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给予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许多优惠政策。然而,就在职教“回暖”的春天,中职招生却遭遇了一场危机。
一、突兀而来的中职学校生源危机
今年,广西初中毕业生人数持续下降,广西各中职学校面临生源短缺的严重问题。例如,广西商业高级技校由去年的一千三百多人减至今年的不足九百人。“中文导游专业”原来是该校的品牌专业之一,自1998年以来一直保持每年2个班以上的势头,在著名旅游城市桂林,导游专业的实习生、毕业生每年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该专业自2008年起,招生缩减为一个班,2009年仅三十多人,而今年则没有达到开班人数。就全国范围来看,相同的窘境不仅发生在广西,北京、天津、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中职学校,也备受生源危机的困扰。今年,全国初中毕业生比去年减少34万人左右,教育部在制定今年全国中职招生计划时,也相应缩减了30万人。
二、生源危机的实质是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危机
从表象上看,初中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是导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缩减的直接原因。与此同时,近年来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却保持上升态势。桂林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从2009年的29320人增至今年的30811人,公办普通高中仍是家长和考生眼中的“香饽饽”。
可见,生源数量的减少,绝不是造成中职学校生源危机的根源,中职学校生源危机的实质还是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危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何在?对老百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成本低。特别对于困难家庭,国家的助学金和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经济困难家庭解决了孩子的学费问题;第二,在职业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能够满足孩子毕业后的高工资就业需求;第三,学生读完中职后,还能有继续升学的机会。但是,随着人们工资水平的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带来的高学历的普及,中职教育的上述“三个吸引力”,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不难发现,社会上各单位都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很多企业在招聘文员、话务员、前台接待员等岗位时,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这就使中职毕业生求职时,面临着往上与大学生竞争、往下与农民工抢饭碗的“两难”境地。在吸引力危机的影响下,品牌学校的生源已在下滑,而一些办学质量不高的职校则可能因招不到学生而被淘汰出局。
三、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探索提升中职学校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令人欣慰的是,中职学校吸引力危机的出现,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久前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各中职学校在当今形势下,更应广开思路,积极探索提升学校吸引力的有效方案。
1.面向省区之外,挖掘中职学校区位比较优势吸引力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因此,针对初中生生源减少、当地职教资源相对饱和的问题,中职学校可以尝试挖掘自身的区位比较优势,通过跨省区招生的办法来解决生源。
中职学校的区位比较优势在于各地学校不同的“性价比”。首先,比较学校的办学水平高低,如是否为省重、国重学校,是否为示范专业、示范学校等;其次,比较学校收费水平的高低。在跨省招生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做了一定的尝试。近年,笔者学校每年都有几十个外省生源,其中包括湖南、湖北、四川、广东、黑龙江、甘肃等地。这些学生选择笔者所在学校就读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广西整个职教发展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学生每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均有获奖,其教学水平值得信赖;二是广西属于西部低收入低消费地区,同样是国家级重点技校,收费却低于东部、北部同类学校。当然,开展跨省招生,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有较大难度的,然而,在生源危机的情形下,中职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跨省招生。
2.面向农村,服务“三农”,提升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吸引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产业工人队伍大部分为农民工。在中职招生遭遇瓶颈之季,笔者不禁反思,中职学校的办学是否脱离了中国的实情呢?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适当拓宽招生范围,不仅面向初高中毕业生,还应面向城乡从业人员和农民工。其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在涉农专业建设方面,需充分做好调研,结合“三农”实情来调整办学。一些城市中职学校在兴办涉农专业时,就缺乏经验,缺乏对“三农”的吸引力。例如,笔者学校去年成功完成400多人的农民工培训,今年申办了8个涉农专业,但其中“观光农业经营”专业就没有招到学生,许多人对“观光农业经营”是怎么回事儿都不了解。所以,建设涉农专业,要真正走进农村,不但要走进农村的学校,还要走进各乡镇企业、农业经营园区、农村家庭,了解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问题。只有为“三农”做好服务工作,中职办学才会有广阔的市场,生源危机也就迎刃而解了。
3.面向企业,解决就业,开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指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一定要紧密联系市场,采用校企合作等多元化办学方式,才能在“生源危机”中生存下来。笔者所在学校自2009年起与北京一家大型企业签订协议,创办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班。学生入学不久,企业人事部经理即来校进行面试,通过面试的学生每生每年获得企业1000元的学费赞助;同时,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在校培训;最后,学生的实习、就业直接与企业挂钩,有了保障。如此,形成了校、企、生三方共赢的局面。在全校各专业招生人数都在下滑的2010年,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班的人数不仅没有下滑还略有上升,这无疑证实了校企合作这种办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所在。
4.发展内涵,建设品牌,从根源上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吸引力
中职学校品牌的建设、品牌影响力的扩大,是提升学校“吸引力”的根源所在。品牌建设首先是规模建设,包括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实训基地、校园环境等。品牌建设更重要的是学校内涵的发展,包括以下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处理好扩大规模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目前,一些东部沿海城市出现的“技工荒”现象,向人们传递了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性的信息。中职学校只要踏踏实实练好内功,打响品牌、办出特色,对于需要学有一技之长的人们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当然,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需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广西商业技师学院)
一、突兀而来的中职学校生源危机
今年,广西初中毕业生人数持续下降,广西各中职学校面临生源短缺的严重问题。例如,广西商业高级技校由去年的一千三百多人减至今年的不足九百人。“中文导游专业”原来是该校的品牌专业之一,自1998年以来一直保持每年2个班以上的势头,在著名旅游城市桂林,导游专业的实习生、毕业生每年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该专业自2008年起,招生缩减为一个班,2009年仅三十多人,而今年则没有达到开班人数。就全国范围来看,相同的窘境不仅发生在广西,北京、天津、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中职学校,也备受生源危机的困扰。今年,全国初中毕业生比去年减少34万人左右,教育部在制定今年全国中职招生计划时,也相应缩减了30万人。
二、生源危机的实质是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危机
从表象上看,初中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是导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缩减的直接原因。与此同时,近年来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却保持上升态势。桂林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从2009年的29320人增至今年的30811人,公办普通高中仍是家长和考生眼中的“香饽饽”。
可见,生源数量的减少,绝不是造成中职学校生源危机的根源,中职学校生源危机的实质还是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危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何在?对老百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成本低。特别对于困难家庭,国家的助学金和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经济困难家庭解决了孩子的学费问题;第二,在职业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能够满足孩子毕业后的高工资就业需求;第三,学生读完中职后,还能有继续升学的机会。但是,随着人们工资水平的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带来的高学历的普及,中职教育的上述“三个吸引力”,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不难发现,社会上各单位都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很多企业在招聘文员、话务员、前台接待员等岗位时,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这就使中职毕业生求职时,面临着往上与大学生竞争、往下与农民工抢饭碗的“两难”境地。在吸引力危机的影响下,品牌学校的生源已在下滑,而一些办学质量不高的职校则可能因招不到学生而被淘汰出局。
三、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探索提升中职学校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令人欣慰的是,中职学校吸引力危机的出现,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久前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各中职学校在当今形势下,更应广开思路,积极探索提升学校吸引力的有效方案。
1.面向省区之外,挖掘中职学校区位比较优势吸引力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因此,针对初中生生源减少、当地职教资源相对饱和的问题,中职学校可以尝试挖掘自身的区位比较优势,通过跨省区招生的办法来解决生源。
中职学校的区位比较优势在于各地学校不同的“性价比”。首先,比较学校的办学水平高低,如是否为省重、国重学校,是否为示范专业、示范学校等;其次,比较学校收费水平的高低。在跨省招生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做了一定的尝试。近年,笔者学校每年都有几十个外省生源,其中包括湖南、湖北、四川、广东、黑龙江、甘肃等地。这些学生选择笔者所在学校就读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广西整个职教发展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学生每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均有获奖,其教学水平值得信赖;二是广西属于西部低收入低消费地区,同样是国家级重点技校,收费却低于东部、北部同类学校。当然,开展跨省招生,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有较大难度的,然而,在生源危机的情形下,中职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跨省招生。
2.面向农村,服务“三农”,提升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吸引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产业工人队伍大部分为农民工。在中职招生遭遇瓶颈之季,笔者不禁反思,中职学校的办学是否脱离了中国的实情呢?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适当拓宽招生范围,不仅面向初高中毕业生,还应面向城乡从业人员和农民工。其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在涉农专业建设方面,需充分做好调研,结合“三农”实情来调整办学。一些城市中职学校在兴办涉农专业时,就缺乏经验,缺乏对“三农”的吸引力。例如,笔者学校去年成功完成400多人的农民工培训,今年申办了8个涉农专业,但其中“观光农业经营”专业就没有招到学生,许多人对“观光农业经营”是怎么回事儿都不了解。所以,建设涉农专业,要真正走进农村,不但要走进农村的学校,还要走进各乡镇企业、农业经营园区、农村家庭,了解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问题。只有为“三农”做好服务工作,中职办学才会有广阔的市场,生源危机也就迎刃而解了。
3.面向企业,解决就业,开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指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一定要紧密联系市场,采用校企合作等多元化办学方式,才能在“生源危机”中生存下来。笔者所在学校自2009年起与北京一家大型企业签订协议,创办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班。学生入学不久,企业人事部经理即来校进行面试,通过面试的学生每生每年获得企业1000元的学费赞助;同时,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在校培训;最后,学生的实习、就业直接与企业挂钩,有了保障。如此,形成了校、企、生三方共赢的局面。在全校各专业招生人数都在下滑的2010年,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班的人数不仅没有下滑还略有上升,这无疑证实了校企合作这种办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所在。
4.发展内涵,建设品牌,从根源上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吸引力
中职学校品牌的建设、品牌影响力的扩大,是提升学校“吸引力”的根源所在。品牌建设首先是规模建设,包括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实训基地、校园环境等。品牌建设更重要的是学校内涵的发展,包括以下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处理好扩大规模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目前,一些东部沿海城市出现的“技工荒”现象,向人们传递了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性的信息。中职学校只要踏踏实实练好内功,打响品牌、办出特色,对于需要学有一技之长的人们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当然,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需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广西商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