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方格论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65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当前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片面认识与做法,我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上,以《企业文化的“人本化”与“市场化”内涵》为题,阐述了研究与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人本化”与“市场化”两点论,并促进二者互动结合的观点,经过整理与提炼归纳,以《企业文化方格论》为题发表,与学界和企业界同行分享与讨论。
  
  一、从企业文化学说的属性谈起
  
  企业文化学说超越了泰罗制、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科学,倡导以人为本,以文化人,重视价值观的作用,谋求企业物质、制度与精神因素的和谐平衡,因此被人们誉为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个里程碑。
  那么,企业文化学说是否专属企业管理学的范畴?学术界有争议。我以为,基于我国多数学者对企业经营与管理概念的界定,企业文化学说已经远远超越企业管理学的范畴,它涉及到经济学、营销学、广告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等,成为一门跨越经济、管理与文化三大领域的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企业文化形成与演变的规律,是受市场规律、管理规律及文化规律多重影响的。
  企业文化学说倡导“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不仅包括企业员工,也包括顾客,甚至从更广义来说,包括所有社会公众。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其目的不光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凝聚力,而且要赢得顾客,取得效益,提升竞争力。
  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学说既有管理学属性,也有市场学属性。
  
  二、企业文化建设“两点论”演绎“企业文化方格论”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微观文化现象,其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命的基因。这种灵魂、基因不仅有“人本化”的内涵,也有“市场化”内涵;企业文化的优劣,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方式和风格,而且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和风格,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起全方位的决定作用。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其直接成效,无疑通过卓越的管理体现出来,通过激发员工的精神潜能和提高团队的战斗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还表现在对经营的推动上。当企业把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特有的文化风格,渗透在经营战略中,凝聚在品牌和服务中,体现在企业形象和广告宣传中,就会提高企业的商誉和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比如,中国双星和美国耐克两个运动鞋品牌,生产成本只差2到5美分,但售价却相差五六倍。这里除了技术上的差异外,主要是品牌中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运作企业文化,既要关注到员工,又要关注顾客;既要运用于管理,也要运用到经营。评价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坏,其标准是什么?不光要看员工的评价,更要看市场的评价。
  因此,企业文化是沿着“人本化”和“市场化”两条脉络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关注“人”,也要关注“市场”,要坚持“两点论”,二者不可偏废。
  据此,借助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1964年提出的管理方格理论的原理,从企业文化建设“两点论”出发,建构一个“企业文化方格矩阵”。
  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与有效性,集中体现在“人本化”和“市场化”强度上。“人本化文化”和“市场化文化”不同强度的结合,能够形成多种类型的企业文化模式。这里所说的“人本化”,指企业对经营中涉及到的所有的人的需求、价值实现和发展的一种态度和理念。这种态度和理念,驱使着企业关心员工的报酬与工作环境、人际交往与自尊、精神需要与个人价值等;也驱使着企业关心顾客及相关社会公众的价值与满意度等。这里所说的“市场化”, 指企业对市场及竞争的一种态度和理念。这种态度和理念,驱使着企业关注市场需求与发展变化,关注产品与服务创新,关注经营效率与效益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涉及这两个文化维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强度。有的企业偏重于“人本化”,有的企业偏重于“市场化”,有的则兼顾二者。在发展强度上,由低到高也有相应的差别。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强度,即可以建立一个坐标体系——企业文化方格矩阵,作为研究企业文化模式的工具。
  企业文化方格矩阵的横坐标表示“市场化文化强度”,纵坐标表示“人本化文化强度”。按照不同强度各分为9个档次,1为最低,9为最高,纵横交错,共构成具有81个方格的矩阵(见下图)。其中有5个方格具有企业文化上的典型意义。
  
  


  1.“1,1”为沙漠型文化:既不重视人,也不关注市场,企业是一片文化沙漠。这类企业人心涣散,效率底下,远离顾客。如果没有特殊的条件支撑与保护,早已被淘汰。
  2.“1,9”为情感型文化:关心人,重视人,企业人际和谐,像个快乐的大家族,但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没有目标,没有真正的动力,更谈不上效率与效益。这类企业如果处在竞争性行业中,孕育着较大危机和市场风险。
  3.“9,1”为趋利型文化:高度关注市场,追逐利润,企业像个高效的赚钱机器。但缺乏人性,缺乏亲情,泯灭个性精神和个人价值,也缺乏社会责任感。那些知识型员工和脑力劳动者越多的企业,越面向最终消费者的企业,秉承这种文化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4.“5,5”为平庸型文化:对人和市场都给予适度的关心与关注,平庸无创新,和谐无效率,企业稳定性和依赖性较强,像个不讲效率的政府机构。
  5.“9,9”为理想型文化:既重人,也重市场,是最为理想的双强文化模式。这类企业一定是一个有活力有效率的长寿公司。
  
  三、企业文化方格之“人本化”内涵
  
  美国企业家玛丽•凯女土回顾她成功的经验时说,对我来说P和L不仅代表利润(profit)和亏损(loss),同时也代表“人”(people)和“爱”(love)。优秀的企业文化超越机械的组织构架和狭隘的功利观,坚持人本化,重视员工和顾客,追求为员工和顾客创造幸福与快乐,把以员工为本和以顾客为本统一起来,牢牢植根于企业本位价值之中。
  企业文化方格之“人本化”维度,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人,激励人的竞争心和进取心,实现全员的价值共享。具体内涵是:
  1.树立人的生命本位意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崇拜生命,珍视和放大生命价值。创造有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人的物质满足度。
  2.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张扬个性,满足人的自尊需求。
  3.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为实现和提升人的自我价值搭建平台,寻找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契合点。
  4.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参与和分享权利。
  5.培养人的能力。体现能力本位。
  6.激励人的上进心。通过推行差别文化,引进竞争,创造企业活力。
  7.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追求人力资本的最大回报,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合格乃至高素质的的社会公民。
  8.培养协作精神,形成团队心灵契约,实现价值共享。
  从企业营销角度来说,人本化,就是坚持以顾客为中心,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企业文化方格之“市场化”内涵
  
  企业文化方格之“市场化”维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提倡创新,追求效率,恪守信用,强化学习,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具体内涵是:
  1.坚持市场中心论。直面市场,以市场为中心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市场是恒星,企业是行星,行星永远围绕恒星来运行。
  2.创新与卓越意识。善于学习,敢于挑战自我、创新自我,视今天为落后,志在追求卓越,追求速度与效率,追求更高的目标;善于打破今天的平衡,创造新的平衡,使企业永远处于动态发展中。
  3.反危机理念。能够在平稳发展尤其是快速发展中迅速找到危机点,建立完善的危机防范机制和应急机制。
  4.冒险精神。敢于在市场博弈中承担风险,善于在风险中寻找更好的经营机会。
  5.宽容精神。为了鼓励人们创新与变革,能够宽容在创新中出现的失误乃至失败。
  6.行动意识。坚守“行动是金”的信条,凡事“Let me have a try”(让我们试试),千方百计把好的想法变成现实。
  7.借力法则。树立大市场观和大资源观,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全球的视野去寻找合作伙伴,组合资源,借力发展;捕捉市场机会,建立虚拟供应链,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提高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的素质和能力;注重培育品牌,开发无形资产价值,提升核心竞争力。
  8.诚信原则。坚守诚信底线,改变农耕民族狭隘的诚信观,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普遍主义诚信观,加强信用积累,提高信誉,在与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的互动中,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五、在“人本化”与“市场化”的互动中建立“理想型文化”模式
  
  从企业文化方格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本化”和“市场化”两个维度,在实践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是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
  一方面,人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人的价值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市场。市场经济造就独立人格,给人以独立意识,给人的价值实现提供最广阔的竞争平台。只有企业文化充分“市场化”,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另一方面,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在走“市场化”道路中,也必然依赖于“人本化”。开发市场,要靠人的才智;赢得市场,要靠人的道德。只有把“人本化”思想融入“市场化”过程中,依靠员工,以顾客为本,关注社会公众利益,才能最终决胜于市场。
  建立理想型的企业文化模式,避免企业文化的畸形发展,必须把“人本化”与“市场化”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结合和互动发展,以下三点是必须坚持并付诸实践的:
  1.企业具有双重属性,首先具有经济属性,追逐营利;同时企业也是一个生命,具有社会属性,追求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双重的回报,既获得财富,又满足人的需要,培养人,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后者是终极目的,财富只是过程与手段。
  2.企业的“人本化”价值观,是建立在大写的“人”的基础上的。狭隘的“人本化”,单纯强调以员工为本,可能有损顾客和社会利益;片面强调以顾客和外部公众为本,可能直接或间接有损员工的利益。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本化”。
  3.在当代,“市场化”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好途径。通过市场创新和市场竞争,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为社会创造最好的环境,实现顾客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建立人才招聘与竞争的市场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提高员工的素质,最终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的价值。
其他文献
有管理者认为:客户不只是简单地购买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在选择一种观念和态度。当面临不断增加和日益多样化的选择时,客户的购买倾向就变得更加受制于对钟情品牌的信仰。同心动力在广泛调研中发现,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多的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以统一思想、统一行为,提高企业凝聚力。尽管也提及对外塑造形象的品牌建设,但很少有企业把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与“客户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有的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不
期刊
人们在探究日本战后奇迹时,对许多要素进行了研究,诸如生产效率、品质圈、团队活动、提案制度、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劳资关系、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工资、企业工会等。但这些独特的日本式管理实践可以浓缩为一个概念——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一种日本式文化,日语为Kaizen,即由Kai和Zen组成,Kai的含义是“对细节进行调研”,Zen意指“对现有状况进行改进”。美国持续改进研究院把该词翻译成Conti
期刊
秋天,收获的季节,对于中国的采购市场也是如此。9月底,2007中国(上海)国际跨国采购大会胜利召开;10月中,第102届广交会即将开幕。这是我国为全球采购商精心定制的中国风味的盛宴,也是为我国企业倾力打造的向世人展示独特风采的舞台。  事实上,跨国采购大会和广交会仅仅是中国贸易面向世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政局稳定、社会安全、资源丰富、投资环境良好等因素,已经使得中国成为吸引全球采购商的理
期刊
(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人心建设。人心建设要多一些柔性管理,把注意力放在人心的感召上。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人。如果对自己的组织铁了心,这个组织还能没有希望吗?  美国GE公司原首席执行官韦尔奇是一位领导全球20余万名员工的领导,而他的口袋里始终装着一本小信笺。一旦得知GE公司某位员工为公司做出较大贡献时,他就会随手取出小信笺给这位员工和员工的爱人写一封祝贺和感谢的信,附上一点小
期刊
在中国,企业文化虽热,但虚热者居多,实热者居少。  其一、坐而论道者多,付诸实践者少。很多人对国外成功企业的文化津津乐道,对国内明星企业的文化推崇倍至,而对本企业的文化建设,则临渊羡鱼者多,退而结网者少,有叶公好龙之嫌。  其二、归政工部门的多,归行政部门的少。不知何故,企业文化一到中国就归到了政工部门,似乎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途径和载体。本来属于管理范畴的企业文化,反倒游离于管理之外,成了政工部
期刊
艰难穿行于2008年时光隧道的全球经济承载了太多的痛苦与无奈在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猛烈冲击下,发达国家哀鸿遍野,新兴市场国家遍体鳞伤,整个世界的经济地图中难以找到一块可以独善其身的地方,并且正是这一非常厚重阴影的笼罩,人们很少听到对于未来一年经济走向的乐观预测与识判。    回放一 经济板块集体下沉    发自2007年夏季的美国次贷危机在进入2008年之后迅速升级,并演变成一场史前罕见的金融危
期刊
主持者说    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已走过了20几年的历程。毫无疑问,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履行社会责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与此同时,围绕企业文化实践与理论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这一方面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在不断向前发展,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发展中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势必影响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对此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  20多年来,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企
期刊
纵观中外企业的发展史,成功的企业大都拥有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企业的基业长青建筑于卓越的企业文化。在本刊前期个人文章《基业长青不是梦》中,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观点。本文具体论述企业要持续创造价值即实现基业长青,就必须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通过战略谋划来达成。    一、持续创造价值    企业价值通过产品来实现。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企业的成果只能存在于企业外部。企业的存在只能通过企业向外部市场提供
期刊
1935年9月5日,摩根士丹利公司在纽约成立,它是由JP摩根集团中的20名员工组建而成的。这一年美国资本市场异常繁荣,摩根士丹利全年总计接手10亿美元的发行业务,占当年全美市场业务量的24%以上。借助老财团的客户资源,摩根士丹利迅速树立了自己在投行界的霸主地位。1941年摩根士丹利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合作,成为该证交所的合作伙伴,其客户名单中包括全球7大石油公司中的6个、美国10大公司中的7个。也在这
期刊
2006年1月,同心动力开始面对《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项目招标邀请函》。函中明确标明:对公司进行企业文化等主要内容的策划,形成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在企业文化手册的基础上制定员工手册,将企业文化理念“落地”执行。   在同心动力看来,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五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代表了大多数国内企业的看法,但离同心动力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还有一定差距。  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