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完善自我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具有独立与依赖并存、理想与现实冲突、自我意识强烈而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很容易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因思想或心理问题而发生的休学、退学和自杀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领域。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理论依据,彰显其回应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和关键。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及相互关系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应该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阶级性,它一定是为某一阶级或政治集团服务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和道德的作用,用本阶级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去影响和作用社会中的人;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种社会活动或一种教育实践。张耀灿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文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概念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可,成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主流阐述。
关于心理健康概念的论述,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是关于通过什么的手段或运用什么样的原理的问题;二是关注心理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通过相应的手段,要到达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沿着这两个关注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应该是,“20 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集成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产物,是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对受教对象运用人类共通的心理学原理和多样化的咨询辅导手段,帮助其解决在某个人生阶段产生的心理障碍,有效减少个人内心冲突,化解不同个体间积累矛盾的风险的教育”。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诸种教育活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诸多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们“并列”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例如王先达就在《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从两者的定义、理论基础、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论证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维持和维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个体生存功能的主要体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健全大学生的政治人格和道德人格、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保障生存功能的同时,也对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思想意识和审美能力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补偿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由“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促使主体教育者从“权利”意识向“责任”意识转变,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间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这种平等性体现了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格的尊重,从而充分调动两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這种互动性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作用,反映出他们之间已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或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必定会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导向功能的实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各高等院校迅速行动起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各种机制的完善和各种评估平台的建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然而,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心理健康教育重广度轻深度,实效性不强;重心理问题处理轻日常教育管理,堵漏洞现象严重;重专业教师教育轻全员育人教育,育人成效仍有提升空间。
4、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模式探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工作的模式借鉴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例不达标的现象,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具有参与性、实践性、自愿性和理论性,所以,在活动中学生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任何其它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有效果,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社团是自治性社团,处于专业化的要求,迫切需要专业教师团队的指导和学工部门或团委部门的管理,这就使社团成为联系学校和师生的一个重要桥梁。基于此,大学生健康社团必然会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模式借鉴
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心理咨询的定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结合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我们可以定义大学生心理咨询为,是经过培训过的咨询师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大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过程。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的角度考虑,本文着重介绍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网络咨询三种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合理运用这三种咨询模式,充分发挥三种模式的特色和优点。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借鉴
危机干预是在当事人陷入危机状态时,给与当事者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使之适当的释放蓄积的情绪,改变对此状态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危机干预是一个短期的帮助过程,只能暂时调停危机,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但不可否认心理危机干预仍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只有预警机制发挥了良好作用,大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才会减小。其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应遵从预防与干预并重的原则。最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个体生存功能的保障方面,“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以及高校中每年为数不少的自杀事件等一个个案例表明,如果高等院校提前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在心理问题发生之初,就开始加以引导;在心理问题发生危机之时,做好监控和干预,也许一个个不堪入目的事件就不会发生,大学生个体的生存功能就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娇丽,陈建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透析与实施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2]黄家玲.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学刊,2015(4).
[3]王先达.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4]佘双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
[5]梅国英.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
[6]李慧卿,刘丽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7]王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及相互关系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应该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阶级性,它一定是为某一阶级或政治集团服务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和道德的作用,用本阶级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去影响和作用社会中的人;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种社会活动或一种教育实践。张耀灿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文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概念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可,成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主流阐述。
关于心理健康概念的论述,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是关于通过什么的手段或运用什么样的原理的问题;二是关注心理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通过相应的手段,要到达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沿着这两个关注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应该是,“20 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集成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产物,是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对受教对象运用人类共通的心理学原理和多样化的咨询辅导手段,帮助其解决在某个人生阶段产生的心理障碍,有效减少个人内心冲突,化解不同个体间积累矛盾的风险的教育”。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诸种教育活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诸多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们“并列”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例如王先达就在《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从两者的定义、理论基础、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论证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维持和维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个体生存功能的主要体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健全大学生的政治人格和道德人格、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保障生存功能的同时,也对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思想意识和审美能力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补偿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由“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促使主体教育者从“权利”意识向“责任”意识转变,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间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这种平等性体现了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格的尊重,从而充分调动两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這种互动性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作用,反映出他们之间已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或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必定会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导向功能的实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各高等院校迅速行动起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各种机制的完善和各种评估平台的建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然而,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心理健康教育重广度轻深度,实效性不强;重心理问题处理轻日常教育管理,堵漏洞现象严重;重专业教师教育轻全员育人教育,育人成效仍有提升空间。
4、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模式探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工作的模式借鉴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例不达标的现象,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具有参与性、实践性、自愿性和理论性,所以,在活动中学生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任何其它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有效果,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社团是自治性社团,处于专业化的要求,迫切需要专业教师团队的指导和学工部门或团委部门的管理,这就使社团成为联系学校和师生的一个重要桥梁。基于此,大学生健康社团必然会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模式借鉴
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心理咨询的定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结合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我们可以定义大学生心理咨询为,是经过培训过的咨询师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大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过程。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的角度考虑,本文着重介绍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网络咨询三种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合理运用这三种咨询模式,充分发挥三种模式的特色和优点。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借鉴
危机干预是在当事人陷入危机状态时,给与当事者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使之适当的释放蓄积的情绪,改变对此状态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危机干预是一个短期的帮助过程,只能暂时调停危机,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但不可否认心理危机干预仍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只有预警机制发挥了良好作用,大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才会减小。其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应遵从预防与干预并重的原则。最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个体生存功能的保障方面,“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以及高校中每年为数不少的自杀事件等一个个案例表明,如果高等院校提前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在心理问题发生之初,就开始加以引导;在心理问题发生危机之时,做好监控和干预,也许一个个不堪入目的事件就不会发生,大学生个体的生存功能就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娇丽,陈建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透析与实施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2]黄家玲.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学刊,2015(4).
[3]王先达.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4]佘双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
[5]梅国英.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
[6]李慧卿,刘丽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7]王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