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行为,由此可见,阅读是一项个性化的行为。但现在的阅读教学仿佛进入了一个误区:标准答案、正面答案充斥着语文试卷。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的过程,为什么要按一定的标准来对话呢?笔者认为,尊重学生的读书体验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阅读,尊重个性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只小狮子只想依靠父母不练习本领,另一只小狮子却很勤奋地练习本领。通过对比这两只小狮子的行为,学生从中明白凡事要靠自己的道理。
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学生只要明白,要勤劳靠自己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深挖道理。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多补充几篇这样的故事,加深“凡事靠自己”这一道理。
例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你觉得为什么小鹿的弟弟做得好呢?如果你是鹿弟弟你会怎么做?学生有的说,鹿弟弟做得还行,有的说鹿弟弟做得不好,它怎么不知道摘几朵花送给鹿哥哥呢?这时有人反对:“花是给大家看的,不能摘,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
通过這样的讨论不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二、阅读,带着目的去读
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读第一遍时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要求: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单概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第三遍要求: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加以重点研读并交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第四遍要求: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第五遍要求:说一说读后的感想或续写文章。
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时,他们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打开阅读的思路,从而真正达到与文本对话的效果。
三、阅读,给足充分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一节课45分钟,能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有限,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又怎么能将书读透,并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呢?所以不但课上要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课下也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读整本的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真正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收获自己独有的体验。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读课外书的:每周举行一次好书推荐;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月评选一次读书小明星;每学期评选一次读书好少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阅读习惯被渐渐培养起来。
读书之所以会成为一种享受,很多时候是从书中找到了共鸣,就像多了一位知己,当教师在否定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时,他们会觉得无所适从,就像迷路的孩子一样。所以当学生读书时,教师要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体验,让他们将书视为知己。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祥瑞园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一、阅读,尊重个性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只小狮子只想依靠父母不练习本领,另一只小狮子却很勤奋地练习本领。通过对比这两只小狮子的行为,学生从中明白凡事要靠自己的道理。
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学生只要明白,要勤劳靠自己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深挖道理。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多补充几篇这样的故事,加深“凡事靠自己”这一道理。
例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你觉得为什么小鹿的弟弟做得好呢?如果你是鹿弟弟你会怎么做?学生有的说,鹿弟弟做得还行,有的说鹿弟弟做得不好,它怎么不知道摘几朵花送给鹿哥哥呢?这时有人反对:“花是给大家看的,不能摘,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
通过這样的讨论不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二、阅读,带着目的去读
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读第一遍时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要求: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单概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第三遍要求: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加以重点研读并交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第四遍要求: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第五遍要求:说一说读后的感想或续写文章。
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时,他们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打开阅读的思路,从而真正达到与文本对话的效果。
三、阅读,给足充分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一节课45分钟,能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有限,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又怎么能将书读透,并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呢?所以不但课上要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课下也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读整本的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真正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收获自己独有的体验。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读课外书的:每周举行一次好书推荐;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月评选一次读书小明星;每学期评选一次读书好少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阅读习惯被渐渐培养起来。
读书之所以会成为一种享受,很多时候是从书中找到了共鸣,就像多了一位知己,当教师在否定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时,他们会觉得无所适从,就像迷路的孩子一样。所以当学生读书时,教师要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体验,让他们将书视为知己。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祥瑞园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