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手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g5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龙屋大宗祠前,是宽阔的三合土禾坪。禾坪前,有一泓碧绿清澈的鱼塘。月光皎洁。吃过晚饭,南方的老历八月天,暑气还未散尽。农人们三三两两围聚在这里闲聊讲古。一盆木屑混合艾草燃起来了,发出红光,白烟袅袅飘散。
  德昌拉开了架势,走了一趟拳。进进退退,哼哼哈哈。和他一同演武的几个后生纷纷摇头,说他那“八法手”好是好,却感觉有点不对劲。德昌习演的,是流传于汀江流域大沽滩一带的五枚拳“儒家八法”,传自少林神尼五枚师太,有二百多个年头了。“儒家八法”又叫“软装八法”。此外,尚有“绝命八法”,吞吐浮沉,刚柔相济,功法很是了得。很长一段时期,五枚拳为邱氏家族不传之秘。
  该找师父去呀。德昌他们的敲门师父叫仁发,同宗,辈分高,后生多称之为叔公。仁发叔公少壮时,是一条担杆打翻一条街巷的狠角色。当年,德昌手提猪蹄酒坛登门拜师,叫他叔公。他说,你的叔公多着昵,你是学功夫还是叙亲情?叫他师父,他说,俺一不打铁烧炭,二不猪剃头,三不蒸酒做豆腐,怎么叫俺师父?后经族中高人指点,德昌口口声声称仁发叔公为先生。仁发大悦,收徒。
  仁发先生的武功底子是五枚拳,学到家了。又带艺拜师,跟把戏师老关刀闯了多年江湖。仁发先生很有福气,儿子在汀江河头城做生意赚钱,家境殷实。一大把年纪了,按说该享清福了,可他闲不住,喜欢赴墟,摆摊卖狗皮膏药,图热闹。
  大沽滩的西边,有武邑象洞墟。仁发先生是老常客,在廊桥东头老地方摆开了摊子。新收的小徒弟正是德昌的外甥,很卖劲,扯开嗓门咣咣当当敲响了铜锣。
  忘了交代几句,这仁发先生仪表堂堂,丹凤眼,卧蚕眉,长髯飘飘,手持青龙偃月刀,真如武圣人再世。说话间,仁发先生舞动大刀,轻轻比画,猛地前弓后箭,右手持刀杆,左掌护长髯,转换单掌向前徐徐推出,目光凝视远方。此招大有来头,叫“夜读春秋”。
  “哈哈,好功夫,好功夫!”此人鼓掌最是起劲,挤了上来。有人悄声说:“铁算盘来了。”铁算盘是南洋布庄的掌柜,随洋教堂在此“安营扎寨”。他以“物美价廉”的优势,挤垮了几家老布店,垄断了当地布匹生意。铁算盘很随意地从地上捡起了一块鹅卵石,伸向仁发先生,说:“客套话不说,打开石子,送你一匹洋布。如何?”
  仁发先生点点头,说:“多谢大老板关照。”将鹅卵石抛起,接住,抛起,接住。反复多次后,停下。左手双指弯曲夹紧,右手并指运气,断喝猛斫,鹅卵石应声碎裂。满场喝彩。
  铁算盘呢?不见了。吃了哑巴亏,仁发先生兴味索然,膏药也不卖了,收拾家伙,回到了大沽滩。
  仁发先生到得家门口,老伴迎了出来,见他脸色不好,问:“生气了?”她熟知老伴脾性,喝口酒,睡好觉,多大的事也看开了,于是便急忙摆出了酒菜。仁发先生端起酒碗,还是想起那一匹洋布。
  狗仔桌底争食,仁发先生心烦,大半碗酒泼去,狗仔夹着尾巴逃开。
  天色渐暗,老伴端来了洋油灯。民国初年,客家山区也用上“美孚”洋油了。点燃,灯亮了。这洋玩意儿确实比山茶油光亮。“唉,俺那一匹洋布啊。”几只飞蛾绕着灯光转圈。仁发先生弹指,一下,一下,又一下,飞蛾直射,粘在墙壁上。老伴说:“老家伙,你做嘛介?”仁发先生也觉得有些无聊,苦笑,反剪双手,踱出门去,
  德昌迎面闯入,嚷道:“先生,先生,铁算盘是不是赖了一匹洋布?”仁发先生慢条斯理地说:“德昌哪,你提它干什么?你不讲,俺都忘了。”德昌说:“一还一,二还二,他赖不了账!”仁发先生摇头:“算啦,算啦,本乡本土的。”德昌急了:“先生,这事没完!”仁发先生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噢,德昌啊,你那八法手,好像还欠些火候,啥时有空,咱们再切磋切磋?”
  德昌是个急性子,不等鸡叫头遍就起床了,次日清晨,赶到了一山之隔的象洞墟。廊桥西边的南洋布庄刚打开店门,德昌就踏了进来。
  “俺买蚕丝洋布。”
  “蚕丝洋布?小店没有这号货。”
  “看俺买不起,是不是?欺负人?”
  “大兄弟,真没有啊,又是蚕丝,又是洋布的,小弟还是头一次听说。”
  “叫你掌柜的出来说话!”
  小伙计不敢怠慢,转入内屋。片刻,铁算盘出来了,拱手作揖,笑眯眯地说:“这位大兄弟,敝店是洋布店,货物还算齐全。你就是走遍江广福三省,也没有你那号蚕丝洋布嘛。”德昌掏出一把双头鹰银洋,捡起一块,吹气,凑近铁算盘耳畔。洋银发出了悦耳动听的声响。
  德昌问:“俺的钱就不是钱吗?”铁算盘摇头苦笑。德昌发力,接连碎了三块洋银。问:“老板,认得仁发先生吗?”又捡起一块,要发力。铁算盘连忙说:“老弟停手。俺懂,俺懂!”德昌说:“你不懂。”铁算盘说:“愿赌服输,俺赔一匹洋布。”德昌说:“打人莫打脸,你扇了人家的老脸。”铁算盘狠狠地打了自家一记耳光:“俺懂,俺全懂!”
  正午,铁算盘和一个小伙计气喘吁吁地随德昌来到了大沽滩。铁算盘扛一块牌匾,小伙计抱一匹洋布。老远,他们就燃起了一挂“遍地红”万响鞭炮,一路炸响,向仁发先生家走去。
  选自《天池》2015.6
其他文献
隆庆六年(1572年)的一天晚上,玉县富商杜儒声的第四房夫人柳烟正要入寝时,杜儒声的贴身书僮阿旺说杜儒声棋瘾犯了,要找她下棋。到杜儒声的书房后,柳烟开始和杜儒声下棋,阿旺则回偏房休息去了。一盏茶工夫,杜儒声败下阵来。柳烟问该如何处置,杜儒声说还是老规矩,输了就砍头。  原来,杜儒声和柳烟下棋时喜欢玩砍头游戏:用毛笔蘸水在脖子上划一下就算砍头。于是,柳烟拿来毛笔,在杜儒声的脖颈上划了一下。然而,诡异
期刊
唐朝末年,唐僖宗为剿灭黄巢农民起义军,分封了许多拥兵自重的藩镇节度使为王。川西节度使王建就是此时被封为蜀王的。公元907年,在藩镇混战中,梁王朱温废掉名义上的唐哀帝,自己抢坐皇帝宝座,建立了后梁,蜀王王建一看:“嘿!你朱温当得皇上,我王建咋就当不得呢?”于是,他便堂而皇之在川中也称帝当了皇帝,国号蜀,史称前蜀。于是,历史便进入了你争我打,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  其时,朱温正和晋王李克用为争霸中
期刊
康熙出生后,按照清朝的规矩是不允许和亲生母亲同居一宫的,只能由早已物色好的乳母抚养,乳母家都是瘾君子,使得康熙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吸烟。  康熙的烟瘾越来越大,即使上朝议政,也得让太监带着烟具侍候左右。因吸烟过多,引发了胸闷、气急、咳嗽不止的毛病,御医们百般调治,也没有疗效。  一天,康熙皇帝心血来潮,想去看看自己亲自主持编纂的那部大型字典的进展情况,于是就来到了编撰馆。刚刚坐下翻了几页正在校对的书稿
期刊
这个“五七干校”,全称叫“反修防修五七干校”,地处湘潭市远郊的茅山冲。有山有谷有树有花有水田有菜地,一栋栋的土坯茅草房,散落在山边、田畔、树林中。1969年冬,本市文艺界各个行当的人物,当然是多多少少有些问题的人物,都被遣送到这里来了。  我是戏工室的专业作家,曾写过几出古装戏,颂扬的是封建朝代的贤臣良将,属阶级立场有严重错误,被批得昏天黑地。能够来干校,我反觉轻松,比在单位没完没了地写检讨强百倍
期刊
大宋年间,康国公韩绛有个孙子叫韩端。韩端从小性子急,没耐心读四书五经,便弃文从武去了嵩山少林寺。练了几年功夫后,韩端觉得师兄弟们都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就准备下山去了。但他突然收到一封家书,说康国公病重,让他速归。  韩端辞别了师父,火速赶回国公府,却发现府外门庭冷落。他推开虚掩着的府门,赫然见到府内处处白幡,屋檐下的宫灯也换成了白灯笼。出来迎他的老管家一看到韩端就老泪纵横,道:“公子回来了!国公爷
期刊
李阳考上了本县的公务员,算是端上了“铁饭碗”。满心欢喜之际,不料一盆凉水兜头泼了下来。按照县里的规定,新录用的公务员都要先到下面的乡镇去挂职。李阳被分配到了卧牛岭镇宽沟村,宽沟村是全县最偏最远也最穷的地方,也是李阳的老家。  送李阳上任的是一位姓刘的司机师傅。刘师傅一边开车一边抱怨:“这破道,下次打死我也不来了。”车子上下颠簸像极了风浪里的小渔船。  李阳被颠得七荤八素:“你以为我愿意来?我找谁说
期刊
我们说故事是创作出来的,也有人说故事是编出来的,我不否认故事是编的,但是要把故事编得像真事儿一样,这就是创作了。  这篇《暗战“狗食居”》也是编的,起因是我的一个朋友开过饭馆,我没少去帮忙,也因此获得了不少可用的素材。写故事不能光凭想象,有了生活才能创作,写起来才不会说外行话,不会让内行人看了笑话,不会让人看了觉得太假。故事要有吸引力,要设计一些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最好再掺上点儿爱情故事,就像汤里
期刊
黄正刚的性格,就和他的名字一样,刚正不阿,当上村主任后,处理了村里许多棘手的事情。可有一件事,硬生生把黄主任给难住了。啥事?就是村头的垃圾。  红柳村紧靠县级公路,就在村道连接县级公路的拐角处,有一片柳树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片柳树林变成了垃圾场,村里人图省事,都往这里倒垃圾。这片柳树林,紧挨公路,可是村子的形象窗口,如果任其垃圾成山,不仅污染环境,还严重影响红柳村的形象,更影响村头居民的生
期刊
清凉镇是一个偏远的川北小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镇子小得只有一条几百米的小街。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小街上。  这条小街坐南朝北,南边有一户人家姓龚,专做粗木匠的活儿。  所谓“粗”,并非从事的工种粗劣,而是匠人们制作的器具比较粗大。龚木匠最擅长制作门窗、柜橱等生活器具。  小街的北边有一户田姓人家,做的活儿却是许多人见不得也离不得的,这口活儿叫棺材,做活儿的人俗称棺材匠。田木匠干起棺材匠的营生也算
期刊
传说很久以前,有位名唤卢秋云的女子突然临盆,产下一个男婴。多事之人向官府举报这卢秋云有奸情,那男婴也是野种。县太爷立刻派人把卢秋云押到官府问话。  县太爷问:“大胆刁民,有人告你私会他人产下野种,可有这伤风败俗之事?”  卢秋云委屈道:“大人冤枉啊!”  县太爷反问道:“冤枉?那我来问你,你丈夫是不是名叫郭子江?”卢秋云答道:“正是。”  县太爷说:“那冤从何来?众所周知,你丈夫三年前就被调往京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