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課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本文以九年级物理《欧姆定律》一节,来谈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科学探究中的诸环节,都需要发挥探究小组成员的整体力量,小组成员只有具备合作精神才能使这些环节顺利完成。
现以九年级物理《欧姆定律》一节,来谈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1)出示电路板,闭合开关,灯泡发光。将电池减少一节,重新闭合开关,学生将观察到灯泡变暗。学生通过观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灯泡为什么发光变暗?
演示实验(2)同样是两节电池串联起来使用,只是另外换一只6V灯泡,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通过观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2: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不一样?
以上这种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直接问题化的表述方式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方式,它没有把上述现象的认识转化为一个科学问题,因而缺乏明确的探究方向。要把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对现象做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在演示实验1中,电池减少一节,电压变小;而灯泡变暗则说明通过灯泡的电流变小了,因而问题1可演变为:通过灯泡的电流与电压有什么数量关系?在演示实验2 中,电压不变,换用一只6V灯泡,灯泡的电阻发生变化,因而问题2可演变为:通过灯泡的电流与电阻有什么数量关系?
在科学探究中,老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一定案例的积累,并随着他们物理知识的丰富,就能逐步地提高自已提出问题的能力。
2 设计实验,确定研究方案
义务教育物理课标中的科学探究问题,较多的是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其中尤以实验探究方法居多。首先确定实验应探究的两个问题:(1)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有什么数量关系?(2)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有什么数量关系?
这时可以发动学生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问题1的解决方法是:在同一导体(保持电阻不变)两端加不同的电压值,记下通过导体的电流值,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至于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何得到不同的电流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再讨论,得出:通过改变电池的个数,或用滑动变阻器调整,可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可得到不同的电压值和电流值。接下来学生讨论问题2的研究方法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改变导体的电阻并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再进行数据分析。通过逻辑思维,很容易分析出实验中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如何改变导体的电阻?学生思考后得出: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用刚才的电路,换用不同阻值的电阻进行实验。
在多数情况下,为了使探究能进行下去,教科书都介绍了探究的方法,学生较少有锻炼的机会。而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很有好处。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时,学生既学会了如何在合作中坚持原则,又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吸取别人意见中的合理因素,以完善和改进自已的探究方案。同时在探究活动中由于群策群力,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得到了调动,充分发扬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 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设计好的电路进行实验后,得到了如下数据:
表1 表2
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而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面对诸多的电流值、电压值和电阻值,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什么结论也不会形成,探究等于半途而废,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从表1 中可初步得到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为: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压越小,电流越小;进一步把电压和电流的比值拿来比较,发现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相等,从而得出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从表2 中可初步得到在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的结论。再进一步把电流和电压的乘积拿来比较,发现电流和电阻的乘积相等,从而得出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启发学生自已发现这些数据之间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的过程。在这个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学生尝试了对探究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地描述,如“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因果分析。发展学生的因果推理能力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任务,对于初中生而言,应使他们能进行简单的因果分析,这对学生正确地归纳出科学规律十分有益。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在这堂课的应用,既让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又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这必将对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科学探究中的诸环节,都需要发挥探究小组成员的整体力量,小组成员只有具备合作精神才能使这些环节顺利完成。
现以九年级物理《欧姆定律》一节,来谈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1)出示电路板,闭合开关,灯泡发光。将电池减少一节,重新闭合开关,学生将观察到灯泡变暗。学生通过观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灯泡为什么发光变暗?
演示实验(2)同样是两节电池串联起来使用,只是另外换一只6V灯泡,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通过观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2: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不一样?
以上这种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直接问题化的表述方式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方式,它没有把上述现象的认识转化为一个科学问题,因而缺乏明确的探究方向。要把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对现象做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在演示实验1中,电池减少一节,电压变小;而灯泡变暗则说明通过灯泡的电流变小了,因而问题1可演变为:通过灯泡的电流与电压有什么数量关系?在演示实验2 中,电压不变,换用一只6V灯泡,灯泡的电阻发生变化,因而问题2可演变为:通过灯泡的电流与电阻有什么数量关系?
在科学探究中,老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一定案例的积累,并随着他们物理知识的丰富,就能逐步地提高自已提出问题的能力。
2 设计实验,确定研究方案
义务教育物理课标中的科学探究问题,较多的是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其中尤以实验探究方法居多。首先确定实验应探究的两个问题:(1)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有什么数量关系?(2)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有什么数量关系?
这时可以发动学生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问题1的解决方法是:在同一导体(保持电阻不变)两端加不同的电压值,记下通过导体的电流值,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至于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何得到不同的电流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再讨论,得出:通过改变电池的个数,或用滑动变阻器调整,可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可得到不同的电压值和电流值。接下来学生讨论问题2的研究方法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改变导体的电阻并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再进行数据分析。通过逻辑思维,很容易分析出实验中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如何改变导体的电阻?学生思考后得出: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用刚才的电路,换用不同阻值的电阻进行实验。
在多数情况下,为了使探究能进行下去,教科书都介绍了探究的方法,学生较少有锻炼的机会。而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很有好处。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时,学生既学会了如何在合作中坚持原则,又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吸取别人意见中的合理因素,以完善和改进自已的探究方案。同时在探究活动中由于群策群力,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得到了调动,充分发扬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 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设计好的电路进行实验后,得到了如下数据:
表1 表2
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而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面对诸多的电流值、电压值和电阻值,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什么结论也不会形成,探究等于半途而废,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从表1 中可初步得到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为: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压越小,电流越小;进一步把电压和电流的比值拿来比较,发现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相等,从而得出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从表2 中可初步得到在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的结论。再进一步把电流和电压的乘积拿来比较,发现电流和电阻的乘积相等,从而得出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启发学生自已发现这些数据之间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的过程。在这个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学生尝试了对探究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地描述,如“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因果分析。发展学生的因果推理能力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任务,对于初中生而言,应使他们能进行简单的因果分析,这对学生正确地归纳出科学规律十分有益。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在这堂课的应用,既让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又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这必将对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