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混龄班级中,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以及个性特征相对平行班级差异更大,这些差异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异质性、更丰富的刺激。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北京市一所幼儿园的混龄班级进行观察,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整理、归纳、分析,以期了解混龄教育中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幼儿采用的解决策略,并总结出在这一背景下同伴冲突所表现的特点,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为教师处理幼儿的冲突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冲突案例观察记录:
案例1:
观察区域:美工区
被观察者:中班幼儿
冲突行为:互相推搡
冲突原因:在绘画时互相压住了画纸,为了不挡住自己的画,双方发生了矛盾冲突。
解决过程:教师介入解决,将双方座位距离加大,两人重新学习谦让。
结束形式:双方道歉,并为彼此让位置。
案例2:
观察区域:建构区
被观察者:大班幼儿
冲突行为:吵架、扔玩具
冲突原因:两个男孩都想玩同一种玩具、当组长,谁也不让谁.
解决过程:大班的另一女孩对两人讲道理,建议两人可以轮流当组长。
结束形式:两人协商决定先由一人当组长,过5分钟后让另一人当。
案例3:
观察区域:户外活动区
被观察者:中班幼儿
冲突行为:吵架、推搡
冲突原因:三个中班女孩在排队时几乎同时到达,都想站在第一个,互不谦让。
解决过程:大班哥哥与中班妹妹商量,按身高顺序排队,不能在走廊里大声吵架。
结束形式:三个女孩决定按照身高顺序排队站好。
案例4:
观察区域:户外活动区
被观察者:小班幼儿
冲突行为:吵架
冲突原因:不同意对方的游戏规则,冲对方翻白眼,向老师告状。
解决过程:教师介入,有不同的想法可以提出来,但不能做出不礼貌的行为。
结束形式:幼儿道歉,对方接受了不同的想法,更改了游戏规则。
案例5:
观察区域:玩具区
被观察者:中班幼儿
冲突行为:争抢玩具
冲突原因:5名幼儿争抢限进4人的玩具区,互不相让。
解决过程:一名幼儿主动先退出玩具区去拍球,拍50个球之后进玩具区换一人出来玩。
结束形式:5名幼儿轮流进玩具区玩。
二、混龄班幼儿在游戏中冲突行为的分析
本研究在混龄班共观察到了7组小朋友的矛盾现象,经过初步统计分析与平日里对幼儿的观察,分析了混龄班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行为的几种特点。
(一)冲突原因多为“物”的使用权
导致幼儿同伴之间产生冲突的首要原因是动作意图误解和故意挑衅。这两者都是因为同伴个体本身所引起的,前者是因为幼儿对同伴行为的理解存在偏差,后者则是同伴对幼儿的有意冒犯。对于3-6岁的幼儿,他们还不能将行为与行为背后的动机相结合来考虑问题。
对于物品的争议也是导致混龄幼儿同伴之间冲突的重要原因。由于幼儿对物品所有权的刻板印象使得游戏材料、学习用品、生活用具等成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线。其中,幼儿对空间、位置的争议占主导地位。
(二)冲突解决方式以告状求助为主,语言协商其次
当幼儿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生活经验不足、社会交往技能缺乏的幼儿,自然而然先想到或只想到求助老师。所以在小班和中班中,以老师告状求助解决同伴冲突的居多。
大班幼儿语言、思维等方面发展较好,也积累了一些交往技能,在老师的指导教育下,面对冲突时他们学会了与同伴协商来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主动带着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解决冲突。年幼幼儿通过与年长幼儿的交往、模仿,也逐渐接受这些交往技能。因此,在混龄班级中,与同伴运用语言协商解决问题的频率出现也比较高。
(三)冲突频繁且短暂,敌意不强
在混龄班级中幼儿之间的年龄差异以及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这些差异使得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频繁。对于小班和中班的幼儿来说,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强,各种经验、能力不足,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而大班的孩子也正处在规则建立时期,对他们来说,也还在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与同伴产生冲突在所难免。
但是根据7次的观察统计,矛盾持续的时间都在5-10分钟之内,不管是同龄伙伴冲突还是异龄伙伴冲突,冲突的过程都比较短暂,幼儿之间的敌意不强,冲突中的负面情绪不会持续到其他活动。
(三)混龄幼儿游戏中冲突行为问题解决的启示
1.利用混龄的优势培养幼儿的社会技能
在混龄班中,幼儿的能力差异很大,在日常培养中不应该局限于幼儿的年龄分组,而应该尽量利用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年长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年幼幼儿在观察、模仿中提高交往技能,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应该注重年长幼儿的教育,让年长幼儿先发展后带动年幼幼儿的发展。
2.合理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在面对冲突时,幼儿采取最多的解决策略是向老师告状求助。因此,作为老师,要正确的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老师不能包办代替幼儿解决冲突,也不能简单处理敷衍了事。教师应根据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做好日常观察,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背后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再区别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总之,作为老师应该相信幼儿,为幼儿提供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冲突或者与同伴共同谈论,在思考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同伴协商、沟通化解矛盾,从而增强交往技能并逐渐提高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唐淑,虞永平.幼兒园班级管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曾娟.混龄教育中幼儿同伴冲突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5]李丽君.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及对策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
一、冲突案例观察记录:
案例1:
观察区域:美工区
被观察者:中班幼儿
冲突行为:互相推搡
冲突原因:在绘画时互相压住了画纸,为了不挡住自己的画,双方发生了矛盾冲突。
解决过程:教师介入解决,将双方座位距离加大,两人重新学习谦让。
结束形式:双方道歉,并为彼此让位置。
案例2:
观察区域:建构区
被观察者:大班幼儿
冲突行为:吵架、扔玩具
冲突原因:两个男孩都想玩同一种玩具、当组长,谁也不让谁.
解决过程:大班的另一女孩对两人讲道理,建议两人可以轮流当组长。
结束形式:两人协商决定先由一人当组长,过5分钟后让另一人当。
案例3:
观察区域:户外活动区
被观察者:中班幼儿
冲突行为:吵架、推搡
冲突原因:三个中班女孩在排队时几乎同时到达,都想站在第一个,互不谦让。
解决过程:大班哥哥与中班妹妹商量,按身高顺序排队,不能在走廊里大声吵架。
结束形式:三个女孩决定按照身高顺序排队站好。
案例4:
观察区域:户外活动区
被观察者:小班幼儿
冲突行为:吵架
冲突原因:不同意对方的游戏规则,冲对方翻白眼,向老师告状。
解决过程:教师介入,有不同的想法可以提出来,但不能做出不礼貌的行为。
结束形式:幼儿道歉,对方接受了不同的想法,更改了游戏规则。
案例5:
观察区域:玩具区
被观察者:中班幼儿
冲突行为:争抢玩具
冲突原因:5名幼儿争抢限进4人的玩具区,互不相让。
解决过程:一名幼儿主动先退出玩具区去拍球,拍50个球之后进玩具区换一人出来玩。
结束形式:5名幼儿轮流进玩具区玩。
二、混龄班幼儿在游戏中冲突行为的分析
本研究在混龄班共观察到了7组小朋友的矛盾现象,经过初步统计分析与平日里对幼儿的观察,分析了混龄班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行为的几种特点。
(一)冲突原因多为“物”的使用权
导致幼儿同伴之间产生冲突的首要原因是动作意图误解和故意挑衅。这两者都是因为同伴个体本身所引起的,前者是因为幼儿对同伴行为的理解存在偏差,后者则是同伴对幼儿的有意冒犯。对于3-6岁的幼儿,他们还不能将行为与行为背后的动机相结合来考虑问题。
对于物品的争议也是导致混龄幼儿同伴之间冲突的重要原因。由于幼儿对物品所有权的刻板印象使得游戏材料、学习用品、生活用具等成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线。其中,幼儿对空间、位置的争议占主导地位。
(二)冲突解决方式以告状求助为主,语言协商其次
当幼儿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生活经验不足、社会交往技能缺乏的幼儿,自然而然先想到或只想到求助老师。所以在小班和中班中,以老师告状求助解决同伴冲突的居多。
大班幼儿语言、思维等方面发展较好,也积累了一些交往技能,在老师的指导教育下,面对冲突时他们学会了与同伴协商来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主动带着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解决冲突。年幼幼儿通过与年长幼儿的交往、模仿,也逐渐接受这些交往技能。因此,在混龄班级中,与同伴运用语言协商解决问题的频率出现也比较高。
(三)冲突频繁且短暂,敌意不强
在混龄班级中幼儿之间的年龄差异以及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这些差异使得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频繁。对于小班和中班的幼儿来说,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强,各种经验、能力不足,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而大班的孩子也正处在规则建立时期,对他们来说,也还在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与同伴产生冲突在所难免。
但是根据7次的观察统计,矛盾持续的时间都在5-10分钟之内,不管是同龄伙伴冲突还是异龄伙伴冲突,冲突的过程都比较短暂,幼儿之间的敌意不强,冲突中的负面情绪不会持续到其他活动。
(三)混龄幼儿游戏中冲突行为问题解决的启示
1.利用混龄的优势培养幼儿的社会技能
在混龄班中,幼儿的能力差异很大,在日常培养中不应该局限于幼儿的年龄分组,而应该尽量利用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年长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年幼幼儿在观察、模仿中提高交往技能,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应该注重年长幼儿的教育,让年长幼儿先发展后带动年幼幼儿的发展。
2.合理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在面对冲突时,幼儿采取最多的解决策略是向老师告状求助。因此,作为老师,要正确的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老师不能包办代替幼儿解决冲突,也不能简单处理敷衍了事。教师应根据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做好日常观察,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背后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再区别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总之,作为老师应该相信幼儿,为幼儿提供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冲突或者与同伴共同谈论,在思考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同伴协商、沟通化解矛盾,从而增强交往技能并逐渐提高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唐淑,虞永平.幼兒园班级管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曾娟.混龄教育中幼儿同伴冲突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5]李丽君.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及对策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