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海德格尔的阐释中,存在一词在巴门尼德的残篇中的各种形态、其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的转化。通过对?στ?ν、ε?ναι、??ν的追踪和辨析,进一步试图理解海德格尔阐释下的巴门尼德的存在含义。
[关键词]巴门尼德;海德格尔;存在
在<命运>一文中,海德格尔先后摆出了三个关于“存在”的词语,它们分别是?στ?ν 、ε?ναι和??ν。这三个词语都来自巴门尼德残篇之中。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都可以在文章开篇所引的两段残篇中找到它们。让我们先来看前两个,它们都出现在我们曾一再提及的那句箴言中(《演》p249):
τ? γ?ρ α?τ? νοε?ν ?στ?ν τε κα? ε?ναι
因为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
在这一句中,?στ?ν这个词的德语翻译是ist,汉语则译作“是”;而ε?ναι这个词,德语译作sein,而汉语只能译作“存在”。在德语语法中,ist、seiend都是不定式sein的变位。那么,在希腊语中?στ?ν和??ν是不定式ε?ναι的变位吗?这是否意味着不定式ε?ναι是最本源的表达“存在”的词语并变化出其他的形式呢?海德格尔的回应是:如果我们这样认为,就彻底陷入了不定式的抽象中,而执着于抽象的含义。
为此,在1935年夏季学期的讲座《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特地讨论了“存在”的语法。通过一系列追踪,海德格尔揭示出拉丁语中的modus infinitives[不定式]对希腊语法的颠倒。表面上看,在动词中,不定式是更根本的,由不定式变化出不同时态的动词modus finites[定式];实际上,在希腊语法中,所谓的“不定式”是晚出的,而所谓的“定式”反而是更本源的。我们以不定式ε?ναι为例。动词“存在”的基本变位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直陈式现在时单数第一人称ε?μ? [我在],而伴随着ε?μ?的是第三人称的?στ?ν[它在],就是我们译作“是”的这个词。而ε?ναι则是“不附带表现的变位”,它将“我在”、“它在”“你们将在”这些动词中的人称、时间、数量、样态等都隐去了,而抽象出一个ε?ναι,这就是不定式的“存在”。而如果给它加个冠词,使它变成名词τ? ε?ναι时,它也仍然意味着“被指到的那个东西仿佛自己站着与在着”。如果这个被指的东西是“我自己”,那么就还能关联回ε?μ?去;同样,如果被指的是“它本身”,就还是与?στ?ν相关联。也就是说,就还与更根本的那些源生的动词相关。而当把这个词改变为一个名词时,这个“存在”就彻底失去了指示的意义,而成了一个在现实中无所指的名词。其实就是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进而可以被归入非感性的领域之中了。(《形》p52以下)
由此,我们弄明白了这一点,即ε?ναι其实正处在一个可能失去动词的源初含义的“节骨眼”上,而?στ?ν反而是更本源的词语。那么??ν呢?海德格尔在<命运>中说的很清楚:
而毋宁说,??ν,即存在着,是在存在与存在者的二重性中被思考的,而且是作分词讲的——虽然这个语法概念尚未明确地进入语言知识的把握中。
也就是说,巴门尼德在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上使用了??ν,这种用法至今还不成为语法。而这个??ν,就作为存在着,活动在存在与存在者之关联中。这个关联就意味着,它不仅指涉名词形式的“存在者”,也不仅指现在分词形式的“存在着”,而是明确地指向两者“之间”。??ν就处在这个两者兼具、勾连二者的关键位置上。在这个“奇怪”的意义上,海德格尔只好给它另起了个名字:二重性。
但这个二重性(Zwiefalt)的名字显然不是随便起的?首先,它提到了两个(zwei)东西;其次,这两个东西具相互交叠(falten);最后,它作为同一个词,说的是同一个东西。??ν就是这种差异着的交叠着的同一。
可这个作为二重性的??ν与?στ?ν还有ε?ναι具有何种关系呢?巴门尼德关于这一点说了什么吗?海德格尔认为,巴门尼德在残篇第六第1行末尾就说了:?στι γ?ρ ε?ναι,(它)存在即存在。但?στ?ν不是用来说存在者的吗?它怎么可以和ε?ναι相同同呢?我们不是坚持存在不能是存在者吗?而反过来,如果?στ?ν和ε?ναι真的相同了,那么说?στι γ?ρ ε?ναι岂不是陷入了同语反复?海德格尔在1973年曾坦言,他曾经长久地困惑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在1947年的<人道主义的书信>中就注意到了这个谜一般的问题。而在此后的一系列文本中,他还一再地以一种探问的语气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最后,到了1973年的策林根研究班上,他对这一探问做出了肯定的表述(“four seminars”p95):
我们站在一个明显的同语反复面前。当然,并且也是一个真正的[同语反复]面前。它并非计数了相同的东西两次。毋宁说,它命名了同一者,和它本身,一次。
这也就是说,“?στ?ν即ε?ναι”说的不是它们是相同的,而是说的是它们在差异中——?στ?ν作为存在指示着存在者,而ε?ναι则指示着抽象的存在——交叠同一着。于是,??ν就指示着上面这个东西:??ν ?μμεναι,二重性存在,它使差异地指示着的存在维系在一起,使它们同一。换言之,?στ?ν是在现实中有所指的,它指向显示着的存在者;而ε?ναι则不指向任何存在者,而是指向隐匿着的存在。因而,??ν同时也兼具了这种显与隐的运作,将?στ?ν之显与ε?ναι之隐同一起来,由此才有了?στ?ν即ε?ναι的显即隐。二重性正是从此方面来命名的。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2]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Heidegger,four seminars,translated by Andrew J. Mitchell,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2.
[4]《哲学文集:从Enowning而来》(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From Enowning], trans. by Parvis Emad and Kenneth Maly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
[5]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6]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
[7]《巴门尼德》(Parmenides,thans.by André Schuwer and Richard Rojcewicz,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8)
[关键词]巴门尼德;海德格尔;存在
在<命运>一文中,海德格尔先后摆出了三个关于“存在”的词语,它们分别是?στ?ν 、ε?ναι和??ν。这三个词语都来自巴门尼德残篇之中。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都可以在文章开篇所引的两段残篇中找到它们。让我们先来看前两个,它们都出现在我们曾一再提及的那句箴言中(《演》p249):
τ? γ?ρ α?τ? νοε?ν ?στ?ν τε κα? ε?ναι
因为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
在这一句中,?στ?ν这个词的德语翻译是ist,汉语则译作“是”;而ε?ναι这个词,德语译作sein,而汉语只能译作“存在”。在德语语法中,ist、seiend都是不定式sein的变位。那么,在希腊语中?στ?ν和??ν是不定式ε?ναι的变位吗?这是否意味着不定式ε?ναι是最本源的表达“存在”的词语并变化出其他的形式呢?海德格尔的回应是:如果我们这样认为,就彻底陷入了不定式的抽象中,而执着于抽象的含义。
为此,在1935年夏季学期的讲座《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特地讨论了“存在”的语法。通过一系列追踪,海德格尔揭示出拉丁语中的modus infinitives[不定式]对希腊语法的颠倒。表面上看,在动词中,不定式是更根本的,由不定式变化出不同时态的动词modus finites[定式];实际上,在希腊语法中,所谓的“不定式”是晚出的,而所谓的“定式”反而是更本源的。我们以不定式ε?ναι为例。动词“存在”的基本变位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直陈式现在时单数第一人称ε?μ? [我在],而伴随着ε?μ?的是第三人称的?στ?ν[它在],就是我们译作“是”的这个词。而ε?ναι则是“不附带表现的变位”,它将“我在”、“它在”“你们将在”这些动词中的人称、时间、数量、样态等都隐去了,而抽象出一个ε?ναι,这就是不定式的“存在”。而如果给它加个冠词,使它变成名词τ? ε?ναι时,它也仍然意味着“被指到的那个东西仿佛自己站着与在着”。如果这个被指的东西是“我自己”,那么就还能关联回ε?μ?去;同样,如果被指的是“它本身”,就还是与?στ?ν相关联。也就是说,就还与更根本的那些源生的动词相关。而当把这个词改变为一个名词时,这个“存在”就彻底失去了指示的意义,而成了一个在现实中无所指的名词。其实就是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进而可以被归入非感性的领域之中了。(《形》p52以下)
由此,我们弄明白了这一点,即ε?ναι其实正处在一个可能失去动词的源初含义的“节骨眼”上,而?στ?ν反而是更本源的词语。那么??ν呢?海德格尔在<命运>中说的很清楚:
而毋宁说,??ν,即存在着,是在存在与存在者的二重性中被思考的,而且是作分词讲的——虽然这个语法概念尚未明确地进入语言知识的把握中。
也就是说,巴门尼德在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上使用了??ν,这种用法至今还不成为语法。而这个??ν,就作为存在着,活动在存在与存在者之关联中。这个关联就意味着,它不仅指涉名词形式的“存在者”,也不仅指现在分词形式的“存在着”,而是明确地指向两者“之间”。??ν就处在这个两者兼具、勾连二者的关键位置上。在这个“奇怪”的意义上,海德格尔只好给它另起了个名字:二重性。
但这个二重性(Zwiefalt)的名字显然不是随便起的?首先,它提到了两个(zwei)东西;其次,这两个东西具相互交叠(falten);最后,它作为同一个词,说的是同一个东西。??ν就是这种差异着的交叠着的同一。
可这个作为二重性的??ν与?στ?ν还有ε?ναι具有何种关系呢?巴门尼德关于这一点说了什么吗?海德格尔认为,巴门尼德在残篇第六第1行末尾就说了:?στι γ?ρ ε?ναι,(它)存在即存在。但?στ?ν不是用来说存在者的吗?它怎么可以和ε?ναι相同同呢?我们不是坚持存在不能是存在者吗?而反过来,如果?στ?ν和ε?ναι真的相同了,那么说?στι γ?ρ ε?ναι岂不是陷入了同语反复?海德格尔在1973年曾坦言,他曾经长久地困惑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在1947年的<人道主义的书信>中就注意到了这个谜一般的问题。而在此后的一系列文本中,他还一再地以一种探问的语气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最后,到了1973年的策林根研究班上,他对这一探问做出了肯定的表述(“four seminars”p95):
我们站在一个明显的同语反复面前。当然,并且也是一个真正的[同语反复]面前。它并非计数了相同的东西两次。毋宁说,它命名了同一者,和它本身,一次。
这也就是说,“?στ?ν即ε?ναι”说的不是它们是相同的,而是说的是它们在差异中——?στ?ν作为存在指示着存在者,而ε?ναι则指示着抽象的存在——交叠同一着。于是,??ν就指示着上面这个东西:??ν ?μμεναι,二重性存在,它使差异地指示着的存在维系在一起,使它们同一。换言之,?στ?ν是在现实中有所指的,它指向显示着的存在者;而ε?ναι则不指向任何存在者,而是指向隐匿着的存在。因而,??ν同时也兼具了这种显与隐的运作,将?στ?ν之显与ε?ναι之隐同一起来,由此才有了?στ?ν即ε?ναι的显即隐。二重性正是从此方面来命名的。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2]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Heidegger,four seminars,translated by Andrew J. Mitchell,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2.
[4]《哲学文集:从Enowning而来》(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From Enowning], trans. by Parvis Emad and Kenneth Maly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
[5]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6]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
[7]《巴门尼德》(Parmenides,thans.by André Schuwer and Richard Rojcewicz,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