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创新意识是一种小学生潜在具有的朦胧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大胆探索,借助教材启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会质疑问难,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生 创新能力
当前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仍存在很多的弊端,表现在部分教师教法陈旧,“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依然存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烦燥,或死记硬背,或重复抄练,学习效果很差,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与开发;还有不少教师布置作业懒于动脑,图省事,每天都是布置课后练习,要不就是布置抄写字、词、句、段乃至于篇,久而久之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于设置背景情境,将引人入胜的故事、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美好动听的语言、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融入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我借助了简笔画、黄山美景图、黄山松的视频资料创设了情境,将黄山松的 “奇”尽情展现于这个情境中,学生如同置身于黄山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可贵的是课文学完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将课文改写为诗歌,尽管那一行行诗句还是那样的稚嫩,但这正是学生创造意识的自然流露。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了解到多数同学未曾到过桂林,对桂林的了解甚少,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听配乐欣赏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的美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让学生谈谈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于同学们目睹美景,都能有感而发。看到孩子们畅所欲言,我心里可乐了。问:“大家看到迷人的景色,深有感触。那么,你们想知道作者游览后是如何介绍这美景的吗?”这时同学们都大声地说:“想!”并且急切地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大胆质疑,开启学生的创新之门
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 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居于这种认识,我每上一篇课文,都会设计质疑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或让学生的自省自悟解决问题。同时我慎重地对待并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我从不急于作答,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也不过早下结论,作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创意,强化他们的不凡意见。如学完《草船借箭》,有学生提出“鲁肃欺瞒上司,能算个忠厚老实的人吗?”“周瑜是吴国的都督,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他们各为其主,周瑜设计除掉诸葛亮可以说是为吴国除害,怎能说是阴险狡诈?”对此我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精彩的回答一个接一个。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是学生打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三、拓展内容,点燃符合时代的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同一读物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中会产生新的意义,这种阅读最具有创造性,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例如《买椟还珠》这则寓言,大部分教师都是让学生围绕“取舍不当”来谈体会,认为看待一件事物不能看外表,而应抓住实质,防止受骗。我在教学中,却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商品的生產者,为了商品畅销,你会从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悟出:假如我是一位商品的生产者,为了商品畅销,我要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还要设计好精美的包装,以吸引顾客。这样既突破的对该寓言的固有看法,又把课文内容同现实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又如我在听学校一位教师讲《狐狸和乌鸦》,为了突破人们历来从批评乌鸦听好话上当受骗这个角度去理解它的寓意,同时把狐狸同“坏人”联系到一起的看法,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这篇寓言,你喜欢谁?为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勤劳。但有的学生却从相反的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这个故事,他说喜欢狐狸,因为它聪明有心计,它的狡猾是机智,谁叫乌鸦喜欢听好话。虽然看法有偏见,但他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注入了新的意义,这样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续编结尾,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课文的结尾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就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学习《井底之蛙》,我让学生假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的种种遭遇;《狼和小羊》,最后当狼向小羊扑过去的时候,小羊怎么样了;《小虫和大船》中,主人不听劝告,大船沉的时候,主人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些我都让学生去设想。学生总会编织出一个个动人心弦的小故事。对那些大胆新奇而又合乎情理的想象,我都给予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大胆探索,借助教材启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会质疑问难,提升创新能力,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文忠,谈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的对策.亚太教育,2015,31
[3]陶莉,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几点思考.基础究,2014,20
[4]李晓微,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周刊,2016,05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生 创新能力
当前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仍存在很多的弊端,表现在部分教师教法陈旧,“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依然存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烦燥,或死记硬背,或重复抄练,学习效果很差,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与开发;还有不少教师布置作业懒于动脑,图省事,每天都是布置课后练习,要不就是布置抄写字、词、句、段乃至于篇,久而久之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于设置背景情境,将引人入胜的故事、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美好动听的语言、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融入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我借助了简笔画、黄山美景图、黄山松的视频资料创设了情境,将黄山松的 “奇”尽情展现于这个情境中,学生如同置身于黄山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可贵的是课文学完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将课文改写为诗歌,尽管那一行行诗句还是那样的稚嫩,但这正是学生创造意识的自然流露。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了解到多数同学未曾到过桂林,对桂林的了解甚少,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听配乐欣赏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的美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让学生谈谈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于同学们目睹美景,都能有感而发。看到孩子们畅所欲言,我心里可乐了。问:“大家看到迷人的景色,深有感触。那么,你们想知道作者游览后是如何介绍这美景的吗?”这时同学们都大声地说:“想!”并且急切地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大胆质疑,开启学生的创新之门
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 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居于这种认识,我每上一篇课文,都会设计质疑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或让学生的自省自悟解决问题。同时我慎重地对待并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我从不急于作答,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也不过早下结论,作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创意,强化他们的不凡意见。如学完《草船借箭》,有学生提出“鲁肃欺瞒上司,能算个忠厚老实的人吗?”“周瑜是吴国的都督,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他们各为其主,周瑜设计除掉诸葛亮可以说是为吴国除害,怎能说是阴险狡诈?”对此我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精彩的回答一个接一个。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是学生打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三、拓展内容,点燃符合时代的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同一读物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中会产生新的意义,这种阅读最具有创造性,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例如《买椟还珠》这则寓言,大部分教师都是让学生围绕“取舍不当”来谈体会,认为看待一件事物不能看外表,而应抓住实质,防止受骗。我在教学中,却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位商品的生產者,为了商品畅销,你会从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悟出:假如我是一位商品的生产者,为了商品畅销,我要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还要设计好精美的包装,以吸引顾客。这样既突破的对该寓言的固有看法,又把课文内容同现实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又如我在听学校一位教师讲《狐狸和乌鸦》,为了突破人们历来从批评乌鸦听好话上当受骗这个角度去理解它的寓意,同时把狐狸同“坏人”联系到一起的看法,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这篇寓言,你喜欢谁?为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勤劳。但有的学生却从相反的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这个故事,他说喜欢狐狸,因为它聪明有心计,它的狡猾是机智,谁叫乌鸦喜欢听好话。虽然看法有偏见,但他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注入了新的意义,这样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续编结尾,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课文的结尾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就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学习《井底之蛙》,我让学生假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的种种遭遇;《狼和小羊》,最后当狼向小羊扑过去的时候,小羊怎么样了;《小虫和大船》中,主人不听劝告,大船沉的时候,主人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些我都让学生去设想。学生总会编织出一个个动人心弦的小故事。对那些大胆新奇而又合乎情理的想象,我都给予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大胆探索,借助教材启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会质疑问难,提升创新能力,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文忠,谈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的对策.亚太教育,2015,31
[3]陶莉,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几点思考.基础究,2014,20
[4]李晓微,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周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