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与必然的保持与转换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gq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从上至下,都要进行细致分析,纵横向比较。考得好的春风满面,既受表扬又拿奖金,反之则垂头丧气,挨批难受。教师如此,学生亦然。其实,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在考试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总结、反思、探索。
  本次语文考试结果到手,结果出人意料——当然有失望也有惊喜。经过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反复思考,探索出以下努力的方向与方法。
  一、让“偶然者”成为偶然
  这次考试,同以前的多次考试一样,都有“偶然失手”的情况,几个平时学习很踏实、很努力的学生,这次的成绩却很不理想,尤其是语文课代表。看到分数——她居然未达优分标准。凭她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基础,我相信:她的这个成绩纯属偶然。除她之外,文晨、淑静等学生也是如此。偶然失手并不可怕,怕的是一贯成功的他们经受不住失利的考验,心态失常,影响到以后的正考,那就是大问题了。
  下面我要做的事情是找他们交流:查原因,找问题,定方法。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而言,知识点的缺漏不多,很可能出现在心理紧张和看题出错上——考前曾说过,这次一模考得好的学生就可以直接跟好高中签约了。也许他们太注重这次考试了,在紧张的心理状态下会出现一些意外失误,主要是阅读理解部分。知识扎实者一定胸有成竹。万事俱备,则百战不殆。那么,这次的偶然必将成为偶然。
  二、让“偶然者”成为必然
  考试如同比赛,免不了会有“黑马”杀出,给人惊喜,这次也不例外。原来我非常担心的小学同学,这次却超出均分七八分,着实让我欣喜。
  从这份令人惊喜的成绩中,我看到了他良好的知识基础,只是由于以前学习态度不端正,给家长、老师带来了深深的忧虑。回想考试前几天他主动到办公室进行背诵过关的情形,就觉得他取得这个成绩也有一定道理,更主要的是我从中看到了他的巨大潜力和爆发力,这正是“黑马”所具备的良好条件。
  下面,我要努力做的是给他鼓励、指导和督促,让他保持这种激情;帮他查找知识的空白,弥补漏洞,每天给他专门的作业——主要是字词、背诵、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含义用法、现代文阅读技巧指导——及时检查订正,扬长补短,促使其把这次偶然变成必然。
  三、让“必然者”依然必然
  对于优秀学生,他们平时学习态度端正,知识点扎实,考试成绩一直良好,是老师比较放心的学生,我从来不为他们担心。也正是这些好成绩成为必然的学生,老师从不担心,还不断“激励”,家长也积极“鼓励”“助威”,殊不知这种激励与鼓励在某种程度上会转变成学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弄不好就会出现本次考试中偶然失手的情况,那将会比这次失手更加可怕。
  对待这些优秀学生,我们既要给予他们鼓励与鞭策,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课外与他们聊聊天、散散步,陪他们做做练习——他们的字词基础已经不成问题了,主要是阅读技法与写作提优指导,要以优分的标准要求他们,适时进行面批,尤其注重整体构思与开头结尾的训练,以在不疏忽、不懈怠(学生会自觉做到这一点的)的前提下,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使这种优势的必然性一直保持下去,则必然者依旧必然。
  四、让“必然者”出现偶然
  常胜将军是有的,长处劣势的学生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类同学每次考试后都是阴云笼罩,拿到试卷后习惯性地直往桌肚里塞。他们对于考试,是既期待又厌恶:期待能够出现奇迹,厌恶每次都没有奇迹出现。等待成绩的忐忑,拿到试卷的失望,似乎是一种无止境的折磨与伤害。每次发试卷以后,我最关注的不是优秀学生,而是低分学生。而这次就更为重要了——因为以后连转变的机会都没有了。
  我该怎么做呢?
  谈心或家访:既做任课教师又做心理教师。了解他的想法,找到他的困难,解决他的困惑,寻求解决办法;搜索他的亮点,点燃他的信心。在短暂的时间里,只要有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就能以一当十。关注与督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反面激将:沉疴要用猛药医。十五六岁的孩子很自尊,很要强,在不伤害孩子自尊、不会出现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激将法,让他的“成人”意识化为成长行动,以切实的成绩来证明他的“成熟”,偶然的奇迹也许就会出现。
  在复习迎考的最后阶段,一定不忘以真心、真情去感动学生、帮助学生。优秀学生也好,低分学生也好,关注的眼神都要投注到;偶然失手也好,偶然出彩也好,或是必然优秀和必然劣势也罢,都要想办法努力实现效果最优化。
  其实,不止语文学科如此,也不止初三某班如此,各学科、各班级、各年级都适合这样。
  最后,我以教师的身份对所有学生说:我们的目标是——
  让偶然失利者的偶然成为偶然!
  让偶然出彩者的偶然成为必然!
  让必然优秀者的必然依旧必然!
  让必然劣势者的必然出现偶然!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旭东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2016年6月12-13日,为期两天的第十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观摩研讨会(东北区)暨沈阳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大会”在历史悠久的古城盛京——沈阳市隆重召开,来自辽宁、黑龙江、河北、陕西、山东省等各地的语文教育同人们同聚沈阳市第五中学。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当代教育家、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新学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黎青山副院长,新学校(北京)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陆世德局长、陈文局长,辽宁省小语会
期刊
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一文很难上,文章结构行云流水而又滉漾潆洄,文理清新质朴而又静虚深远,对初一学生而言,要读通读懂这篇散文确实有一定难度,甚至有老师埋怨说这篇文章我自己都读不太懂,怎么去教学生?  静心阅读《月迹》,不难发现,无论文章结构、语言还是主旨思想,都能很明显地显出作者的细心雕琢之处。月行之迹与孩童成长之迹双轨明暗交互推进的叙述结构、立体鲜活而极富动感的画面美感、活泼而极富想象力的儿童化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教学如虎添翼,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再现文本,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习《特殊的葬礼》时,学生根本没看到过赛特凯达斯瀑布,对此非常的陌生,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赛特凯达斯瀑布的葬礼。”然后通过电脑屏幕把
期刊
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老师的指导该如何开展?笔者认为必须紧扣课程标准,以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导向,设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任务的阅读。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侧重谈谈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教育目标的做法。  一、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  该单元集中学习人物,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题材。教材共有五
期刊
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课堂上,只有在教师张弛有度的点拨和调控中,学生的探究才会围绕文本而又丰富文本,在探究和交流中,学生的语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才能协调发展。  【我的课堂】  师:春笋娃娃醒来了!它们从地里冒出来后,会看到些什么呢?  生:它会看到春笋妈妈就在它身边对它笑。  生:它会看到大树、小草,还会看见小燕子在对它笑。  师:为什么它会看见小燕子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小
期刊
“意象”一词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是古代文学审美的重要艺术标准。意象由两个方面组成,即意和象。前者指客观世界的物象,后者指主观世界的心灵。当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猝然遇合,诗人将这种独特的感受转化成文字,也便成了诗。因此,读诗绕不开“意象”二字。正如陈良运先生所说:“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地表述诗人构思谋篇布局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情态与形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这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呢?我就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不同推荐书籍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
期刊
一、引言  《德道经》(又称《老子》《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旷世经典,是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源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极其珍贵的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德道经》的精神能量,有利于学生纯真朴实的上德品质心性的培养和智慧头脑的形成,诵读和领悟《德道经》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目前,国学经典的诵读多是以“朗读”和“念诵”为主,教学中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记忆和背诵”,而对于《德道经》
期刊
墨守成规,是因为这样的前行,即使没有令人惊喜的风景也暂且一路顺畅;害怕改革,是因为这样的路途总是伴随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迷惘如漂浮于大海。  2014年9月,我来到如城小学工作。第一次校会上,校长便提出了实施“至简”课堂的教学要求。会后,留在头脑中的也仅是“至简”二字,至于何为“至简”课堂,如何践行“至简”课堂,并没有成为日常之思。然而,两个月后,“如城小学第一届‘至简’杯课堂教学比赛”的举行,让我
期刊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学生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小学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重视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思想美。  这里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简要阐述古诗教学“四重读”。  一、抑扬顿挫,品味诗韵美  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