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关尼美舒利不良反应的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给家长们带来不小的恐慌。其实,世界上所有的药物,尤其是退热药,都有不良反应。大家不应把矛头单单对准尼美舒利,而要通过这个事件尽早意识到,自己对发热的处理有多么失当。
尼美舒利,并非儿童退热首选
尼美舒利和常见的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属于同一类抗炎药,自1898年阿司匹林首次合成以来,已有上千个品牌问市。由于此类药普遍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又被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目前全世界每天大约有3000万人在使用这类药,由此引发的用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默沙东公司于2004年10月宣布主动从全球市场撤回万络(罗非昔布);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认为,此类药存在潜在的心血管和消化道出血风险,要求厂家在说明书中提出警示。2011年2月22日欧盟禁止将尼美舒利用于儿童。
儿童的肝脏等器官都在发育中,医生用药一般也会区别于成人,会更加谨慎。退热药正常剂量偶尔使用一两次一般不会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而且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首选退热药,其实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尼美舒利和它们比起来,优点是退热时间长,但发生肝脏损害的比例相对较多,所以在一些国家已经下架。简言之,尼美舒利并非儿童首选退热药。
退热,不是唯一目的
发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找病因,只想退热,不掌握时机乱用退热药。很多使用过尼美舒利的家长认为,该药效果好,和布洛芬相比,退热很快,持续时间长。发热就那么可怕吗?烧退了,孩子病就好了吗?退热效果最好的药物是不是就是最好的最安全的药呢?
其实,发热只是症状,不是病因。发热,不一定都是坏事;烧退了,孩子的病也不一定就好了。退热药再好,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发热程度与病情轻重未必有直接关联。退热效果最好的药也不一定是最安全的药物,再好的西药,如果不合理使用,都会出现不良反应。一般来说,能吃药就不打针;能不吃退热药就不吃,要吃也只吃相对安全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工作者渐渐发现,人们当初认为的一些不好的反应,比如发热、呕吐、腹泻等并不都是坏事情,它们的适当出现,其实是人体对抗病毒和细菌的反应,一定程度上还起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当一些症状刚出现时,不要轻易用药,不要轻易打破人体自身的这种平衡协调能力。因此,建议家长们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发热,除非体温达到38.5度甚至更高时(大孩子完全可以到39度),再考虑让他们吃退热药。然而,家长们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见不得孩子有一点发热,不愿意等待孩子逐渐恢复,孩子一发热就让其吃退热药。于是,吃退热药的孩子,可能延长了病程,可能下次很快就又生病,也可能从此依赖上了打针,这很大程度是家长过分担心导致的。
退热药之所以会出现不良反应,很大程度上是乱用、滥用或长期用引起的。这除了大众不了解发热的原理,对其过分恐慌外,随意能在药店买到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很多处方药甚至不要处方都能买到,医学知识相对不足的普通群众缺乏指导,就可能因此盲目买药,造成用药不当。尼美舒利事件也表明,目前广大群众亟需上一堂医学科普课。
编辑/李宇杰[email protected]
尼美舒利,并非儿童退热首选
尼美舒利和常见的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属于同一类抗炎药,自1898年阿司匹林首次合成以来,已有上千个品牌问市。由于此类药普遍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又被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目前全世界每天大约有3000万人在使用这类药,由此引发的用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默沙东公司于2004年10月宣布主动从全球市场撤回万络(罗非昔布);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认为,此类药存在潜在的心血管和消化道出血风险,要求厂家在说明书中提出警示。2011年2月22日欧盟禁止将尼美舒利用于儿童。
儿童的肝脏等器官都在发育中,医生用药一般也会区别于成人,会更加谨慎。退热药正常剂量偶尔使用一两次一般不会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而且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首选退热药,其实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尼美舒利和它们比起来,优点是退热时间长,但发生肝脏损害的比例相对较多,所以在一些国家已经下架。简言之,尼美舒利并非儿童首选退热药。
退热,不是唯一目的
发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找病因,只想退热,不掌握时机乱用退热药。很多使用过尼美舒利的家长认为,该药效果好,和布洛芬相比,退热很快,持续时间长。发热就那么可怕吗?烧退了,孩子病就好了吗?退热效果最好的药物是不是就是最好的最安全的药呢?
其实,发热只是症状,不是病因。发热,不一定都是坏事;烧退了,孩子的病也不一定就好了。退热药再好,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发热程度与病情轻重未必有直接关联。退热效果最好的药也不一定是最安全的药物,再好的西药,如果不合理使用,都会出现不良反应。一般来说,能吃药就不打针;能不吃退热药就不吃,要吃也只吃相对安全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工作者渐渐发现,人们当初认为的一些不好的反应,比如发热、呕吐、腹泻等并不都是坏事情,它们的适当出现,其实是人体对抗病毒和细菌的反应,一定程度上还起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当一些症状刚出现时,不要轻易用药,不要轻易打破人体自身的这种平衡协调能力。因此,建议家长们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发热,除非体温达到38.5度甚至更高时(大孩子完全可以到39度),再考虑让他们吃退热药。然而,家长们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见不得孩子有一点发热,不愿意等待孩子逐渐恢复,孩子一发热就让其吃退热药。于是,吃退热药的孩子,可能延长了病程,可能下次很快就又生病,也可能从此依赖上了打针,这很大程度是家长过分担心导致的。
退热药之所以会出现不良反应,很大程度上是乱用、滥用或长期用引起的。这除了大众不了解发热的原理,对其过分恐慌外,随意能在药店买到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很多处方药甚至不要处方都能买到,医学知识相对不足的普通群众缺乏指导,就可能因此盲目买药,造成用药不当。尼美舒利事件也表明,目前广大群众亟需上一堂医学科普课。
编辑/李宇杰[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