐妹毫不讳言自己是越南难民。跟父母坐船逃难到悉尼时,三姐才一岁,只有老四在悉尼出生。现在二姐在伦敦工作,其他三姊妹在悉尼,都乐观开朗。作为难民,她们的成长想必是艰难的。据说她们的父母至今还在辛苦工作,目标是攒钱退休,然后可以多陪伴90岁的祖母。和我一样,越南裔四姐妹面前的主菜也剩了一半。吃不完的她们都倒在了白人大姐夫的盘子里,由他负责打扫——非常亚洲传统。
  上菜间隙,厨师来桌边寒暄。原来他也是越南难民,小时候跟父母从美国驻越南大使馆坐飞机逃难到美国(第二天西贡就被越共接管),成为1975年越南“430事件”前在惊心动魄的“常风行动”中从美国大使馆成功逃难的1000名越南人中的幸运儿。他们全家在美国住了一年,才辗转到法国。
  我坐在餐桌中间,一边是劫后余生的越南难民,一边是美国未来的奥运之星,两边的话题都新鲜有趣,耳朵都不够用了。
  如果说在厨师家吃饭是巴黎私房菜的主场版,那么请厨师来家做饭,应该算是客场版了。这更令人好奇,客场作战,缺少顺手的厨具餐具,大厨如何保持水准?尤其是朋友家里平时不开伙,家里厨具严重缺乏,虽然好歹有两只锅,但连锅铲都没有。
  到约好的时间,网站上看上去高大英俊实际瘦小的大厨德夫(Dev)拖着箱子孤零零来了——我以为他至少要带两个帮手呢。箱子里装着准备好的食物半成品。虽然事先已做过沟通,但设施的缺乏显然还是出乎厨师意料。对于他需要的大多数工具,我们的回答都是,没有。面对种种局限,德夫倒是相当淡定,说他有办法。于是留下他自己在厨房忙,食客们在客厅端着酒聊天。
  聊得兴起,德夫的身影突然无助地出现在客厅门口,原来被烤箱难住了。大家围着烤箱研究半天,都束手无策,后来总算把说明书翻出来,研究了一番,烤箱终于开始工作。
  经受了种种考验之后,晚餐还是按时鼓捣出来了。虽然是非正式家宴,但和高级餐厅规矩一样,每上一道菜,变身招待的厨师就会来到桌前,向客人一一介绍原材料。德夫是巴黎出生的印度人,说一口尾声上扬的法式英语,菜式则是印度、法国和意大利混合风味。条件有限,这顿晚餐当然不会太丰富,只有一道前菜、一道主菜和一个甜品。如果说摆盘还算过得去,味道对我来说则没啥惊喜,意大利米饭甚至稍微夹生。并且女主人完全不能沾辣椒,而印度大厨对此不知情,主菜放了一点儿辛辣调料,结果女主人一口不能吃。但她体贴地没出声,把主菜分给其他人。大家也都非常捧场,连连称赞。
  美酒配美器,主客个个阅历丰富,谦和低调,谈笑间,一瓶香槟、一瓶白葡萄酒、一瓶红葡萄酒下了肚。一顿饭宾主尽欢。
  那巴黎私房菜到底是神圣殿堂还是家庭伙食呢?我觉得介于两者之间。菜式选择有限,但菜品摆盘比起家庭烹饪还是讲究得多,味道和食材组合也更有新意。最棒的是,不像在高级餐厅那样,只能正式着装(夏天在没有空调的巴黎餐厅这可是一件苦差事),正襟危坐,窃窃私语,而是可以放松地大声谈笑,觥筹交错,酒酣耳热。
  所以,私房菜的魅力不在吃,在私房之趣。
让·伊夫家混合着亚洲和法国风味的餐厅。
其他文献
一个人要想传播自己的观念, 证明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是活得好、活得久。观念的进化与物种的进化一样,拼生命力。不要退缩,不要淡泊名利、甘于清贫,要功成名就,要富贵逼人,要绚烂,“你有的,我也能够拥有”,这样你的观念才更有说服力,更有生命力。居无定所的一个无业游民,要让人听你的声音,相信你的价值,那是不可能的。  你要得到好东西,就必须去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能力会得到增长。环境永远是局限的,对手永远
期刊
某位友人,谈到某次与同道中人深聊“骄傲与虚荣”的区别,谈起要像戒掉脂肪一样摒弃虚荣。她说“感恩朋友圈,确信真正的朋友隐藏其中的朋友圈。老老实实提醒自己需要朋友,不要因噎废食,勇敢地发朋友圈”。看后,不禁一乐,这位友人,为人朴实,文学功底深,沉得下来研究学问,写随笔比很多人意味深长,她一直在成长和变化,我看后,给她留言:“人到中年,你越来越可爱了,这种变化,真好。真实才是无价的。人到中年,会慢慢走到
期刊
何谓禅心?清静寂定之心境是也.这是一种甜蜜无为的境界.但多少人能尝到?世间人大多是名利客!只有等到了因缘才懂得要放下.正所谓“英雄到老始信佛”是也.rn今天在论坛上看到
期刊
小时候,我家住在西门附近,西南城角的白鹭湾、龙渠湾、骆驼巷、夏家什字是我的“地盘”.姑姑家住在文艺路,隔几周奶奶会带我去她家小住.路不远,奶奶带我一路步行,过五味什字
期刊
期刊
我的很多文章是多年前寫的。 30年前,我在写文章时并没想到这么多小朋友会看我的文章。一个作家创作的过程是非常孤单寂寞的,不像歌星和演员,马上能得到别人的掌声,可能你在30年后才能得到掌声。  好作品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从感情开始,有真感情才会有好文章。感情从哪里来?从感受、感觉、感动来。如果你是没有感情的人,那你就不要写作。三年级前多用成语  文字是充满魔力的东西,可以激发想象力。小时候我就打算成为
期刊
小时候有一次挨打,是母亲加班回来,疲倦又强打精神,辅导我白天在学校学过的拼音,发现我完全不会,态度极不认真,一拿起课本就像抽鸦片的一样身子直往下溜。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三个拼音教会了我,五分钟后检查,我又忘光了。母亲很绝望,拿来衣架就打。  那时已是深夜,邻居婶母过来劝架,看似劝架,其实是激发战火。婶母是这么劝我妈的:“不要生气,有些孩子天生不是读书料,你急也没用。”这句话使我的屁股旋即陷于更
期刊
姚合有一首诗道:“晓上上方高处立,路人羡我此时身。白云向我头上过,我更羡他云路人!”  原来自己在上方立着,正受到脚下路人的羡慕,哪知一阵白云从高处飘过,想青霄的云路上更有飞黄腾达的人,使自己原先的得意霎时化为乌有,心里全不是滋味。  古來的圣哲教人“见贤思齐”,何尝不主张“往上比”,不过往上比的是精神、品德、学问,这方面的浅深高下,自己不该不明白。精神的天空是无穷的,鸡群中的鹤虽然卓然独立,但是
期刊
看了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的“木桶理论”,想起了老父亲的“铁桶理论”。  村里人家,家家离不开水桶。我小时生活在一个山村,家里也有一对铁皮水桶,吃水要用它,菜园子浇地要用它,甚至生产队里一些需要栽种的农活儿,社员们也要挑着自家水桶参加劳动,挖坑浇水。等我和哥哥长到能用钩担(两头带铁链挂钩的扁担)挑两桶水时,也要经常给家里挑水吃。村西的水井很深,地面距水面大约有十米,所以每家去挑水时还需带一根井绳
期刊
9岁那年,妈妈因患白血病去了天堂,我随着爸爸从纽约搬到了西部的波特兰。我们新家的房子外面有一个小菜园,爸爸经常带着我在菜园里活动,我很快就喜欢上了那种叫做沃拉蜜露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