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我的家乡北川也塌为平地,我们生活在哪里?家人的情况下落不明,同学也失踪了,为什么我们的命运如此悲惨?但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许多好心人都在帮助我们,我非常感动,谢谢这些人能够帮助我们。我才13岁啊,后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我庆幸我能活下来,活着就要活好。因为我们毕竟是幸存者。我相信,今生今世我都不会忘记5月12日……但是我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的生活也会好起来的,以后上了学,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珍惜学习的机会,活着了,就要活出自己!
——北川中学初一1班学生葛梦琪
是地震在见证他们的成长,还是这群“90后”本就活得坚强,已是无从考证。可以确定的是,自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国人无法不对其刮目相看。又或许,在那堆歪歪扭扭的“火星字”背后,本就隐藏着一颗颗坚强的心?只是,在我们曾经试图去查看时,都带上了有色眼镜。
坚强写满脸庞
北川,2008年5月15日,汶川大地震第四天。这天中午,记者徒步走入北川中学现场。此前的14日,记者途径绵竹,取道擂鼓,踏入北川界。早晨清新的空气,以及少有的片刻宁静,会让人误以为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只要一个转身就能望见斑驳的群山,以及处处被泥石流划开的口子;也能随处看见倒塌的房屋,以及依然“屹立”着的房子摇摇欲坠。
这是极其悲伤的一天,在我的记忆里,无法去想象那么多鲜活的面孔瞬间就消失掉。尚在擂鼓镇的时候,我14岁的小表妹发来短信,“还好吗?哥,你在那注意安全,我们学校在组织捐款,希望灾区的同学都能平安地被救出来”。在现场,我看到了许多和小表妹一样的面孔。她们是幸存者。
也是这一天,映秀镇漩口中学初三5班的学生马健手刨4小时救出同班同学向孝廉。向孝廉被救出后,让在场的记者帮着告诉医生,千万别给她截肢,她还要养活父母。
我以为人们都会嚎啕大哭,至少这群十三四岁的孩子会大哭一场。他们刚刚懂得生与死,又不曾太过明白坚强,我想现场定会被极度伤心的场面充斥。可是我错了。反倒是这群十三四岁的孩子,坚强写满他们的脸庞。
我看见他们安静地坐在帐篷旁,望着行人,眼神里有悲伤,却不是那种绝望。他们是那么的不幸,死神一度离他们仅仅是一两步之遥。他们又是幸运的,不仅仅在于他们躲过了死神,更在于,在经历苦难的磨砺后,他们将更加坚强。
那些担忧
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有着和我们明显的差异。他们不愿意和我们一样,被人以一个模子去评价。他们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有自己的好恶区分,一旦他人试图侵入,他们会反抗。甚至在文字上,他们也要创造出火星文,以与年纪稍长的人显示不同。我们据此认为这群孩子娇惯、任性、不懂事。
这是一群注重生活质量的孩子。人们常说,“80后”眼里太过看重名与利,在“80后”的嘴里,抱怨居多。有一段流传甚广的文字能说明这一点: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
厕所……
可“90后”并不如此,他们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全然不理外面的利益纷争。圈子外面的人说,“你们傻呀,不懂得人情世故,将来如何在社会上
立足”?
他们就如此傻着,忘情地享受社会上的一切美好。他们恋爱,即使在放学回家的公共汽车上,也能看见穿着中学生校服的情侣卿卿我我。尽管,我还没法将之断定为爱;他们可以用到我们在同样年龄段时不可想象的mp3、笔记本电脑学习,他们中有的甚至上学、放学都有专车接送,读书的艰难,在他们脑海是陌生的陈旧的故事;他们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考大学并非唯一出路,出国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在我们看来“一根筋”的路数,全然变了。
于是我们开始担忧,比我年纪更大的人则更加担忧,这样仿佛“全然不识人间烟火的一代”,如何让人放心。
我们担忧他们在恋爱中走不出来,担心他们以为那就是最神圣的东西,以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将爱情的美好击得粉碎。的确,也经历过少许爱情“生离死别”的我们,无法不担忧,将爱情看得如此重要的这群“90后”,一旦直面分手,将会是何种哀伤,他们能否承受得过去?更别提比我们年纪尚大,爱情在他们眼里不过是组织安排的那个群体。在这群年纪更大的人的眼里,这群“90后”小屁孩,简直是无法无天。
我们担忧他们太过依赖高科技。mp3、笔记本电脑、手机,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双刃剑”的玩意,一旦落入“90后”手里,就会确切变成“单刃剑”。
我们更加担忧,在国内读书都令人担心,一群屁小孩,倘若都出了国,会是何种乱像?
只是一条弯路
在我进大学读书的那年,父母担忧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担心我不能和宿舍同学处理好关系,担心我不会自己洗衣服,担心我会跟着班里的坏学生学坏,却又没有人会去把我“拖回来”……
我曾经非常不屑地想,有什么好担忧的,儿子大了,就什么事情都会懂。然后转身却又习惯性的,以父母的眼光去审视比我小的这帮“90后”。我甚至一度想过,就这群小屁孩,也能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也终将属于他们?
可是我毕竟错了。他们只是孩子,倘若在孩子阶段,一个个就有板有眼、八面玲珑,世界才会无趣起来。
记得有人说过,在小孩子身上,总是应该有种不计得失的冲动和任性,哪怕这种冲动的后果是被碰得鼻青脸肿。在这群“90后”的追求里,应当有些跟梦想有关的东西,就算这个梦想最后被证明只是一场误会。否则,梦想何存?
他们也常以“非主流”自居。是呀,一个人怎么能一开始就“主流”起来?在他们成为“主流”之前,不还有一个天真的、丰富的、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童年吗?否则,童真何存?
难道当他被卷入一场巨大的、残酷的、有去无回的游戏之前,不应该对这个游戏的规则本身有一点点的质问和迟疑?毕竟,没有迷惘的青春是荒凉的。有些事情是不得不走的弯路,只是,我们走过了以后,会忽然变得“蛮横”起来,不让他们去走,理由也千篇一律,“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可是我们毕竟错了,我们没有看到这群孩子在地震面前“被击得粉碎”,相反,我们看到了他们坚强的一面。不是地震给了他们坚强,这种坚强本就寄存在他们的身上、血液里。只是在这一刻被唤醒,也被我们看清楚。
太多的故事在证实这种预存的坚强: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 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林浩,9岁半,地震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连用几个“拿”字,他只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文章结尾处写到,“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读至此处,我恍然大悟,这群“小屁孩”,正以一种全新的、我们从来都忽视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北川中学初一1班学生葛梦琪
是地震在见证他们的成长,还是这群“90后”本就活得坚强,已是无从考证。可以确定的是,自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国人无法不对其刮目相看。又或许,在那堆歪歪扭扭的“火星字”背后,本就隐藏着一颗颗坚强的心?只是,在我们曾经试图去查看时,都带上了有色眼镜。
坚强写满脸庞
北川,2008年5月15日,汶川大地震第四天。这天中午,记者徒步走入北川中学现场。此前的14日,记者途径绵竹,取道擂鼓,踏入北川界。早晨清新的空气,以及少有的片刻宁静,会让人误以为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只要一个转身就能望见斑驳的群山,以及处处被泥石流划开的口子;也能随处看见倒塌的房屋,以及依然“屹立”着的房子摇摇欲坠。
这是极其悲伤的一天,在我的记忆里,无法去想象那么多鲜活的面孔瞬间就消失掉。尚在擂鼓镇的时候,我14岁的小表妹发来短信,“还好吗?哥,你在那注意安全,我们学校在组织捐款,希望灾区的同学都能平安地被救出来”。在现场,我看到了许多和小表妹一样的面孔。她们是幸存者。
也是这一天,映秀镇漩口中学初三5班的学生马健手刨4小时救出同班同学向孝廉。向孝廉被救出后,让在场的记者帮着告诉医生,千万别给她截肢,她还要养活父母。
我以为人们都会嚎啕大哭,至少这群十三四岁的孩子会大哭一场。他们刚刚懂得生与死,又不曾太过明白坚强,我想现场定会被极度伤心的场面充斥。可是我错了。反倒是这群十三四岁的孩子,坚强写满他们的脸庞。
我看见他们安静地坐在帐篷旁,望着行人,眼神里有悲伤,却不是那种绝望。他们是那么的不幸,死神一度离他们仅仅是一两步之遥。他们又是幸运的,不仅仅在于他们躲过了死神,更在于,在经历苦难的磨砺后,他们将更加坚强。
那些担忧
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有着和我们明显的差异。他们不愿意和我们一样,被人以一个模子去评价。他们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有自己的好恶区分,一旦他人试图侵入,他们会反抗。甚至在文字上,他们也要创造出火星文,以与年纪稍长的人显示不同。我们据此认为这群孩子娇惯、任性、不懂事。
这是一群注重生活质量的孩子。人们常说,“80后”眼里太过看重名与利,在“80后”的嘴里,抱怨居多。有一段流传甚广的文字能说明这一点: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
厕所……
可“90后”并不如此,他们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全然不理外面的利益纷争。圈子外面的人说,“你们傻呀,不懂得人情世故,将来如何在社会上
立足”?
他们就如此傻着,忘情地享受社会上的一切美好。他们恋爱,即使在放学回家的公共汽车上,也能看见穿着中学生校服的情侣卿卿我我。尽管,我还没法将之断定为爱;他们可以用到我们在同样年龄段时不可想象的mp3、笔记本电脑学习,他们中有的甚至上学、放学都有专车接送,读书的艰难,在他们脑海是陌生的陈旧的故事;他们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考大学并非唯一出路,出国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在我们看来“一根筋”的路数,全然变了。
于是我们开始担忧,比我年纪更大的人则更加担忧,这样仿佛“全然不识人间烟火的一代”,如何让人放心。
我们担忧他们在恋爱中走不出来,担心他们以为那就是最神圣的东西,以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将爱情的美好击得粉碎。的确,也经历过少许爱情“生离死别”的我们,无法不担忧,将爱情看得如此重要的这群“90后”,一旦直面分手,将会是何种哀伤,他们能否承受得过去?更别提比我们年纪尚大,爱情在他们眼里不过是组织安排的那个群体。在这群年纪更大的人的眼里,这群“90后”小屁孩,简直是无法无天。
我们担忧他们太过依赖高科技。mp3、笔记本电脑、手机,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双刃剑”的玩意,一旦落入“90后”手里,就会确切变成“单刃剑”。
我们更加担忧,在国内读书都令人担心,一群屁小孩,倘若都出了国,会是何种乱像?
只是一条弯路
在我进大学读书的那年,父母担忧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担心我不能和宿舍同学处理好关系,担心我不会自己洗衣服,担心我会跟着班里的坏学生学坏,却又没有人会去把我“拖回来”……
我曾经非常不屑地想,有什么好担忧的,儿子大了,就什么事情都会懂。然后转身却又习惯性的,以父母的眼光去审视比我小的这帮“90后”。我甚至一度想过,就这群小屁孩,也能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也终将属于他们?
可是我毕竟错了。他们只是孩子,倘若在孩子阶段,一个个就有板有眼、八面玲珑,世界才会无趣起来。
记得有人说过,在小孩子身上,总是应该有种不计得失的冲动和任性,哪怕这种冲动的后果是被碰得鼻青脸肿。在这群“90后”的追求里,应当有些跟梦想有关的东西,就算这个梦想最后被证明只是一场误会。否则,梦想何存?
他们也常以“非主流”自居。是呀,一个人怎么能一开始就“主流”起来?在他们成为“主流”之前,不还有一个天真的、丰富的、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童年吗?否则,童真何存?
难道当他被卷入一场巨大的、残酷的、有去无回的游戏之前,不应该对这个游戏的规则本身有一点点的质问和迟疑?毕竟,没有迷惘的青春是荒凉的。有些事情是不得不走的弯路,只是,我们走过了以后,会忽然变得“蛮横”起来,不让他们去走,理由也千篇一律,“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可是我们毕竟错了,我们没有看到这群孩子在地震面前“被击得粉碎”,相反,我们看到了他们坚强的一面。不是地震给了他们坚强,这种坚强本就寄存在他们的身上、血液里。只是在这一刻被唤醒,也被我们看清楚。
太多的故事在证实这种预存的坚强: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 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林浩,9岁半,地震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连用几个“拿”字,他只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文章结尾处写到,“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读至此处,我恍然大悟,这群“小屁孩”,正以一种全新的、我们从来都忽视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